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病毒是三四月份的「老」病毒,進口冷鏈傳入可能性降低

2020-11-25 大河報

專家初步判斷,此前國內有一個隱性人傳人鏈條,病毒傳播性不強,傳著傳著可能就斷了。但經過物流、人流匯集的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汙染市場後,再傳人,形成規模性爆發。

6月16日晚上,相關專家向八點健聞透露,經過後續的樣本檢測工作,這次北京新冠疫情的病毒可追溯至三、四月份的歐洲新冠病毒譜系,而不是近期的歐洲新冠病毒譜系。「這意味著,如果是輸入性病例,可能不是近期由國外傳播至國內的。此前,國內的一些病毒,也存在歐洲新冠病毒譜系。」

專家的一個初步判斷是,新冠病毒此前在國內有一個隱性的人傳人傳播鏈,病毒的傳播性不強,而輕症感染者容易自愈,很可能傳著傳著就中斷了。但經過全國各地物流、人流匯集的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病毒)汙染市場後,再傳人,形成規模性爆發。

此前據官方媒體報導,6月15日,中國疾控中心已完成相關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初步結論已上報並正在積極開展病毒溯源。

昨晚,北京將應急響應級別從三級調到二級。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嚴格進出京管控,中高風險街鄉、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嚴禁離京。其他人員堅持非必要不出京,確需離京的,要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此次北京疫情中,首例確診病例在醫院就診環節發現,迅即通過流行病調查溯源鎖定新發地農貿市場;再通過環境取樣和病例取樣,確定關聯性;進而採取封閉市場、周邊小區措施,集中相關人群作核酸測試,調整各區疫情風險級別。種種應對措施,自6月11日迄今不到一周,北京市響應及時、精準,顯示對規模性疫情爆發已有控制力。

△6月16日,北京嶽各莊批發市場進行全範圍消殺,來源:人民視覺

和三文魚、冷鏈運輸關係不大

之前,疾控部門採集新發地農貿市場40多份環境樣本,在進口三文魚切割案板上發現陽性病毒;此後,已檢測的兩名病人體內的病毒樣本,顯示來自新冠歐洲病毒譜系。據此,多位專家曾推測,此次的新冠病毒傳播,一個可能性是,病毒經由通過冷鏈運輸的進口三文魚傳播至國內。其中,三文魚本身不會是中間宿主,它很可能是被汙染物。

隨著更多樣本被實施檢測,進一步信息顯示,新冠病毒經由歐洲、通過冷鏈運輸的三文魚傳播進國內的可能性不大。新發地農貿市場的進口三文魚來自京深海鮮市場,而官方在6月14日發布會上介紹,豐臺區疾控中心對京深海鮮市場,特別是三文魚的交易攤位和公共區域採集469件樣本,其中包括186件人員咽拭子樣本,283件環境樣本,結果均為陰性。

「這次的新冠病毒如果是三四月份就已存在的歐洲新冠病毒譜系,不可能在貨物上存在那麼久。六月份銷售的三文魚也不可能三、四月份就從國外運來。」上述專家分析。

據病毒學專家透露,新冠病毒基因圖譜的查找,一般通過全球流感序列數據共享平臺(GISAID)進行。世界各國的科研機構,把在本地發現的病毒基因序列上傳到GISAID上,可供有帳號和密碼的機構或個人進行公開查詢。

據GISAID官方網站顯示,已有來自世界各地的47000個COV-19病毒基因組序列。相關專家透露,其中大部分來自歐洲地區的上傳。通過比對在本體傳播的譜系,可以部分得到病毒的傳播路徑。但GISAID官方網站承認,「目前依舊沒有足夠的早期爆發數據來詳細解釋少數基因組的早期全球傳播歷史。」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上報了當地的病毒數據。「如果某一個國家和地區沒有上傳最新的基因組數據,那麼傳播鏈條可能會連接到更早的基因圖譜上,最新的傳播途徑會缺失。」上述專家解釋道。

病毒可能由「隱性傳播鏈」傳播到新發地

近一個月以來,國內新增病例極少,一般為國外輸入性病例,更極少發展為社區人傳播的規模性爆發。4月下旬,哈爾濱集中爆發的80餘人被感染的新冠小規模爆發疫情,也是由國外輸入性病例引發,繼而引起的當地人傳人傳播。

如果此次北京新冠疫情在4、5月上旬等更早時間就開始進行社區傳播,不會到6月中旬只有100餘人感染,且這些病例都與新發地有關。專家分析,新發地應該於近期被汙染。病毒可能是經由此前已存在的「隱性傳播鏈」(也即無症狀感染者、輕症自愈者等),傳播至新發地,進而爆發。

6月16日,全國政協到上海就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機制開展專題調研,會上,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談到,這個病毒的特點是容易潛伏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在一定時間內突然暴露給好多人。他個人認為,很可能北京不是在六月初和五月底才出現的病人,而是一個月前就出現了無症狀感染者或輕型病人,才使得環境中有這麼多的病毒。

新發地是北京交易量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承擔了北京約80%的農產品供應,是全國各地農產品以及部分進口產品通往北京其他市場、商超和各家各戶的中轉站。

新發地還帶動了周邊社區的發展,興起了數十個樓盤,物流倉儲、運輸企業,以及大量的汽車交易、維修、配件,商務廣場、就業服務、種植基地等,聚集人口達到數百萬。

人流、物流匯集,具有規模性傳播的條件。

△製圖:吳曄婷

如何從「隱性傳播鏈」中進行防控

新冠疫情其中一個防控的難點是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這類感染者病毒測試為陽性,但並不出現任何症狀。在這些無症狀感染者中,有的具有傳染性,有的又不具有傳染性)。還有一些症狀不明顯的輕度感染者,無需治療即可自愈。這兩類人群,如果不主動去做核酸檢測,或經由當地進行大規模人群的核酸檢測,一般不會被發現,而進行「隱性傳播」。這種隱性傳播很難被發現。

「這種隱性傳播,傳播強度不強,如果沒有遇到一個『擴大器』,或是出現明顯症狀確診的確診者,不會被發現,而且很可能傳著傳著就斷掉。」專家說道。

這次北京疫情被發現,是因為6月11日北京西城區通報的52歲的唐某某。在對其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中,他提到了「6月3日在新發地菜市場地下層採購海鮮和肉類」,而6月12日,北京確診的6個病例同樣都和新發地市場有關——要麼在新發地工作,要麼近期同樣頻繁出入新發地。隨後疾控部門迅速鎖定新發地市場。

隨後,北京第一時間就切斷環境到人的傳播鏈,併集中力量防控社區人傳人,全國其它地區跟進,預防北京成為第二個輸入性傳染源。

昨天晚上,北京更將應急響應級別從三級調到二級,嚴格進出京管控,中高風險街鄉、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嚴禁離京。並恢復社區封閉式管理。

截至6月15日24點,北京這一波疫情新增確診患者增至106例,無症狀感染者10例,另外在遼寧、河北、四川共新增確診患者10例,無症狀感染者1例。這些病例都和北京新發地市場有關聯。

6月16日0時至24時,北京又新增本地確診病例31例、疑似病例3例、無症狀感染者6例。河北和浙江分別新增一例確診,其中河北病例為雄安新區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浙江病例也是新發地市場的商戶。

△製圖:吳曄婷

北京上調應急響應級別,加強15項措施

昨天晚上的新聞發布會很特別。先是時間從之前的下午4點移到了晚上8點,而後又推遲兩小時到了10點。然後連開兩場,在第二場,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陳蓓通報了上調應急響應級別的決定。

陳蓓說,自6月11日以來,我市連續報告新發地批發市場相關的新冠肺炎病例,報告病例以每日兩位數增加,疫情形勢十分嚴峻。為此,近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指導下,我們組織專家對疫情態勢進行了分析評估,經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按程序報批後,確定自6月16日起北京市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

根據通報,北京將執行以下措施:

1.嚴格農貿市場、菜市場、餐飲店、單位食堂等場所防疫措施,全面規範開展環境消殺並加強監測,對地下陰冷、潮溼的經營場所全部關停。上述場所相關從業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和手套。

2.嚴格口岸食品檢驗檢疫,完善進口食品檢疫標準,加強溯源管理。

3.中高風險街鄉、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禁止離京,其他人員堅持"非必要不出京",確需離京的須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4.恢復社區封閉式管理,落實測溫、查證、驗碼、登記等措施後方可進入。中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村)外來人員及車輛禁止進入。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村)進行全封閉管控,人員只進不出、進行居家觀察並做核酸檢測。

5.調整公共運輸限流比例,控制滿載率。落實消毒通風、體溫檢測、佩戴口罩、留觀區設置、發熱乘客移交和信息登記等防控工作。

6.在10類人員核酸檢測"應檢盡檢"基礎上,對過去14天到過新發地、玉泉東、天陶紅蓮市場等重點區域人員及密接者檢測全覆蓋,並擴大檢測範圍。

7.恢復各年級線上教學,高校學生停止返校。

8.商務樓宇、商超、酒店賓館、餐館、工廠、工地、各類門店等公共場所和健身場所須做好體溫檢測、日常通風消毒和健康寶"綠碼"查驗。二級應急響應級別下不需要停工停產,但是下調辦公樓宇到崗率,鼓勵遠程、居家等彈性辦公,鼓勵錯峰上下班。

9.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公共場所及公園景區限流30%,實行分時段預約限流、遠端疏導等防控措施;室內外體育健身場所,實行預約限流措施;停止開放籃球、排球、足球等團體及對抗性運動項目;關閉文化娛樂場所和地下空間體育健身場所、遊泳館等。

10.對監管、養老、福利、精神衛生等特殊機構場所,實行嚴格封閉式管理,重點防控輸入性疫情和內部疾病傳播。

11.在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條件下,可舉辦100人以內規模的會議或召開視頻會議。停止舉辦會展、體育賽事和演出活動。

12.堅持門診預約掛號制度。

13.停止開放境內跨省區市團隊旅遊業務。

14.堅持科學戴口罩,隨身攜帶口罩。醫療衛生等專業機構、從事公共服務人員等必須佩戴口罩。小於1米近距離接觸、處於人員密集、封閉擁擠場所,必須佩戴口罩。

15.非必要不聚餐聚會聚集,嚴防人員扎堆,開展活動時儘量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人群密集場所要加強通風,嚴格按規範加大清潔消毒頻次和範圍。

來源:網易新聞 編輯:杜一格

相關焦點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該患者馬上就被收治,病情也很快得到控制,但是他從何處感染了病毒,卻成了一個謎。結合指示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通過對其所到地區和接觸人員的排查,北京市繼而發現,2份來自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環境樣本呈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隨後,新發地市場538名員工接受病毒核酸篩查,又有45人呈陽性。新發地市場隨即成為關注的焦點,北京市有關部門果斷對該市場採取關閉措施,以有力遏止疫情的蔓延。
  • 最新結論來了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外匯天眼APP訊 : 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正從國外「進口」?進口冷鏈食品還能吃嗎?權威...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孫冰潔)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波及多個省份,涉及產品範圍從海產品到畜禽肉類產品,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範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貨櫃。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正從國外「進口」?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接觸了冷鏈食品如何消毒?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極可能源自冷鏈進口食品
    《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防範進口冷鏈食品病毒,這些港口是怎麼做的?
    ,全國多地在進口冷鏈商品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港口冷鏈運輸食品環節新冠肺炎病毒的境外輸入與防控,再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近日,交通運輸部連發《公路、水路進口冷鏈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術指南》和《港口及其一線人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四版)》兩份指南,進一步規範港口和進口冷鏈食品運輸的防疫工作。指南要求,在冷鏈物流過程中,不能使貨物直接接觸地面,司機及隨行人員應當避免與門衛值班員、工作人員有不必要的接觸。
  • 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究竟能活多久?
    北京新發地的疫情源頭在哪?這個問題,中外學者都在研究。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困擾是,零號病人「西城大爺」在6月11日被確診之前,北京已經56天無新增了,本地傳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於疫源,他們的結論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在上文發表過程中,中國疾控中心在對青島港疫情溯源時,從進口鱈魚外包裝樣本中分離到活病毒。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源頭最新結論: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
    中國小康網10月28日電 近日,據媒體報導,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 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能活多久?
    北京新發地的疫情源頭在哪?這個問題,中外學者都在研究。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困擾是,零號病人「西城大爺」在6月11日被確診之前,北京已經56天無新增了,本地傳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來自新加坡和愛爾蘭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假設:進口冷鏈食品傳播。
  • 我國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
    目前抽檢陽性主要集中於外包裝,陽性率萬分之零點四八  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定期核酸檢測  冬季海陸空等運輸溫度視同冷鏈,要加強防護和檢測  本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申少鐵)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冷鏈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吳尊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冷鏈進口產品或...
    倡導使用公筷、公勺,減少交叉感染,降低傳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冷凍的海產品或肉食品,可能把疫情國家的病毒傳入我國記者: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冷鏈環節如何一步步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哪些發現對疫情防控起到了積極作用?吳尊友:冷鏈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首先是北京新發地疫情。
  • 厄瓜多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 中國海關加強進口冷鏈食品...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中國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1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日前兩地海關從厄瓜多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中國海關總署已經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源頭管控。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何方?最新結論來了
    2020年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線發表題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 齊齊哈爾關注: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能活多久?
    北京新發地的疫情源頭在哪?這個問題,中外學者都在研究。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困擾是,零號病人「西城大爺」在6月11日被確診之前,北京已經56天無新增了,本地傳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來自新加坡和愛爾蘭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假設:進口冷鏈食品傳播。
  • 最新研究:北京新發地疫情極可能源於境外冷鏈進口食品
    【僑報網綜合訊】中國研究人員近日揭示,北京新發地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據北京日報27日報導,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 新發地市場疫情病毒源頭極可能源於冷鏈進口食品
    10月23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揭示,始於今年6月的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近期中國多起從境外冷鏈傳來病例,越來越多人開始懷疑:當初也是...
    進口冷鏈食品此前作為新冠病毒輸入載體的可能性是否被低估了?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在武漢走訪,基本可以確定一年前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存在大量境外冷鏈商品。劍橋大學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的研究數據表明,新冠病毒於2019年9月13日和12月7日之間開始在人類中傳播的可能性有95%。相關專家認為,武漢最初的病毒由進口冷鏈輸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前,世界各國應該形成數據、信息的共享機制來合作進行科學溯源。
  • 中疾控專家許文波:冷鏈致老新冠病毒在數月或數年內隱秘傳播
    截至目前,已有多次COVI9-19聚集性病例的最初源頭指向冷鏈,新冠病毒通過冷鏈傳播已成為疫情防控的一個新焦點。「新冠病毒汙染產品或許會成為新冠傳播的一條隱藏路徑,病毒在冷庫中儲存數月甚至數年後仍可能會感染相關工作人員。」
  • 又一地進口凍鮮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冷凍食品頻頻出事,為何還要大量...
    此外,11月13日和14日,山東梁山縣、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甘肅蘭州等多地也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頻頻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冷鏈食品為何會成為病毒的「潛伏地」?為何冷鏈食品頻頻「出事」,我國依然沒有停止進口?針對其潛在風險,各部門應該如何科學防控?
  • 冷鏈進口食品,為何頻繁查出攜帶新冠病毒?_騰訊網
    而自從北京新發地病毒疫情詭異爆發後,冷鏈病毒也成為了我國疫情防控的關注重點。 既然發現外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會傳播新冠病毒,為何我國不乾脆直接禁止進口? 第一,冷鏈病毒感染能力較小 雖說病毒的確能夠通過冷鏈食品來傳播病毒,但冷鏈病毒感染力並不誇張,要知道我國進口的冷鏈食品都是萬噸級,而能夠傳播病毒感染能力食品,卻還不到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