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冥王星並不孤單。
除了冥王星的故鄉,柯伊伯帶還擁有矮行星,以及較小的巖石和冰塊。
我們都知道冥王星,這塊叛變的巖石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設法讓我們相信它是太陽系行星家族的成員,直到一些天文學家完美地定義了「行星」這個詞,以便將其排除在大名單之外。
但你知道冥王星並不孤單嗎?它大約有10萬個朋友,他們都在太陽系寒冷而遙遠的荒原上繞著太陽轉。
這片寒冷而遙遠的荒地有一個名字:柯伊伯帶,以荷蘭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的名字命名,他是20世紀中期提出太陽系海王星以外區域絕非空無一人的假設的幾個人之一。
然而,傑拉德認為,這個地區在過去絕非空無一人,但到了現代(也就是在過去的10億年內),這個地區已經被清空了。
由於一些只有天文學家才知道的奇怪原因,他的名字流傳了下來。
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就像小行星帶,只是寬度是小行星帶的兩倍,高度是小行星帶的兩倍,物質至少是小行星帶的兩倍。
柯伊伯帶最著名的成員是矮行星冥王星。
柯伊伯帶被懷疑容納了多達10萬件物體。
柯伊伯帶的起點剛好超過海王星的軌道,或者說30AU到50AU,精確的邊界取決於你問哪個天文學家。
對於那些不了解隨機天文學術語的人來說,「AU」是「天文單位」的縮寫,也就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所以「30AU」意味著離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距離的30倍。
除了冥王星的故鄉,柯伊伯帶還擁有另外兩顆矮行星,豪米亞和馬克馬克,以及數以千計的其他較小的巖石和冰塊。
然而,我們知道那裡有更多的比特,但它們很難被看到,因為它們很小,也非常遠。
簡而言之,柯伊伯帶就像小行星帶,只是更大更冷。
基於大量的數學和一些計算機模擬,天文學家懷疑柯伊伯帶形成得相當早,恰好是在主要行星形成之後。
那時,最大的幾顆巨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靠得更近,周圍環繞著一群較小的追隨者,即小行星。
在它們形成後,木星和土星遷移到離太陽更近的地方,這通過一點引力作用將天王星和海王星送到了更遠的軌道上。
正如你可能想像的那樣,當巨型行星開始移動時,隨之而來的是浩劫。
隨著天王星和海王星逐漸遠離太陽的懷抱,它們的引力可能會讓一些小行星完全衝出太陽系,註定要獨自在浩瀚的星際中徘徊。
但有些人堅持下來,在那些巨大行星的帶領下向外遷徙。
在太陽系的最外圍,它們以穩定軌道的形式找到了避難所,使它們能夠勉強依附在太陽繫上。
今天,他們在安靜的孤獨中飛行,但永遠記得早年更令人興奮、更活躍的日子。
作者保羅·弗利特。
冬哥譜科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