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這9條知識送給你,你就明白了

2021-01-20 姿勢分子knowledge
柯伊伯帶在1992年首次被發現

自從天文學家在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後,就有人提出了柯伊伯帶的概念。他們認為在海王星以外還有一片區域,聚集著大量的小天體,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小行星帶的結構,但遠比它要更加寬廣。

直到1992年,兩個美國天文學家在這裡發現了直徑不到200公裡的小行星1992 QB1,證實了柯伊伯帶的存在。


柯伊伯帶的定義尚不明確

即便柯伊伯帶已經被證實了,但我們對它的了解仍然有限,定義也不甚明確。我們只知道它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含有大量的小行星、彗星和一些冰天體,但是對它的尺寸、規模、天體總質量等信息都並不明確。據推測,柯伊伯帶一共有10萬顆直徑超過100公裡的小天體,更小的則不計其數。截至目前,我們一共發現了1000多顆柯伊伯帶天體。

柯伊伯帶的名稱

1951年的時候,荷蘭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第一次提出了柯伊伯帶的概念,認為太陽系周圍有一片小天體圍繞的圓盤。正是因為他的提出,這個區域才被稱作柯伊伯帶。但是,柯伊伯當初認為,這些小天體只是曾經存在過,現在已經消失了,與實際不符,所以他對柯伊伯帶的貢獻一直也令人詬病。


另外,在1943年的時候,天文學家肯尼斯·艾吉沃斯也提出過這個概念,所以柯伊伯帶也被稱作艾吉沃斯·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範圍約為25個天文單位

通常來說,我們認為柯伊伯帶起始於距離太陽3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也就是海王星的軌道,終結於55個天文單位處,共計25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就是一個日地距離,也就是約1.5億公裡,這意味著柯伊伯帶的寬度大約是37.5億公裡。不過就像我們剛才說的,這也只是推測,還有說法認為柯伊伯帶的範圍是39.5-48個天文單位的共振區域內。

絕大部分矮行星位於柯伊伯帶內


在冥王星被降級的時候,科學家們提出了矮行星的概念,指出這是一種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在已經定義的矮行星行列中,絕大部分都位於柯伊伯帶內。最著名的就是冥王星,以前被認為是它的衛星的卡戎目前也被歸類為矮行星,另外還有鳥神星、妊神星、共工星等也都屬於矮行星。

冥王星是柯伊伯帶最大的天體

在柯伊伯帶所有的天體之中,冥王星的體積是最大的,它的直徑大約是2370公裡,比排名第二的鬩神星大了44公裡。因此,冥王星又被人們稱為是柯伊伯帶之王。


不過,由於密度比較小,冥王星的質量反而比鬩神星更小,只有它的88.8%左右。另外,由於鬩神星剛被發現時,人類的檢測手段還不是非常發達,所以誤認為鬩神星體積大於冥王星,這也是導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原因之一。

柯伊伯帶不是太陽系邊緣

儘管柯伊伯帶距離太陽已經如此遙遠,但它遠遠沒有觸及到太陽系的邊緣。在柯伊伯帶之外,還很可能存在著一片更加巨大、更加驚人的結構——奧爾特雲。奧爾特雲可能是彗星的家園,它才是太陽系最外層的結構,距離太陽5-10萬個天文單位,也就是說,它的最外側距離太陽可能有1.5光年的距離。由此可見,太陽的引力是多麼巨大。

其他恆星也有「柯伊伯帶」


科學家相信,柯伊伯帶絕非是太陽系獨有的結構。根據目前的觀測,至少有9顆恆星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擁有著類似於柯伊伯帶的結構,這樣的發現得益於哈勃太空望遠鏡等觀測設備的強大能力。看起來,這些恆星和太陽擁有著類似的形成過程,因此才擁有了這樣類似的結構。

海衛一可能曾經屬於柯伊伯帶

在太陽系的200多顆衛星之中,海衛一是最奇怪的,它是唯一一個逆向公轉的衛星。也就是說,通常衛星的公轉方向和行星的自轉方向相同,只有海衛一的公轉方向是與海王星相反的,這意味著它不是和海王星共同形成的。那麼,這顆直徑達到了2706公裡、比冥王星還巨大的衛星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天文學家推測,海衛一可能原本就是屬於柯伊伯帶的天體,後來誤入海王星軌道,被海王星捕獲,變成了它的衛星。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冥王星有時候也會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但是二者軌道並不交叉,所以沒有被捕獲。可以想像,如果海衛一沒有被捕獲,柯伊伯帶之王的名號大概就屬於海衛一了吧。

人類已有5個探測器進入過柯伊伯帶

儘管柯伊伯帶非常遙遠,但也並非是遙不可及。對於人類來說,已經有5個探測器曾經進入過柯伊伯帶了。


旅行者1號是最著名也是最早的一個,它在1977年9月5日正式發射升空,並且在2013年時飛出太陽日球層,距離太陽已經超過100億公裡,遠遠超過了柯伊伯帶的範圍,成為第一個穿越柯伊伯帶的人類探測器;

在旅行者1號之後,旅行者2號也同樣飛出了太陽系日球層。它是唯一一個拜訪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人類探測器,為人類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而後它飛往宇宙深處,大約再過幾年將耗盡所有能量,與地面徹底失去聯繫;

1983年6月13日,NASA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飛越海王星軌道,並於1986年10月飛出冥王星軌道。它在2003年徹底停止了信號,目前應該還在朝畢宿五飛行;

先驅者11號發射於1973年,比旅行者號更早,但是速度比較慢。截至2011年3月6日,先驅者11號探測器距離太陽已經有82億公裡,雖然沒有飛出日球層,但同樣突破了柯伊伯帶的範圍;

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是目前最有希望飛得更遠的探測器,並且在2015年成為了目前唯一一個近距離探索過冥王星的探測器,在2018年的時候飛越日球層。目前新地平線號探測器運行良好,有望持續突破人類的極限。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這9條知識送給你,你就明白了
    不過就像我們剛才說的,這也只是推測,還有說法認為柯伊伯帶的範圍是39.5-48個天文單位的共振區域內。另外,由於鬩神星剛被發現時,人類的檢測手段還不是非常發達,所以誤認為鬩神星體積大於冥王星,這也是導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原因之一。柯伊伯帶不是太陽系邊緣儘管柯伊伯帶距離太陽已經如此遙遠,但它遠遠沒有觸及到太陽系的邊緣。
  • 太陽系的舞蹈室:柯伊伯帶
    其實冥王星並不寂寞,柯伊伯帶就是冥王星的家,家族成員還包括了矮行星,小一點的巖塊和冰塊。因此,我們推測那裡至少有十萬個「柯伊伯帶天體」或「柯伯體」如果你覺得這麼叫更有意思也可以。你要是想徹底表現的一無所知,柯伊伯帶天體的主要天體的數量叫做「QB1-O’s」或者,我發誓我不是在亂說,「柯伊伯帶天體(cubewanos)」。
  •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
    這一期我們繼續向外進發,來看看海王星外天體區域-柯伊伯帶(Kuiper belt)圖片版權(Wiki CC BY-SA 3.0)柯伊伯帶(Kuiper belt)類似於主小行星帶,柯伊伯帶是太陽系早期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它坐落在海王星軌道的外側,並延伸至離太陽
  •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引言你知道嗎?太陽系的邊界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要知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在宇宙環境中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區域,人類所在的宇宙中,有著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人們一探究竟。
  •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引言你知道嗎?太陽系的邊界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要知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在宇宙環境中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區域,人類所在的宇宙中,有著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人們一探究竟。
  • 太陽系最遙遠的邊疆: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作者將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作為劃分戰略層次的一個邊界,可見這兩個名詞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我們來了解一下吧。為了讓大家有個直觀印象,先看下面這幅示意圖。建議橫屏查看看了這幅圖,你有什麼感想?
  • 柯伊伯帶: 留住太陽系曾經的樣子
    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沒有人會想到柯伊伯帶這個東西的存在,甚至包括傑勒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本人,柯伊伯帶就是以這位荷蘭裔美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在上世紀50年代,柯伊伯提出,緊靠海王星外的區域可能曾經充斥著冰凍天體。不過他又認為,「大質量行星」冥王星的引力場會將這些冰凍天體散射到深空去,因此太陽系的這片區域目前應該是空空蕩蕩的一片。
  • 太陽系的邊緣到底在哪?普遍認為是柯伊伯帶附近
    上世紀中期,有天文學者曾經提出在遙遠的柯伊伯帶外層空間很可能還存在著一個暗星,而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導致柯伊伯帶天體的運行軌跡。(歡迎大家來閱讀我的文章,我們每天會分享不一樣的新鮮內容,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您關注我們的百家號,大家有什麼寶貴意見,請在文章下面評論哦。)
  • 太陽系的圍牆柯伊伯帶,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前兩年已經有消息傳出,「旅行者」系列陸續飛出了太陽系。然而科學家們表示,準確來說,它們仍然在太陽系的範圍之內,飛躍柯伊伯帶是它們面臨的一個巨大的難題。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帶,約有成千上萬顆小型天體分布在此,保留著太陽系最初的信息。
  • 太陽系外圍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隱藏了哪些奧秘?宇宙未解之謎!
    太陽系外圍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隱藏了哪些奧秘?宇宙未解之謎!說到了我們的宇宙,想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吧!那麼浩瀚的宇宙當中,到底有一些什麼奧秘呢?這些我們無處知曉,甚至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難以知道宇宙的真面貌!
  • 太陽系邊緣最神秘的「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之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假說最初是由愛爾蘭裔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傑拉德·柯伊伯(GPK)完善了該觀點。柯伊伯帶非常的薄,主要集中在黃道平面上下10度的範圍內,但還是有許多天體散布在更寬廣數倍的空間內。海王星對柯伊伯帶的結構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在與太陽系年齡比較的時標上,海王星的引力使得某些軌道上的天體不穩定,不是將她們送入太陽系內,就是逐入離散盤或星際空間內。這在柯伊伯帶內製造出一些與小行星帶內的柯克伍德空隙相似的空白區域。
  • 太陽系邊疆: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
    在目前世界上宇宙觀最為宏偉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劉慈欣經常提到的一個詞語就是太陽系柯伊伯帶。現實中,科學家早已證實,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其實就是太陽系的最遙遠邊疆。那麼到底什麼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讓我們通過這張圖了解一下。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
    事實上,冥王星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尤其是它背後&34;著的柯伊伯帶,人類更是所知甚少。雖然人類的天文觀測技術算得上發達了,但是對於那麼,&34;是什麼呢?它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柯伊伯帶事實上,自從冥王星被發現後,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提出了&34;這一概念。
  • 天文冷知識:關於柯伊伯帶的那些事
    2019年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在元旦凌晨飛過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從神秘的柯伊伯帶開啟了探索的新時代。柯伊伯帶是一個擁有原始物體的區域,掌握著理解太陽系起源的關鍵。這張MU69的照片是在距離18000英裡(28000公裡)前30分鐘拍攝的。
  • 太陽系「柯伊伯帶」究竟是什麼?天文學家發現相互「糾纏的星球」
    2001年8月,太空人用最先進的望遠鏡在柯伊伯帶搜尋行星形成過程中留下的碎片,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遙遠邊緣的廣闊空間,科學家們在太空中觀察這些天體,試圖描繪出行星系統的演化,他們跟蹤了一個被稱為2001QW322的小物體,將它的坐標輸入望遠鏡控制系統,望遠鏡旋轉指向天空的那一部分,他們得到了一個圖像
  • 柯伊伯帶,太陽系外圍的冰封之地
    1951年,美國天文學家傑納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通過對彗星的研究,推測出在太陽系的外圍,應該存在著一個充滿了微小冰質天體的冰封之地,它們主要是由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原始星雲構成,是目前太陽系短周期彗星的發源地。
  • 冥王星的故鄉:柯伊伯帶
    除了冥王星的故鄉,柯伊伯帶還擁有矮行星,以及較小的巖石和冰塊。我們都知道冥王星,這塊叛變的巖石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設法讓我們相信它是太陽系行星家族的成員,直到一些天文學家完美地定義了「行星」這個詞,以便將其排除在大名單之外。但你知道冥王星並不孤單嗎?
  • 太陽系邊界到底在哪?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太陽系範圍一直在擴大
    大家都知道,在太陽系內,太陽是絕對的中心位置,其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繞轉,但是你知道太陽系的邊界在哪裡嗎?最初時認為太陽系邊界是位於太陽約14億千米的土星,但這一結論在1781年被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了太陽系第七個行星天王星所改變了,那一年,太陽系的邊界被擴展到了距太陽約29億千米處。
  • 深度解析柯伊伯帶
    結構和特徵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外巨大的、甜甜圈狀的空間物質。
  • 旅行者1號能避開柯伊伯帶密集的小行星碎片安全飛出太陽系嗎?
    剛剛(2019年6月7日14時左右)在NASA網站上截屏(見上圖),不斷跳動著的數據表明,這艘1977年9月5日離開地球家園的無人探測器,現在距離太陽218.17億公裡,相對離開速度為17公裡;距離地球216.93億公裡,相對離開速度為每秒32.7公裡。如果按上述柯伊伯帶範圍,旅行者1號早就飛出幾個柯伊伯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