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回想小時候家裡留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東西莫過於廚房裡的灶臺,不僅僅是一日三餐圍著它轉的原故。
灶臺在我們鄉村一般都有單獨的房間,與住人的房間留有一小段距離,住房大廚房小。分隔開來的主要原因:一是遠離煙燻火燎,二是預防火災殃及主房。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幾次火災,都是因為廚房著火後燃上了大屋。
從我記事,灶臺都是土坯砌成的,灶臺上安放著一口大鍋和一口小鍋。大鍋用來煮飯,小鍋用來炒菜,在煮飯與炒菜之前或之後,還用它們燒水。
鍋灶以燃燒稻草為主,遇到連日陰雨,稻草受潮,燒煮就顯得異常困難。有人用芭蕉扇扇風點火,有人鼓著腮幫子對爐灶中吹氣。用口吹氣,人反應要快,稍不注意就會被突然燃起的煙火嗆得半天喘不過氣,有時候還會被燒焦眉毛。我們莊子上倒是有一件灶臺配套設備,那是我舅爺爺家的風箱。有一次,我好奇地問父親,我家怎麼沒有風箱呀?父親放低聲音對我說,有風箱的,從前都是大戶人家。舅爺爺家的風箱早已分不清是什麼顏色了,卻讓我羨慕不已,隨著呼啦呼啦的響聲,還真能控制灶臺裡面的火焰大小。至於什麼叫吹火棍,我只聽母親說過,不知道是啥樣!
可想而知,灶臺是一個家庭經常有食物與油膩的地方,也是被蟑螂與螞蟻看重的角落。大拇指大小的蟑螂很知趣,總是見人就躲,快得讓你抓不到。那些小螞蟻卻總是大搖大擺地來回忙碌,有時三五成組從鍋碗瓢盆裡搬食物。儘管我們有時候用開水燙,它們仍前赴後繼、目中無人。
上世紀80 年代後期,大部分人家開始建磚瓦房屋。房屋建好後,首先考慮的是灶臺,因為灶臺乾淨與否,是檢驗一個家庭的衛生標準。用紅磚砌灶臺,用水泥或瓷磚鋪臺面,灶臺上沾了點油,抹布一擦,乾乾淨淨,再滴點洗潔精,光亮如新。
我問過母親,過去那種用泥土砌成的灶臺,粘了油膩是怎麼擦拭的?況且,那時候還沒有洗潔精。母親笑著說,「你怎麼這樣傻!過去哪有這麼多油!一年全家人吃的油,還不到現在的一個月用的油。我們都是用筷頭蘸點油滴到菜盆裡,怎麼會把油滳到灶臺上呢!」
這幾年似乎是灶臺的一次革命。幾年前我們回家,父母不再是一個灶上一個灶下忙碌。一桌菜上桌,母親也不像過去一身油膩一臉的草木灰,吃飯之前也用不著去洗個臉。因為家裡安裝了油煙機,還有電飯煲、電磁爐、微波爐、煤氣灶,一應俱全。母親感慨地說,「過去要是有電飯煲,淘上大米放上菜,幹完活回來就吃飯,我們能省多少時間,能多幹多少活,還乾淨!」
幾年前,合肥金寨南路延伸至花崗鎮,我的家鄉也納入村莊規劃拆遷範圍內。拆遷是好事,但讓父母親留戀的是老宅和廚房裡的一套電器。聽我們說,不久就會住上高樓,用上自來水與天然氣時,母親反而猶豫了,她說:「我剛丟掉了稻草與木柴,學會了使用這幾樣電器,怎麼又要改天然氣?真是要活到老學到老!我擔心的是能學會使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