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世間萬物的常態,雖然壽命有長有短,但都逃脫不了新生和死亡,即使我們的宇宙也會有死亡的那一天,當然按照目前的主流科學觀點要在很久之後才可能發生,宇宙最終走向就是虛無的「熱寂」。
當然,我們不在乎宇宙最終的結果如何,因為那對於人類文明來說也太過於漫長,哺乳動物是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快速發展起來的,而對於人類來說演化史會更短,最早可以追溯至數千萬年前的森林古猿,發展到大約600萬年前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揚鑣,走上各自的發展道路。
如果從智人算起,人類的演化史大約是二十多萬年,因此說生老和病死我們也是「遺傳」自更加遠古的地球生命。
地球生命有兩個最本質的追求,首先是永恆的生存下去其次是不斷地繁衍自己後代,大部分生物只能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但都做不到永恆的生存,我們可以安慰自己某種意義來說繁衍後代就是一種「永生」。
自然界中還真有這樣的生物,它們就是燈塔水母,這類生物有著非常特別的生命周期,它們可以從性成熟階段的水母型,在受到外界條件刺激後,可以向幼蟲階段的水螅型轉換,這是一種無性繁殖的方式,並且理論上來講這個逆轉的過程是不受次數限制的,某種意義來講還真是實現了永生。
但其它大部分物種都沒有它們這個本領,只能是經歷過人生中每一個階段之後走向死亡。那麼物種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什麼沒有篩選掉導致人類衰老的基因,讓物種可以更長久的生存下去。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本質是什麼?
物種在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基因會不斷的發生突變或者變異,這些變異的基因對於個體來說可能是有利的當然也可能是有弊的,最後經過自然環境的選擇,那些更加適合生存環境的個體就被篩選留了下來。
而那些有弊端的基因就被篩選掉了,因此說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發展的個體都有他的獨到之處,至少是適應生存環境的。但是那些影響人類健康長壽的基因為何幾十萬數百萬年一直都沒有被篩選掉,而是在一直影響著生命的發展。
》這個過程關鍵的一點就是生命需要交配繁衍後代
基因可以從親本遺傳到子代,也就是常說的繁衍後代,那麼在什麼時間段繁衍後代對於一些致病基因就有影響了。例如有些遺傳類的致病基因,它們會在老年時期表達出來,這個結果可能導致一些個體的死亡。
但是這個死亡影響到了基因遺傳嗎?並沒有,因為大部人都是在20-30歲之間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後代,把自己的基因已經遺傳給下一代了,那麼這類基因就很難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被剔除。
那麼反過來思考,如果一個物種它們的性成熟時間非常的緩慢,進行繁衍遺傳基因的年齡很大,那麼就意味著一些個體可能就撐不到那個時間點,在此前就已經被一些致病基因致死,長久以往大量的「衰老致病基因」都被剔除,生物的壽命可能就會延長。
科學家曾用黑腹果蠅做過相關的實驗,實驗中它們只讓年長的果蠅交配繁衍後代,而阻止年輕的果蠅交配,經過了很多代之後發現這群果蠅的老化有了一定的推遲。
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動物格陵蘭睡鯊,《科學》期刊在2016年8月就刊登過一篇研究論文,說的就是這種鯊魚。雌性的格陵蘭睡鯊需要長到4米長才性成熟,而按照它們的成長速度,大約需要156年才能長這麼大。
可以看到這種生物的性成熟時間是很長的,而它的壽命同樣也很長久,甚至已經超過了400年。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