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體制變遷,發展初心不改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為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直屬科技型事業單位,也是全國較早成立的省級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其工作職責是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評估和研究工作,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決策支持和服務保障。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前身為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勘測規劃院,始建於1950年10月,相繼兩次撤併、三次組建、六次更名,風雨兼程70年,為全市建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50年10月,新成立的重慶市地政局組建測繪隊;1983年10月,組建成立城鎮土地測繪隊,隸屬市房地產管理局;1988年12月,更名為重慶市土地測繪大隊,隸屬市國土局;1998年12月,更名為重慶市土地房屋勘測院,隸屬市土地房屋管理局;2002年10月,更名為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市房屋勘測院),隸屬市國土房管局;2011年4月,更名為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勘測規劃院,隸屬市國土房管局;2019年7月,更名為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隸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70年砥礪奮進,幾代測繪規劃人在改革中不斷謀發展,在發展中不斷求創新,始終緊扣國民經濟建設脈搏,秉持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成就了一個又一個行業高度。
堅持政治引領,奠定強院之本
強院的根本是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作用的認識理解,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建設一支領導有力、決策科學、清正廉潔的高素質領導班子,做好「火車頭」和「總舵手」,定方向、樹形象、謀地位,推動科學發展常態化、長效化。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堅持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發展,確定並逐步完善「團結、務實、高效、進取」的院風和「質量立院、科技興院、人才強院、文化促院、依法治院」的建院思路,堅持走與時俱進的改革之路,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觀念提升發展整體合力和競爭力。1993年,該院在九龍坡區設立第一個土地勘測站,現已發展各主城區調查監測站10個,為完成主城區不動產權籍調查和數據整合建庫打下了堅實基礎,創造了國土動態管理新模式。1998年,該院率先在房屋面積測算中推行測管分離,在市遠郊區縣成立分支機構,率先實行「五統一」(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測算軟體、統一成果報告、統一收費標準),得到原國家測繪局、原建設部及全國同行的高度評價。在規範管理方面,出臺項目負責制、測區負責制,推行首問責任制、辦事公開服務承諾制、錯案責任追究制,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促進了全院事業發展的提檔升級。
從初建時的測繪隊一步步發展為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始終不忘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善抓機遇,敢於挑戰,現擁有不動產測繪、工程測量、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網際網路地圖服務、土地規劃國家甲級資質和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編制乙級資質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資格,年產值過億元,進入全國一流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隊伍行列。
提升業務質量,築牢立院之基
為城市建設和重點基礎建設項目提供測繪保障,為規劃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專業服務和技術支持,一直是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的主要職責。
70年來,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完成主城區地籍測繪1860餘平方公裡、房產測繪11.7億平方米、房屋建盤7.87萬幢,採集生產主城區600多平方公裡房地產信息基礎數據,實現近郊區縣城鎮地籍圖基本全覆蓋;承擔完成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市第三次國土調查、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地理國情普查、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三峽庫區移土培肥等國家級、市級重點項目50餘項,以及渝懷鐵路、遂渝鐵路、襄渝鐵路等多條重慶境內重要鐵路公路勘界測量項目,獲國家級學會協會優秀工程獎項16項,省部級獎項4項,承擔的《重慶市長壽區新一輪農村土地房屋登記發證測繪和所有權調查項目》獲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優秀工程金獎;承擔全市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項目,在全國較早建立農用地分等標準地體系;完成江北區五寶鎮、璧山縣大路鎮國土整治規劃,開創全國國土整治規劃之先河;在全市率先建立與國家測繪基準相一致的市國土資源GNSS網絡信息系統,實現市域高精度定位服務全覆蓋;建立全市地災重點區域無人機遙感監測資料庫,運用無人飛行器快速應急監測系統先後多次參加武隆雞尾山、城口廟壩堰塞湖、四川漢源、綿竹清平等應急搶險監測,為市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和全面的技術保障。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緊跟測繪技術發展步伐,從最初的鋼尺量距到全站儀,從小平板測圖到內外業一體化測圖,從小筆尖畫圖到計算機製圖,逐步構建起以「3S」技術為主體的數位化測繪技術體系,實現作業手段從低到高的提升、單位從「工」字號向「技」字號、「科」字號的跨越,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成為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領域的中堅力量。
依靠科技創新,開闢興院之路
以科技項目實施為抓手,以科研平臺搭建為途徑,以政策研究開展為突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始終踐行著「科技興院」的發展理念。該院承擔科技項目80餘項,牽頭完成「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村鎮區域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優化技術集成示範》、自然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內陸開放區土地規劃和監管技術研究與示範》;獲省部級科技工程獎項24項、行業學會協會獎項62項,參與《中國高精度數字高程基準建立的關鍵技術及其推廣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國家軟體著作權30項。
該院自主研發《地房籍管理信息系統》,通過「以圖管地、以圖管房」,實現土地房產各項業務的內外部聯動,產生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搭建市土地利用與遙感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自然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重慶研究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市土地政策實證研究基地、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國土調查雲」重慶分中心,促進了多項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在重慶乃至全國得到應用轉化。該院不斷提升政研決策支撐水平,研究領域覆蓋土地規劃評價、土地利用、耕地保護、土地房屋管理制度改革、房地產規劃、房地產形勢研判等多方面,累計完成土地政策項目研究61項、房地產政策項目研究60項,形成專著13部,發表內參95篇,為服務全市土地房屋決策管理作出了積極貢獻;編制完成《重慶市避暑休閒地產規劃(2014-2020)》以及《公共租賃住房物業管理服務規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範》《重慶市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標準》等多項地方技術標準,支撐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始終充滿科技創新活力和動力,業務範圍從單一、傳統的地籍房產測量,發展到涵蓋規劃和自然資源管理各領域,並向更加廣闊的山水林田湖草領域拓展。
注重文化建設,打造促院之勢
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創造和諧。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始終抓好文化建設,將幹部職工的思想意識統一到院發展思路上來,率先在系統內編寫《職工職業道德規範手冊》,倡導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出臺《和諧房測自律公約》,提出「文明服務十個一點」「熱情服務五個一樣」,提升服務意識。該院以創建「模範職工之家」「文明單位」「青年文明號」為抓手,形成「以文化促發展」的新常態。同時,堅持號召幹部職工積極為院發展獻計獻策,對收集到的意見建議進行分析歸納,逐一回復落實,把職工的工作熱情凝聚起來發揚光大;通過開設「知識小課堂」「今天我來講」「青年論壇」等形式,開展各類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實現繼續教育全覆蓋。
作為「山城志願者」團體註冊單位,該院建立志願服務工作機制,開展精準扶貧、社區聯建等活動,成立脫貧攻堅青年突擊隊,對口幫扶秀山、城口、銅梁、綦江等區縣貧困家庭10戶,定期同幫扶對象進行對接聯繫;每年與城口縣高燕鎮第一、第二中心小學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共組織60餘名優秀貧困小學生來主城開展科技文化實踐教育活動,組織策劃演講、籃球、攝影、登山、遊泳、桌球等文體活動,組隊參加市全民健身運動會及各類學會協會的文體比賽,展現出幹部職工良好精神風貌,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院的建設發展。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以文化為橋梁,以精神為動力,建立了一支層次機構合理、專業覆蓋廣、技術力量強、發展潛力大的人才隊伍。該院擁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自然資源部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傑出青年人才、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及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市勞動模範等高層次人才;獲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市文明單位標兵、市五一勞動獎狀、傑出青年文明號等國家和省部級榮譽,現有職工20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03人,具有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67人。
迎接新挑戰,譜寫新篇章
70年風雨兼程,不忘初心,堅持創新發展,結出碩果纍纍;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但也信心滿懷。
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賦予了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新的職能使命。站在新的起點,堅持實幹創新發展理念,聚焦調查、監測、評價、評估、研究,做到「全、精、實、準、高」,即:調查要「全」,建立基礎調查+專項調查「1+X」自然資源調查體系;監測要「精」,推進常規監測、專題監測、應急監測精細化;評價要「準」,準確客觀評價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效益;評估要「實」,務實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自然資源資產等級評價評估工作;研究要「高」,高站位、高水平實施政策法規研究和改革推進工作。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將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建立自然資源「一張底板、一套流程、一個體系、一個平臺、一套機制」,努力構建重慶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該院新一代調查監測人將繼續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吃苦、實幹精神,牢記職責使命,迎接新的挑戰,擔負起規劃和自然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奮力譜寫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