【本期關注】張衛民 |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理論問題探討

2021-01-14 中國土地科學

自然資源資產兼具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國內外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進展,以及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核算與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區別與聯繫,對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框架構建進行了探索。


國際上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挪威、芬蘭等多個國家先後開展了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及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探索。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聯合國統計署構建了自然資源資產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並於2014年發布了環境經濟核算的國際統計標準《2012年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SEEA-2012)。之後,聯合國又發布了《2012年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實驗性生態系統核算》(SEEA-EEA),指導各國在環境經濟核算的體系下開展生態系統核算實踐,並於2020年10月發布了SEEA體系的生態系統核算的正式版本《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生態系統核算》(SEEA-EA)。

實踐方面,英國應用SEEA-EEA框架在國家層面開展生態系統核算,並於2018年發布了《英國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帳戶,1997-2015》。澳大利亞統計局也按照SEEA-EEA,開展了大堡礁地區的海景、漁業和水產養殖、景觀、生物多樣性、農業、文化服務等六類生態系統服務流量核算,發布了《信息文件:大堡礁地區的實驗性生態系統帳戶,2015》。

國內學者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形成了諸多理論成果。國家林業局與國家統計局合作開展森林資源核算探索,先後發布了《綠色國民經濟框架下的中國森林核算研究》(2009)和《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報告》(2015)。其中,《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報告》以SEEA-2012為基礎,結合我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及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在全國範圍對林地資源、林木資源的實物量與價值量以及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核算。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成為我國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研究與實踐的重點。在研究方面,中科院地理所對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進行了探索,並對河北省承德市森林、草地、溼地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服務價值損益核算,編制了生態損益表,作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擴展報表。在實踐方面,目前國家統計局組織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編還未涉及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但自然資源部組織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工作中,對溼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具有生態功能的自然資源,分別核算了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固碳釋氧4項生態服務的實物量。

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領域,國內外學者和政府部門對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聯合國已制定出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下的生態系統核算技術指南SEEA-EA,我國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目前,國內外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都採用了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作為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補充系統的技術路徑,形成了「環境經濟核算+生態系統核算」或「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生態系統核算」的物理組合模式,還沒有立足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對生態系統核算的技術方法進行深度整合。


生態系統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自然整體。

Constanza(1997)定義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益處,並將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分為17 種類型進行賦值計算,建立了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的技術體系。之後,聯合國啟動了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其評估報告《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評估框架》(2005)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支持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供給服務四大類。供給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取的各種物質產品,如食物、木材、藥物等;調節服務是生態系統提供改善人類生存與生活環境的惠益,如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蓄洪水、固碳釋氧等;文化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精神感受、休閒娛樂和美學體驗方面的惠益;支持服務是生態系統維持方面的功能,如土壤形成、養分循環等。

生態系統評估從生態系統科學性的視角界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內容,屬於生態系統服務的過程效用觀,強調全面揭示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核算則從社會經濟的視角界定生態系統服務內容,遵循人類有用性原則,去掉了生態系統對自身和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內容,以增強生態系統核算的有用性。如聯合國SEEA-EA從國民經濟核算的視角定義生態系統服務,區分了中間服務和最終服務,將生態系統內部和生態系統之間的服務定義為中間服務;中間服務因沒有表現為經濟體與人類受益,不作為核算內容。故SEEA-EA中生態系統服務核算的內容包括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3類,沒有支持服務。我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機構制定的《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指南》(2020)中,也界定核算內容為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包括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

生態學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非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是生態系統提供給人類的直接產品的價值,包括經過市場交易的產品價值,如木材、魚、果品等,以及沒有經過市場而被當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產品價值,如薪柴和野味食品。間接使用價值是指生態系統提供的具有正外部效應但無法進行市場交易的服務價值,如提供涵養水源、淨化環境、保護土壤等服務的價值。選擇價值是人們為了將來可能利用某種生態系統服務或者為了避免將來可能出現損失的支付意願。非使用價值是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的,與人類利用無關的價值,包括存在價值、利他價值以及遺贈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用於評估生態系統提供的可轉化為經濟利益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如供給服務提供的糧食、木材等可以通過正常市場交易來實現的價值。

用於評估生態系統提供的目前不能轉化為經濟利益,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服務價值,如各種調節服務價值。具體方法有費用支出法、機會成本法、替代產品價值法、享樂價格法等。

在生態系統服務缺乏實際市場和替代市場資料的情形下,通過調查受益者的支付意願或提供者的受償意願,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方法,屬於主觀價值評價方法。

生態系統評估核算技術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提供了方法學支撐。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資產屬於同一個層級的概念,可稱之為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或生態資產,生態系統服務即生態資產為經濟社會提供的各類產品與服務的流量,自然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只是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的一部分。由於核算對象是兩個不同學科對特定對象的定義,其內涵、邊界、範圍都存在差異,故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不應直接使用生態系統評估核算的技術體系,需要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框架下對生態系統核算技術進行整合,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理論與方法。

根據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輔導讀本,自然資源資產是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產權明確的自然資源。按照自然資源資產是否具有生態效益,可將自然資源資產劃分為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和非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也稱生態資產,包括森林、草原、溼地、農田等。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是對生態資產經濟價值之外所具有的生態價值的核算,需要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對象分類及核算內容方面,考慮生態資產及生態價值核算的要求。

目前一些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以區分空間資源和物質資源為原則對核算對象進行分類,如SEEA-2012把森林資源分別劃歸為土地資產、林木資源兩類環境資產,把農田資源分別劃歸為土地資產、土壤資源兩類環境資產。此種核算對象分類,難以系統反映自然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

為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對象分類時,應區分生態資產和非生態資產。對於典型的生態資產,如森林、草原、溼地、農田等,應將其佔用的土地空間與地上覆蓋物作為一個完整的資產類型,確認核算對象,按照流量核算與存量核算並重的原則開展核算。核算對象分類及內容見表1。


流量核算是對自然資源資產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及其價值的核算。自然資源資產流量按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分為經濟性產品與服務、公益性產品與服務兩類。非生態資產流量主要為資源初級產品的經濟價值。生態資產的流量既有經濟性產品與服務,也有公益性產品與服務。經濟性產品與服務包括生態系統的供給服務以及具有經濟利益的文化服務(如門票收入),該類流量能夠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屬於私人產品。公益性產品與服務包括生態系統的調節服務以及公益性文化服務,該類流量具有公益性,不能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屬於公共產品。兩種不同類型的流量應分別核算、單獨列示(見表2)。

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包括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其中:經濟價值是指自然資源資產微觀產權主體可以通過市場交換實現的價值,或通過經營實現經濟利益流入的價值;社會價值是指自然資源資產在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效益的價值;生態價值指自然資源資產提供生態效益的價值。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是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的一部分,與自然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是並列關係。由於生態價值不能通過市場交換或產生經濟利益流入,只產生公共利益流入,所以生態價值具有公共物品的價值屬性。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服務價值是自然資源資產提供生態服務或發揮生態效益的流量價值。生態服務不能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流入,但能夠產生社會公共利益,價值為公益價值,具有公共產品價值屬性。自然資源資產生態服務價值不包括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供給服務價值(屬於經濟價值),其內容與邊界都小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按照從流量核算到存量核算構建核算技術體系。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服務流量核算,按照經濟、社會、人類受益原則和公益性標準,劃分生態服務類型、確定生態服務核算指標。中間產品與服務(支持服務)、無效服務(部分調節服務)不作為生態服務流量的核算內容。同時,還應區分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私人產品性質的生態系統服務劃分為經濟利益流量,只有公共產品性質的生態系統服務內容和指標,可以作為生態服務流量核算的指標。確定核算指標後,選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核算的模型與具體方法,計算各核算指標的價值量。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存量核算,可以採用流量加總法和流量現值加總法。

流量加總法是以自然資源資產預期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之和,作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計算公式為:

式(1)中:P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ESVi為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

流量現值加總法是將自然資源資產預期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分別折現,以現值之和作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計算公式為:

式(2)中:P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ESVi為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r為折現率。(修正:式2中應為(1+r)^-i)

自然資源資產利用與生態保護是自然資源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是協調二者關係的基礎。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研究應重點把握好三個方面。

一是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理論和框架下,研究構建生態價值核算的概念、理論、框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

二是研究適用於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生態價值流量與存量估價技術,形成技術標準體系。

三是研究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成果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生態保護工作中的應用,重點是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與生態環境評價考核、生態補償政策制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等方面的應用。

相關焦點

  • 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核算
    對話嘉賓簡介:歐陽志雲,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評估與保護研究。建立區域生態系統評估方法體系、生態功能區劃理論與方法,提出以生態資產與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為基礎的生態效益評估理論和方法。
  • 廈門開展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業務化核算
    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核算是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核心,是實施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文明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基礎。開展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核算,有利於架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橋梁。
  • 武夷山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的探索與實踐
    召開了武夷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實施方案專家評審會等系列會議,專家組認為項目總體設計合理、核算內容全面、方法相對科學、數據翔實、結論合理。 立足實際,紮實穩步推進試點工作 武夷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的技術方法體系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建立地區生態系統服務的實物量帳戶、價值量帳戶和生態資產帳戶,建立了相對科學適用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體系。
  •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保護法理重構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所必需的生產生活資料,也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分。傳統上人類更關注自然資源的經濟屬性而忽略其生態屬性,在經濟活動中對自然進行無度索取,從而導致環境危機。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科學的價值核算體系能精準地評估出生態產品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可以在「兩山」轉化的識價值、摸家底、助轉化等環節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提升人們對生態產品價值的認知。
  • 基於標準樣地價值當量的森林生態價值核算方法 ——以深圳市龍崗區為例
    為保證生態價值評估核算的可操作性與精度,深圳以森林生態價值為對象,探索建立了一個基於標準樣地價值當量的生態價值核算方法體系。該體系在生態區劃的基礎上,以設立標準樣地的方式,通過搜集標準樣地生態監測數據,精準核算標準樣地生態價值形成價值當量,再通過轉換係數的調整,將樣點地塊的生態價值評估結果擴展至區域尺度。運用該方法核算了深圳市龍崗區森林資源資產生態價值,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獨家| 王金南院士等解讀《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
    2015年中央改革辦、國務院改革辦審議通過了「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對包括自然資源資產在內的生態系統服務核算提出技術需求。
  • 2017.11: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介紹及我國實施環境經濟核算的思考(楊華)
    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要搞清楚現有的自然資源存量,在經濟生產過程中的資源耗費量,以及可再生資源的自然增長速度能否滿足人類開採量,必須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因此,需要將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通過實施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研究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而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提供決策參考,使人類的經濟發展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
  • 智庫建言|做好核算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基礎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又明確指出「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但目前,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理論基礎還較薄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突破的難點還很多,進一步做好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研究和實踐工作仍是非常迫切的任務。
  • 擴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範圍、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深圳...
    《方案》明確,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包括擴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範圍等內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8月,深圳市生態服務價值(GEP)核算系統正式上線。該核算體系已作為城市實踐案例納入國家在研核算標準,並已與聯合國統計署核算標準接軌。深圳生態服務價值核算系統已上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生態資源「變現」靠什麼——江西撫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調查
    記者 賴永峰攝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將生態價值體現為經濟價值,打破「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的尷尬境地,一直以來是多地發展面臨的難題。近日,經濟日報採訪組在江西撫州調查時發現,為激活沉睡的自然資源,撫州多管齊下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著力解決資源變資本問題,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能變現的綠色發展新路。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不僅包括糧食、肉、魚等食物,水資源、木材、生態能源等物質產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洪水調蓄、汙染物淨化等生態調節服務產品,以及景觀美學價值、生態旅遊、精神健康與生態文化產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是指運用生態經濟學方法,評估生態產品功能量及其蘊含的經濟價值。
  • 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專題講座在深圳成功舉辦
    2020年7月1日(星期三)下午2:30,在深圳市規劃大廈209會議室召開了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專題講座。主講人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研究員。權益處、林業處、野保處、生態修復處、各管理局、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不動產評估中心等相關處室和單位同志參加了講座。
  • 拓展「兩山」轉化通道 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十五年來,「兩山」理念從願景到行動,從自發到自覺,歷經實踐和理論的雙重檢驗,與時俱進地成為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理論遵循與實踐指南,展現出強大的引領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發展理念,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現路徑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既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更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有益探索。  日前,記者採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典型林業生態工程效益監測評估國家創新聯盟首席科學家王兵,他從宏觀理論到具體實踐,講述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些模式與路徑,以及生態價值核算的最新進展,全方位展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
  •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分類體系理論基礎(1) 價值理論— 生態產品的價值來源。從勞動價值論來看,人類對於自然資源基本規律的認識,對於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生產生活活動, 以及避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環境破壞等所需的成本投入,這些無不直接或間接凝聚著無差別的人類活動。
  • 連江縣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邁開高質量發展步伐
    「好產品」算出「好身價」  「城裡的地有地價,城外的海也『價值不菲』。」「智慧連江」管理服務中心內,連江縣發改局局長陳俊海和深圳中大環保科技創新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曾祉祥就深化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相互探討。作為連江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全程參與者,他們見證了這場變革的神奇「魔力」。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與傳統工業產品相比,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更為複雜,需要以客觀準確的價值核算為前提。目前,相對成熟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直接市場法,針對產權清晰明確,能夠進行市場化交易的生態產品,如對森林碳匯產生的碳減排量的價值評估。二是替代市場法,即先核算某一區域的生態產品價值,再將結果運用到其他類似區域或基本相同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