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帶是如何被發現?這和冥王星被取消行星定級有何關聯?

2020-12-05 外星人科技君

直到大約10年前,多數的行星科學家仍舊認為冥王星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特例。其他所有的行星,都可以很適切的納入天文學家已知的太陽繫結構:內軌道有四個小型的巖石物體,外軌道有四個氣體巨物,介於其間有個小行星帶。但是遠方的冥王星卻是個冰冷的謎,以奇特的軌道運行於海王星之外。有一些研究人員,尤其是荷裔美籍天文學家柯伊伯(Gerard Kuiper),於1940~50年代提出一個想法,認為冥王星或許不是一個沒有脈絡的世界,而是運行在同一區域內的一大群物體之中,最亮的一個。

這個後來稱為「柯伊伯帶」(Kuiper Belt)的概念,在科學文獻中討論持續達數十年;但是這一大群冰霜世界,卻遍尋不著。(圖為畫家想像中的冥王星地貌。當冥王星最接近太陽(圖左中之亮點)時,表面上的物質會升華噴出形成稀薄的大氣。掛在天邊的則是冥王星的衛星冥衛一。)

到了1980年代末期,科學家認定一定存在著類似柯伊伯帶的東西,才可以解釋為何有很多的短周期彗星,其軌道如此貼近太陽系平面。這是個間接證據,意味著遠方有一個帶狀的物體,繞行軌道與冥王星在同一個區域。這也促使了觀察人員,再次用望遠鏡尋找海王星之外尚未發現的昏暗物體。1980年代的望遠鏡,已經裝備了電子式的光偵測器,搜尋的敏銳度遠比以前用的照相來得高,因此,成功就此來臨。

1992年,夏威夷茂納開亞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個柯伊伯帶物體(Kuiper Belt object, KBO),比冥王星小十倍又微弱一萬倍。自那時起,觀察人員已經發現了超過600個KBO,直徑從50~1200公裡不等(冥王星的直徑約為2400公裡)。

可是這還只是冰山之一角,目前仔細勘查過的區域只佔天空的一小部分。研究人員將目前已有的結果外推,估計柯伊伯帶包含了大約10萬個直徑大於100公裡的物體。所以,柯伊伯帶其實是小行星帶的老大哥,有更多的質量,更多的物體(特別是體積較大的),以及更多從太陽系誕生之時就已經留下來的既古老、又冰冷的有機物質。

現在已經很清楚了,冥王星不是個異常現象,它起始位居於一大群比它略小的物體當中。它們的繞行軌道離太陽的距離,約在50億公裡到起碼80億公裡之間。因為太陽系早期發展的線索或許就藏在這距離如此之遙的區域,所以天文學家對於冥王星、冥衛一,以及構成柯伊伯帶的物體非常感興趣。

可惜地球離這個區域太遠了,所以限制了觀測的品質。例如,即便是十分敏銳的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只能看到冥王星表面模糊的明暗區域。而且雖然先鋒號、航行者號與伽利略號太空船已經提供科學家非常棒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近距離影像,至今尚無任何太空船探訪過「冥王星-冥衛一」系統,或者是柯伊伯帶。

因為體認到太陽系這一區域的重要,1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督促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將冥王星納入行星探索計劃裡。因此NASA研究了可能的任務形式:從船屋大小、裝滿儀器的太空船(類似現正前往土星的卡西尼號探測船),到倉鼠大小、只攜帶一隻照相機的小船。到了1990年代末,NASA終於決定採用一個叫作「冥王星-柯伊伯之旅」(Pluto-Kuiper Express)的中型太空船,由加州帕沙第納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負責建造。但預估的經費很快就邁向八億美元,比NASA想投資的金額多很多。因此NASA在2000年秋放棄了「冥王星-柯伊伯之旅」。

然而想取消這個計劃卻非易事。來自科學家、太空探險擁護者、學童的請求,大批湧入NASA,要求重新考慮。昂貴的「冥王星-柯伊伯之旅」是不可能重新再來的。所以NASA發起一個大學、研究實驗室、太空公司之間的競賽,看誰能提出辦法,可以用較低的價格探索冥王星、冥衛一與柯伊伯帶。以前NASA從未允許工業界和大學競爭主導前往外太陽系的任務。因為這樣的競賽是頭一回,NASA很明白地說,如果沒有任何計劃可以於2020年之前完成指定的科學測量任務,而且花費在五億美元以下,則NASA沒有一絲義務必須在那些計劃中挑一個來執行。

相關焦點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的確,有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柯伊伯帶。在這方面,柯伊伯帶天體可以被視為彗星。除此之外,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組成,而彗星則是由冰和巖石混合而成。據我們所知,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亦是由冰和巖石組成,由此可見,在這方面,它們還是與彗星更為相似。然而,我們認為有些彗星行近太陽時會失去它們的冰而「變成」小行星,因此,這兩個分類的界線實際上有點模糊。
  • 柯伊伯帶:像冥王星的這樣的行星可能還有哦
    ,那裡遠離太陽,所受光照十分微弱,即便是大型天文望遠鏡,想觀察到那裡的天體也非常不容易,但是即便如此,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很多像冥王星這樣的柯伊伯帶矮行星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傳統意義上認為柯伊伯帶天體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只能形成較小的天體,所以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
  • 冥王星位於柯伊伯帶,被科學家踢出九大行星行列,這是為什麼呢?
    在太陽系最神秘的區域之一,曾經被誤認為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這裡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之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在無數小行星中太陽系的五大矮行星之一冥王星位於柯伊伯帶,它曾被人們稱之為太陽系中最可怕的星球。
  • 冥王星的故鄉:柯伊伯帶
    其實,冥王星並不孤單。除了冥王星的故鄉,柯伊伯帶還擁有矮行星,以及較小的巖石和冰塊。我們都知道冥王星,這塊叛變的巖石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設法讓我們相信它是太陽系行星家族的成員,直到一些天文學家完美地定義了「行星」這個詞,以便將其排除在大名單之外。但你知道冥王星並不孤單嗎?它大約有10萬個朋友,他們都在太陽系寒冷而遙遠的荒原上繞著太陽轉。
  • 冥王星在柯伊伯帶成「老大」,「小弟」成千上萬,出身成謎
    在這三個區域中,內太陽系和外太陽系相隔著一條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的小行星帶,這成為兩個區域間的界限;而外太陽系和海外天體的界限正是海王星以外、冥王星以內的真空帶。當然在這三個區域中,海外天體神秘的一個區域。
  • 把冥王星和八大行星比較發現,科學家取消冥王星行星資格很有道理
    太陽系行星怎麼還會越發現越少了呢?原來是曾經被稱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被科學家踢出了大行星的隊伍。小行星帶的小行星都在圍繞著太陽旋轉,但是它們的質量太小了。絕大多數的小行星沒有讓自己變成球體的形狀。 最後,必須有能力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 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天體算什麼?彗星還是行星?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隨著我們對柯伊伯帶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可能會想出一個更好的分類方法,但目前的趨勢則只是傾向於引用更小的天體分類,以避免混淆。例如:主帶小行星、柯伊伯帶天體、近地小行星、長周期彗星等,而不僅僅是稱作「小行星」或「彗星」。如果柯伊伯帶中的一個天體比冥王星大,它是否應該被稱為行星,你對此有何看法?
  • 造訪冥王星的「家」,距離16億公裡之外的柯伊伯帶,裡面有什麼
    冥王星被排除出九大行星之列,這讓很多的粉絲都感到心痛不已,畢竟我們之前已經說了很多年的九大行星,突然之間被改變,怎麼樣也感到不舒服,不過隨著我們逐漸接受了冥王星不是個大行星的說法,一些更加疑惑的地方隨之而來,那就是冥王星為什麼會被排除在外面,他究竟和別的星球有什麼不一樣,其實就從相似的規律來看
  • 為什麼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身份?行星定義是怎樣的?矮行星又是什麼
    你也許聽說了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ClydeTombaugh)於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於是在1930年到2006年間,冥王星輕輕鬆鬆成為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這一切的轉變發生在2006年。
  • 冥王星除名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的發現,這顆行星軌道十分異常
    1930年,冥王星被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從此被列為第九大行星,經過76年的爭辯之後,於2006年冥王星被除名降為矮行星行列。第九大行星的「王座」就這樣被剝奪,而如今第九行星又有了新的發現,這顆行星的軌道表現得十分異常!
  • 曾經的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冥王星經歷了什麼?
    那讓我們回顧一下冥王星作為行星的整個「一生」吧,比如冥王星是如何被作為行星認定,以及它的行星地位是如何最終被奪走的。冥王星的旅程冥王星是在1930年2月18日被克萊德·W·湯博發現的。在那個年代,冥王星是截止當時發現的最小的行星,也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的質量是1.31×10^22千克。雖然這看起來很大,但它只有地球質量的1/500。冥王星主要由冰和巖石構成,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248個地球年。與其他行星相比,冥王星的軌道是高度偏心的,因此在其248年的軌道繞行中,有20年的時間,冥王星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陽。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藏在其中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冥王星。其實,冥王星就在柯伊伯帶當中。許多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個頭和柯伊伯帶中的小行星大小相當,所以冥王星應該不可以算是行星的,所以科學家們又把冥王星歸入了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那麼柯伊伯帶為什麼會存在呢?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就藏在裡面!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柯伊伯帶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冥王星。其實,冥王星就在柯伊伯帶當中。柯伊伯帶簡單點說,其實就是我們太陽系邊緣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結構和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的。柯伊伯帶被認為包含許多微星,它們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
  • 太陽邊緣最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被發現的?藏著什麼秘密
    冥王星的扁而傾斜的軌道也插入了這一地帶。這是關於公轉周期較短的彗星的一個完美解釋,可惜除了冥王星,很久以來,人們在這個假想的柯伊伯帶中,再也沒有觀察到任何天體。冥王星似乎是太陽勢力的盡頭了。直到1992年,兩個不相信外層太陽系完全為空的美國天文學家終於發現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1992 QB1。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這9條知識送給你,你就明白了
    我們只知道它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含有大量的小行星、彗星和一些冰天體,但是對它的尺寸、規模、天體總質量等信息都並不明確。據推測,柯伊伯帶一共有10萬顆直徑超過100公裡的小天體,更小的則不計其數。截至目前,我們一共發現了1000多顆柯伊伯帶天體。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這9條知識送給你,你就明白了
    我們只知道它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含有大量的小行星、彗星和一些冰天體,但是對它的尺寸、規模、天體總質量等信息都並不明確。據推測,柯伊伯帶一共有10萬顆直徑超過100公裡的小天體,更小的則不計其數。截至目前,我們一共發現了1000多顆柯伊伯帶天體。柯伊伯帶的名稱1951年的時候,荷蘭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第一次提出了柯伊伯帶的概念,認為太陽系周圍有一片小天體圍繞的圓盤。
  • 矮行星冥王星的地位再受挑戰,其可能不是柯伊伯帶最大天體
    冥王星冥王星是人類在1930年發現的,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當時人類對於柯伊伯帶的認識還很少,所以把冥王星列為第九大行星,但是隨著對柯伊伯帶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的地位也不斷的受到挑戰,目前冥王星是柯伊伯帶體積最大、質量第二(質量比鬩神星小)的矮行星。
  • "冥王星殺手"邁克·布朗,發現太陽系新任第九行星?
    這都是因為一個名為邁克·布朗的天文學家,他發現了柯伊伯帶天體。按照行星的定義,一個天體必須掃清了其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才夠格被稱為行星。而柯伊伯帶天體的出現,直接導致了冥王星從行星被貶成了矮行星。這一結果也成就了邁克·布朗&34;的稱號。雖然冥王星被貶,但太陽系或許依然是九大行星。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
    太陽系中原本有九大行星,但由於冥王星沒有達到行星的基本要求,故而被除名。按照國際天文學定義,一個天體是否能被稱為行星,主要看是否滿足這三點要求:一是圍繞太陽公轉;二是質量足夠大,並且能靠自身能力變成球體;三是能夠清除軌道上的天體(衛星除外)。然而,冥王星卻只滿足前兩點要求,故此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內。
  • 柯伊伯帶的空間區域如何劃分,為何總有人將其和奧爾特雲混淆?
    而圍繞柯伊伯帶的話題,往往都與彗星和矮行星有關,比如,為什麼總有人會將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混淆,以及在這個區域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矮行星?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不是一回事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都被認為是彗星的來源,總有人會將它們混淆,但實際上奧爾特雲是一個更加遙遠的球形區域,它包圍著太陽系,包括了柯伊伯帶,是冰冷的彗星狀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