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資產兼具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國內外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進展,以及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核算與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區別與聯繫,對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框架構建進行了探索。
國際上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挪威、芬蘭等多個國家先後開展了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及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探索。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聯合國統計署構建了自然資源資產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並於2014年發布了環境經濟核算的國際統計標準《2012年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SEEA-2012)。之後,聯合國又發布了《2012年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實驗性生態系統核算》(SEEA-EEA),指導各國在環境經濟核算的體系下開展生態系統核算實踐,並於2020年10月發布了SEEA體系的生態系統核算的正式版本《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生態系統核算》(SEEA-EA)。
實踐方面,英國應用SEEA-EEA框架在國家層面開展生態系統核算,並於2018年發布了《英國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帳戶,1997-2015》。澳大利亞統計局也按照SEEA-EEA,開展了大堡礁地區的海景、漁業和水產養殖、景觀、生物多樣性、農業、文化服務等六類生態系統服務流量核算,發布了《信息文件:大堡礁地區的實驗性生態系統帳戶,2015》。
國內學者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形成了諸多理論成果。國家林業局與國家統計局合作開展森林資源核算探索,先後發布了《綠色國民經濟框架下的中國森林核算研究》(2009)和《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報告》(2015)。其中,《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報告》以SEEA-2012為基礎,結合我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及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在全國範圍對林地資源、林木資源的實物量與價值量以及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核算。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成為我國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研究與實踐的重點。在研究方面,中科院地理所對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進行了探索,並對河北省承德市森林、草地、溼地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服務價值損益核算,編制了生態損益表,作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擴展報表。在實踐方面,目前國家統計局組織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編還未涉及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但自然資源部組織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工作中,對溼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具有生態功能的自然資源,分別核算了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固碳釋氧4項生態服務的實物量。
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領域,國內外學者和政府部門對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聯合國已制定出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下的生態系統核算技術指南SEEA-EA,我國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目前,國內外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都採用了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作為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補充系統的技術路徑,形成了「環境經濟核算+生態系統核算」或「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生態系統核算」的物理組合模式,還沒有立足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對生態系統核算的技術方法進行深度整合。
生態系統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自然整體。
Constanza(1997)定義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益處,並將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分為17 種類型進行賦值計算,建立了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的技術體系。之後,聯合國啟動了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其評估報告《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評估框架》(2005)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支持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供給服務四大類。供給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取的各種物質產品,如食物、木材、藥物等;調節服務是生態系統提供改善人類生存與生活環境的惠益,如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蓄洪水、固碳釋氧等;文化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精神感受、休閒娛樂和美學體驗方面的惠益;支持服務是生態系統維持方面的功能,如土壤形成、養分循環等。
生態系統評估從生態系統科學性的視角界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內容,屬於生態系統服務的過程效用觀,強調全面揭示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核算則從社會經濟的視角界定生態系統服務內容,遵循人類有用性原則,去掉了生態系統對自身和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內容,以增強生態系統核算的有用性。如聯合國SEEA-EA從國民經濟核算的視角定義生態系統服務,區分了中間服務和最終服務,將生態系統內部和生態系統之間的服務定義為中間服務;中間服務因沒有表現為經濟體與人類受益,不作為核算內容。故SEEA-EA中生態系統服務核算的內容包括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3類,沒有支持服務。我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機構制定的《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指南》(2020)中,也界定核算內容為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包括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
生態學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非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是生態系統提供給人類的直接產品的價值,包括經過市場交易的產品價值,如木材、魚、果品等,以及沒有經過市場而被當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產品價值,如薪柴和野味食品。間接使用價值是指生態系統提供的具有正外部效應但無法進行市場交易的服務價值,如提供涵養水源、淨化環境、保護土壤等服務的價值。選擇價值是人們為了將來可能利用某種生態系統服務或者為了避免將來可能出現損失的支付意願。非使用價值是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的,與人類利用無關的價值,包括存在價值、利他價值以及遺贈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用於評估生態系統提供的可轉化為經濟利益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如供給服務提供的糧食、木材等可以通過正常市場交易來實現的價值。
用於評估生態系統提供的目前不能轉化為經濟利益,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服務價值,如各種調節服務價值。具體方法有費用支出法、機會成本法、替代產品價值法、享樂價格法等。
在生態系統服務缺乏實際市場和替代市場資料的情形下,通過調查受益者的支付意願或提供者的受償意願,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方法,屬於主觀價值評價方法。
生態系統評估核算技術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提供了方法學支撐。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資產屬於同一個層級的概念,可稱之為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或生態資產,生態系統服務即生態資產為經濟社會提供的各類產品與服務的流量,自然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只是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的一部分。由於核算對象是兩個不同學科對特定對象的定義,其內涵、邊界、範圍都存在差異,故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不應直接使用生態系統評估核算的技術體系,需要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框架下對生態系統核算技術進行整合,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理論與方法。
根據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輔導讀本,自然資源資產是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產權明確的自然資源。按照自然資源資產是否具有生態效益,可將自然資源資產劃分為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和非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生態類自然資源資產也稱生態資產,包括森林、草原、溼地、農田等。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是對生態資產經濟價值之外所具有的生態價值的核算,需要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對象分類及核算內容方面,考慮生態資產及生態價值核算的要求。
目前一些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以區分空間資源和物質資源為原則對核算對象進行分類,如SEEA-2012把森林資源分別劃歸為土地資產、林木資源兩類環境資產,把農田資源分別劃歸為土地資產、土壤資源兩類環境資產。此種核算對象分類,難以系統反映自然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
為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對象分類時,應區分生態資產和非生態資產。對於典型的生態資產,如森林、草原、溼地、農田等,應將其佔用的土地空間與地上覆蓋物作為一個完整的資產類型,確認核算對象,按照流量核算與存量核算並重的原則開展核算。核算對象分類及內容見表1。
流量核算是對自然資源資產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及其價值的核算。自然資源資產流量按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分為經濟性產品與服務、公益性產品與服務兩類。非生態資產流量主要為資源初級產品的經濟價值。生態資產的流量既有經濟性產品與服務,也有公益性產品與服務。經濟性產品與服務包括生態系統的供給服務以及具有經濟利益的文化服務(如門票收入),該類流量能夠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屬於私人產品。公益性產品與服務包括生態系統的調節服務以及公益性文化服務,該類流量具有公益性,不能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屬於公共產品。兩種不同類型的流量應分別核算、單獨列示(見表2)。
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包括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其中:經濟價值是指自然資源資產微觀產權主體可以通過市場交換實現的價值,或通過經營實現經濟利益流入的價值;社會價值是指自然資源資產在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效益的價值;生態價值指自然資源資產提供生態效益的價值。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是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的一部分,與自然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是並列關係。由於生態價值不能通過市場交換或產生經濟利益流入,只產生公共利益流入,所以生態價值具有公共物品的價值屬性。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服務價值是自然資源資產提供生態服務或發揮生態效益的流量價值。生態服務不能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流入,但能夠產生社會公共利益,價值為公益價值,具有公共產品價值屬性。自然資源資產生態服務價值不包括給微觀產權主體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供給服務價值(屬於經濟價值),其內容與邊界都小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按照從流量核算到存量核算構建核算技術體系。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服務流量核算,按照經濟、社會、人類受益原則和公益性標準,劃分生態服務類型、確定生態服務核算指標。中間產品與服務(支持服務)、無效服務(部分調節服務)不作為生態服務流量的核算內容。同時,還應區分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私人產品性質的生態系統服務劃分為經濟利益流量,只有公共產品性質的生態系統服務內容和指標,可以作為生態服務流量核算的指標。確定核算指標後,選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核算的模型與具體方法,計算各核算指標的價值量。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存量核算,可以採用流量加總法和流量現值加總法。
流量加總法是以自然資源資產預期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之和,作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計算公式為:
式(1)中:P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ESVi為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
流量現值加總法是將自然資源資產預期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分別折現,以現值之和作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計算公式為:
式(2)中:P為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ESVi為各年生態服務流量價值,r為折現率。(修正:式2中應為(1+r)^-i)
自然資源資產利用與生態保護是自然資源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是協調二者關係的基礎。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研究應重點把握好三個方面。
一是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理論和框架下,研究構建生態價值核算的概念、理論、框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
二是研究適用於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生態價值流量與存量估價技術,形成技術標準體系。
三是研究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成果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生態保護工作中的應用,重點是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與生態環境評價考核、生態補償政策制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等方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