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柯伊伯帶

2021-01-20 天文在線

結構和特徵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外巨大的、甜甜圈狀的空間物質。雖然這一區域有很多結冰天體,不過我們廣義上稱之為柯伊伯帶天體(KBOS)或者跨海王星天體(TNOS)。但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都有很大差異。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太空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當天文學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剛發現它們時,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柯伊伯帶天體可以根據軌道的形狀和大小進行分組。

這使科學家們了解到,這些天體有幾個明顯不同的類別或群體,這些天體的軌道為它們的歷史提供了線索。一個天體屬於哪一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與海王星引力間的相互作用。

柯伊伯帶中的絕大部分天體是在柯伊伯帶的主體部分或在散落的星盤中發現的。

柯伊伯帶天體—新視野號可能的研究目標。(藝術家的概念圖),作者 ASA, ESA, and G. Bacon (STScI)

經典柯伊伯帶天體

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圍繞太陽運行在所謂的經典柯伊伯帶中。這裡的「經典」一詞指的是在柯伊伯帶天體中,這些天體的軌道與天文學家在實際發現柯伊伯帶以前的原始或者經典的軌道非常相似。

(科學家期望的是,處於海王星以外的天體,它們將處於相對圓形的軌道上,不會和行星的平面有過大的傾斜。相反的是,很多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有明顯的橢圓和傾斜軌道。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柯伊伯帶的分類仍反映了我們對太陽系中這一遙遠區域的不斷理解。)

天文學家傑吉拉德·柯伊伯,柯伊伯帶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經典柯伊伯帶中主要有兩種天體,分別稱為「冷天體」和「熱天體」。這種術語並不是指溫度——而是指天體的軌道,以及海王星的引力對它們的影響。所有經典柯伊伯帶天體與太陽的平均距離都差不多,大約在40到50天文單位之間。冷經典柯伊伯帶天體有相對圓形的軌道,與行星平面的傾斜度不大;而熱經典柯伊伯帶天體有更加橢圓形和傾斜的軌道(天文學家分別稱為偏心軌道和傾斜軌道。)

這意味著冷天體大部分時間都與太陽保持著相同的距離,而熱天體和太陽的距離則相對較大。(也就是說,在熱天體軌道的某些部分,它們離太陽更近,有時也離太陽更遠。)

經典柯伊伯帶的這兩類天體之間的差異與海王星有關。柯伊伯帶中的冷天體從未接近過海王星,因此它們能夠保持「涼爽」,不受行星引力的影響。它們的軌道在數十億年內可能不會有太大移動。

相反的是,經典柯伊伯帶中的熱天體過去曾與海王星發生過相互作用(也就是說曾被巨行星的引力影響過)。這些相互作用把能量帶到熱天體的軌道,並把熱天體的軌道拉成橢圓形,同時使它們稍微傾斜出行星平面。

新視野號拍攝的2014 MU69影像。作者 NASA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共振柯伊伯帶天體

大量的柯伊伯帶天體都位於海王星嚴格控制的軌道上。它們的軌道與這顆巨行星共振,這意味著他們的軌道與海王星的處於一種穩定的、重複的模式中。這些共振的柯伊伯帶天體在海王星運行完一定數量的軌道(也可以說比率)的同時完成了它們特定數量的軌道。

這些組合或共鳴有一些——1:1(發音為「一對一」)、4:3、3:2和2:1.例如,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共振為3:2,換句話說,冥王星每繞太陽轉3圈的同時,海王星就繞太陽轉2圈。

事實上,在軌道上有非常多的的天體和冥王星一樣具有3:2的共振。天文學家們把它們歸為共振柯伊伯帶天體中的一類:冥王星類天體。

由新視野號拍攝到的冥王星真實色彩照片,攝於2015年7月。作者 NASA/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Alex Parker

散射星盤

這個星盤是一個遠遠超出柯伊伯帶主體的區域,它是被海王星分散到高度橢圓和高度傾斜於行星平面軌道上的天體的所在地。許多散落的盤狀物的軌道傾斜度達到數十度。有些天體「冒險」從離太陽數百天文單位遠處趕來,併到達行星軌道平面的最遠點。

在回到靠近海王星軌道的最近點之前,星盤中許多天體的軌道仍在緩慢演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天體逐漸消失。與經典柯伊伯帶相比,那裡的軌道更穩定。

散射的星盤給了甜甜圈狀的經典柯伊伯帶更寬和更厚的範圍。一些天文學家將這兩個區域稱為相互獨立的區域,儘管它們的邊界重疊,並以多種方式連接在一起。(特別的是,這兩個區域的天體被認為是由於海王星的影響從最初、更近的軌道遷移到現在的位置,而最終到達這裡。)

厄裡斯星(鬩神星)是散射星盤中的一個例子。(事實上,它是這個星盤中已知最大的成員。)

鬩神星(中央)及鬩衛一(中央偏左) 哈勃空間望遠鏡

鬩神星和鬩衛一的想像圖。鬩神星是主天體,鬩衛一是上方的小灰點。左上方發光的物體是太陽。作者   NASA, ESA, and A. Schaller (for STScI)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翻譯:by Asteria

排版:零度星系

參考資料

1.原文來自https://solarsystem.nasa.gov/solar-system/kuiper-belt/in-depth/

2.WJ百科

3.天文學名詞

本文由Asteria翻譯自NASA的kuiper-belt/in-depth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運營者刪除。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天文在線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獲取更多天文和天象信息,請長按二維碼掃描並關注我們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相關焦點

  • 柯伊伯帶的藍色入侵者
    已知的最長的柯伊伯帶天體(縮寫:KBO,Kuiper belt object)是1930年被發現的矮行星冥王星。柯伊伯帶中有無數不同類型的天體,其中直徑超過100km的天體大約有7萬多個,更小的更是不計其數。面對這種混亂的狀況我們不禁會問:究竟發生了什麼? 除了冥王星,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在1992年被發現之後,天文學家們就試圖尋找答案。
  • 太陽系的舞蹈室:柯伊伯帶
    其實冥王星並不寂寞,柯伊伯帶就是冥王星的家,家族成員還包括了矮行星,小一點的巖塊和冰塊。 柯伊伯帶起於海王星運行軌道的邊緣,即30AU到約50AU,具體要是去問天文學家,就能得到精確的範圍。對於那些不太了解這些蹦出來的天文術語的讀者,「AU」是「天文單位」的縮寫,是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所以30AU就是30 倍的地日距離。除了說這裡是冥王星的家園,柯伊伯帶內還有另外兩個矮行星成員:妊神星和鳥神星,以及成千上萬的小冰塊和巖塊。
  • 冥王星的故鄉:柯伊伯帶
    這片寒冷而遙遠的荒地有一個名字:柯伊伯帶,以荷蘭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的名字命名,他是20世紀中期提出太陽系海王星以外區域絕非空無一人的假設的幾個人之一。然而,傑拉德認為,這個地區在過去絕非空無一人,但到了現代(也就是在過去的10億年內),這個地區已經被清空了。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的確,有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柯伊伯帶。在這方面,柯伊伯帶天體可以被視為彗星。除此之外,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組成,而彗星則是由冰和巖石混合而成。據我們所知,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亦是由冰和巖石組成,由此可見,在這方面,它們還是與彗星更為相似。然而,我們認為有些彗星行近太陽時會失去它們的冰而「變成」小行星,因此,這兩個分類的界線實際上有點模糊。
  • 普遍認為是柯伊伯帶附近
    上世紀中期,有天文學者曾經提出在遙遠的柯伊伯帶外層空間很可能還存在著一個暗星,而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導致柯伊伯帶天體的運行軌跡。(歡迎大家來閱讀我的文章,我們每天會分享不一樣的新鮮內容,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您關注我們的百家號,大家有什麼寶貴意見,請在文章下面評論哦。)
  • 宇宙神秘的區域-柯伊伯帶
    圖注「柯伊伯帶」(圖源網絡)柯伊伯帶是名字的由來上世紀50年代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第1個提出了,在太陽系邊緣應該存在著一個充滿微小冰封物體的區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1次提出「柯伊伯帶」的存在,為了紀念「傑拉德·柯伊伯」,人類將這片廣闊的小天地區命名為「柯伊伯帶」。
  • 太陽系邊緣最神秘的「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之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假說最初是由愛爾蘭裔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傑拉德·柯伊伯(GPK)完善了該觀點。柯伊伯帶非常的薄,主要集中在黃道平面上下10度的範圍內,但還是有許多天體散布在更寬廣數倍的空間內。海王星對柯伊伯帶的結構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在與太陽系年齡比較的時標上,海王星的引力使得某些軌道上的天體不穩定,不是將她們送入太陽系內,就是逐入離散盤或星際空間內。這在柯伊伯帶內製造出一些與小行星帶內的柯克伍德空隙相似的空白區域。
  • 短周期彗星的發源地——柯伊伯帶
    這個關於短周期彗星起源的設想最早由愛爾蘭天文學家E.埃奇沃思提出,後於1951年由美籍荷蘭天文學家G.P.柯伊伯發展為相應的理論,後人將這一預期的環帶稱為柯伊伯帶,或埃奇沃思–柯伊伯帶。柯伊伯帶與小行星帶相似,但要大得多——20倍的寬度,20到200倍的質量。和小行星帶一樣,它主要由小型天體或太陽系形成的殘餘物組成。
  • 柯伊伯帶: 留住太陽系曾經的樣子
    此前,從未有任何航天任務到達過柯伊伯帶上最明亮的成員——冥王星。而柯伊伯帶,這個位於海王星之外的龐大的、幾乎未知的區域,其中存在著數以十億計的冰冷星體,這些星體的尺寸小到幾米,大到2000多千米。  事實上,在短短20多年前,甚至沒有人知道柯伊伯帶的存在。這樣的觀測為理解柯伊伯帶的起源和演化,打開了一扇窄窄的窗戶。
  • 矮行星冥王星的地位再受挑戰,其可能不是柯伊伯帶最大天體
    冥王星冥王星是人類在1930年發現的,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當時人類對於柯伊伯帶的認識還很少,所以把冥王星列為第九大行星,但是隨著對柯伊伯帶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的地位也不斷的受到挑戰,目前冥王星是柯伊伯帶體積最大、質量第二(質量比鬩神星小)的矮行星。
  • 柯伊伯帶是怎樣一個天體區域呢?
    許多小行星主要由巖石和金屬組成,但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主要由冷凍的揮發物(稱為「冰」)組成,如甲烷、氨和水。柯伊伯帶是官方認可的3顆矮行星的「家園」:冥王星、妊神星和鳥神星。太陽系的一些衛星,如海王星的海衛一和土星的土衛九,可能起源於此地區。柯伊伯帶的名字是以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命名的,但他沒有預測到它的存在。
  • 柯伊伯帶,太陽系外圍的冰封之地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隨著觀測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又在這裡陸續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其他天體,這與傑納德.柯伊伯的推測基本相符,為了紀念他,人們將這片區域命名為柯伊伯帶(Kuiper belt)。柯伊伯帶有很多地方都與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相似,但它的範圍卻比小行星帶大得多。
  • 天文冷知識:關於柯伊伯帶的那些事
    2014 MU69小行星 (又名「天涯海角」)和冥王星都位於柯伊伯帶——海王星軌道外的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冰體區域。與小行星帶類似,柯伊伯帶是太陽系早期歷史遺留下來的區域。和小行星帶一樣,它也是由一顆巨大的行星形成的,儘管它更像是一個厚圓盤(像甜甜圈),而不是一條薄帶。
  • 太陽系的盡頭,是一片冰封的天地,柯伊伯帶是怎樣形成的?
    探索柯伊伯帶引言我們對柯伊伯帶的大部分認知都來自於地面上的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迄今為止,只有一艘太空船曾到過柯伊伯帶。2015年7月,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過了冥王星,傳回了柯伊伯帶第一張清晰的近照。
  • 柯伊伯帶為何會阻礙旅行者一號前進?
    引言:在冥王星的外圍存在著這樣的區域,這裡遍布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天體,但它們一般只有彗星般大小,它就是柯伊伯帶。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研究柯伊伯帶是如何形成的?它會是阻礙旅行者一號前進的屏障嗎?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就藏在裡面!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柯伊伯帶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冥王星。其實,冥王星就在柯伊伯帶當中。柯伊伯帶簡單點說,其實就是我們太陽系邊緣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結構和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的。或許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一些團塊。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藏在其中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冥王星。其實,冥王星就在柯伊伯帶當中。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那裡的團塊處在深度的冰凍之中,就一直原樣保存了下來。許多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個頭和柯伊伯帶中的小行星大小相當,所以冥王星應該不可以算是行星的,所以科學家們又把冥王星歸入了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那麼柯伊伯帶為什麼會存在呢?
  • 太陽系邊疆: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
    在目前世界上宇宙觀最為宏偉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劉慈欣經常提到的一個詞語就是太陽系柯伊伯帶。現實中,科學家早已證實,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其實就是太陽系的最遙遠邊疆。那麼到底什麼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讓我們通過這張圖了解一下。
  • 太陽系的圍牆柯伊伯帶,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然而科學家們表示,準確來說,它們仍然在太陽系的範圍之內,飛躍柯伊伯帶是它們面臨的一個巨大的難題。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帶,約有成千上萬顆小型天體分布在此,保留著太陽系最初的信息。在柯伊伯帶之外,是巨大的奧爾特星雲,被科學家們視作太陽系的外殼。
  • 正在緩慢消亡的柯伊伯帶裡面到底有什麼?
    除了含有巖石和水冰,在柯伊伯帶的天體還含有許多冰凍複合物,比如氨氣和甲烷。這一地帶的命名來源於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他於1951年發表了一篇關於冥王星以外的天體預測的科學論文。天文學家肯尼斯.艾吉沃斯在其1940年發表的論文中也提到了冥王星以外的天體。因此,有時這一地帶也被稱為艾吉沃斯-柯伊伯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