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2020-11-29 騰訊網

地球生物的生存法則就是:向死而生。只有舊個體的死亡,才能換來整個種群的延續。然而我們知道,雖然延續種群很重要,但生命都是自私的,沒人願意犧牲自己,換來他人的存活,既然如此,那地球生物為什麼還是會進化出死亡呢?

生物為什麼會死亡?

生物之所以會死亡,其實是因為地球不讓它們生活太久。

我們知道,地球已經出現了大約46億年,但在46億年的歷史中,地球經歷過許多次環境變化。比如:在地球誕生之初時,地球上的氧氣含量非常低,所以大多數生物都是厭氧生物。但由於藍細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碳轉化為氧,使得地球上出現了大氧化事件,以及大氣層中的氧含量直線上升(多說一句,雖然那時候叫做大氧化事件,但當時的氧氣含量並不高),許多無法適應氧氣的生物直接在這次事件中滅絕,還有一部分則躲在無氧的地方繼續演化生息。

如果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一種永生生命,如果它的呼吸方式是無氧環境,那麼當地球經歷一次大氧化事件時,它就會在這次事件中滅絕。

大氧化事件之後,之所以有生物很快地適應了有氧環境,其實就是因為該種群中的新生代個體基因發生了突變。

我們知道基因突變是沒有方向的,也沒有優劣之分,只要能適應環境,就能夠存活下去。在大氧化事件之前,攜帶著無氧呼吸基因的個體能夠被環境保留下來,反之攜帶有氧呼吸的個體則會被環境淘汰。

但在大氧化事件之後,攜帶者有氧呼吸基因的個體更容易適應環境,因此被保留了下來。

也就是說,地球環境在不斷的變化,而每一次的變化都會導致一些不適應環境的個體死亡。如果地球上存在著一種永生生物,那麼該永生生物在遇到環境變化時,也會死亡。所以死亡是所有生物都無法躲避的終局。

向死而生

其實,只有演化出死亡,生物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我們知道,地球環境其實算是比較穩定的,比如:現如今的氧氣含量,海洋面積等和過去幾十萬年區別不大。這意味著同一個個體其實能夠適應幾十萬年的地球環境,既然如此,地球上為什麼沒有能夠存活幾十萬年的生物呢?

其實是因為地球上的能量不太夠用。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空間是有限的,而且地球上的絕大多數能量都是來自於太陽,而太陽能夠到達地球上的能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地球上的生物只能將一部分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比如:大多數植物只能將3-10%左右的太陽能裝轉化為生物能,這使得地球上的能量是有上限的。

由於能量是有限的,所以生物的數量並不能無限增多,如果老一輩的個體不死亡的話,那麼新一輩的個體將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而死亡,所以有些物種會主動淘汰衰老的個體,來換來新個體的存活。

比如:寬足袋鼩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生物,其中雄性在交配季節過後就會死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把能量留給後代。

可能有人會說,只要生物不再繁衍後代,地球上的能量就可以滿足永生生物的生長。但其實,這會加劇生物的滅亡。

原因是因為,如果生物不再繁衍後代,這意味著它們的基因不會再發生變化,而外界環境一旦發生變化,它們就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滅亡。因此在地球上,生物不僅會演化出死亡,有時還會主動選擇死亡。

比如:動物都不贍養老人,個體一旦會衰老,身體機能就會下降,就會因無法捕食,或者無法逃過被捕食而死亡。

還有,生物個體一旦衰老,就更容易被微生物入侵,以至於更容易患病死亡。

總結

其實死亡並不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因為一個健康的種族,只有定期淘汰一批衰老的個體,以及無法適應環境的個體,才能保證其他個體更好的生長。但人類是有自主意識,以及演化出複雜情感的動物,我們很難接受身邊的親人永久離開,因此我們會懼怕死亡。

相關焦點

  • 活著不好嗎,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地球生物的生存法則就是:向死而生。只有舊個體的死亡,才能換來整個種群的延續。然而我們知道,雖然延續種群很重要,但生命都是自私的,沒人願意犧牲自己,換來他人的存活,既然如此,那地球生物為什麼還是會進化出死亡呢?
  • 《好死不如賴活著》:一個愛滋病家庭的一年
    那時的採血通常是「血漿採集」,也就是在採血後分離出血漿,再將血細胞回輸入人體。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採血站會重複利用輸液管和針頭,這讓包括馬深義和雷妹在內的很多村民因「血液傳播」感染了愛滋病病毒。馬深義和雷妹在內的很多村民因「血液傳播」感染了愛滋病病毒。
  • 人類的演化悲劇,可能是地球上最先滅絕的生物。
    1、「劣幣驅除良幣」智慧演化越快的物種,滅絕速度也越快。據說,日本廣島遭受原子彈後,地表及地下十米內的人全部死亡,但隱藏在地下僅數米的老鼠卻安然無恙。2億年前,恐龍是地球上最強大的霸主,今天我們卻在世界上找不到一頭活著的恐龍,而比恐龍出現的還要早的蚊子,至今還在夏天叮咬我們。
  • 生不如死?還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一種是人類共同的進步,‌‌所有人平權,就像當年人類戰勝了瘧疾、肺結核等等,‌‌全世界都可以永生‌到某一個時點,不過如果你昨天死了,對不起,不好意思,沒有趕上世界變革的大好時候。到今天為止,只要你按下按鈕,‌‌選擇‌‌就可以了‌‌‌。所有人平權,所有人永生,選擇之後,會過上理想中的美好日子嗎?‌‌‌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亡?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
  • 活著不好嗎?生物為什麼要「進化」出死亡?
    「生老病死」是世間萬物的常態,雖然壽命有長有短,但都逃脫不了新生和死亡,即使我們的宇宙也會有死亡的那一天,當然按照目前的主流科學觀點要在很久之後才可能發生,宇宙最終走向就是虛無的「熱寂」。如果從智人算起,人類的演化史大約是二十多萬年,因此說生老和病死我們也是「遺傳」自更加遠古的地球生命。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所有的生物都會死去?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 為什麼不能永生? 在仙俠劇中,經常會出現壽與天齊的角色,他們動不動就是在天地初開之際誕生,然後不老不死地活到了現在。
  • 當外星人入侵地球時,我們普通人會怎樣?這部科幻片給出如此結果
    其中又以外星人襲擊地球、全人類陷入滅頂之災這一類型的科幻電影最吸引觀眾們眼球。相信大多數外星迷都會想:「如果外星人來侵略地球,我們人類該如何反擊,該如何度過劫難呢?」在大多數好萊塢外星科幻大片中,給我們觀眾道出了這樣的答案:「在美國強大的軍事科技支撐下,有個英雄般的人物站了出來,帶領大家打敗了外星人,拯救了地球與全人類。」
  • 拍過《好死不如賴活著》《請投我一票》的陳為軍導演,用《城市夢...
    獲多項國際大獎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入圍2008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講述小學生班級選舉的《請為我投票》,以及其它觀眾耳熟能詳的紀錄片《生門》、《出路》, 都是出自導演陳為軍之手。 陽光濃烈,馬路對面在建的工地,大型吊車從綠色假草皮裝飾的圍擋後面探出頭來;人行道上剛鋪好的灰色水磨石被重新撬開,換上紅色的陶土透水磚,牆角的水泥砂漿散發出濃烈的尿騷味; 三三兩兩的農民工拎著編織袋從便利店前經過,踟躕了一會兒,最終沒有走進去; 一隻瘦骨嶙峋的狸花貓不知從哪個角落竄出,叼起地上的冰淇凌包裝紙又迅速跑開
  • 男子自殺燻死鄰居 害人害己兩條年輕生命悄然逝去
    原標題:男子自殺燻死鄰居 害人害己兩條年輕生命悄然逝去 男子自殺燻死鄰居是怎麼回事好死不如賴活著男子自殺燻死鄰居:俗話好的號,好死不如賴活著,一男子自殺卻把鄰居燻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每天只睡2小時,40歲奧運冠軍"殺了自己",好死真不如賴活著?
    自14歲確認患有脊椎疾病以來,費福爾特已經與病魔鬥爭了26年,最痛苦時期每天只能睡兩小時,光是活著便已經成為了一種痛苦。「如果不籤署安樂死文件,我想我已經自殺了。沒錯,我就是大家眼中的瘋女人。我認為,每個國家都應該將安樂死合法化,這樣自殺人數就會減少,我希望大家不要將安樂死和謀殺劃等號。」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為什麼不能永生?在仙俠劇中,經常會出現壽與天齊的角色,他們動不動就是在天地初開之際誕生,然後不老不死地活到了現在。但如果仙俠劇的編劇稍微有些科學常識,就知道沒有死亡的個體就會導致比死亡更殘忍的事件發生。比如:如果人類不會死亡,那麼當人類的後代越來越多時,此時地球上的能量就無法滿足這些人們的生存。
  • 人終究要死,為什麼還要活著?這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現在,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意識到了生命最終會死亡。可是科學證明我們的大腦並沒有完全開發,大腦仍然還是個巨大的謎團,因此我們不應該過早的下結論,認為我們在身體死亡後,就不存在了。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在科學上只證明過能量守恆定律。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看到地球是十分理性和經濟的,水蒸發後會變成水蒸氣;樹木死去後隨著地下的條件,逐漸形成木化石和煤炭;太陽能可以轉化為電能。
  • 既然所有的生物都難逃一死,那生命存活的意義是什麼?
    地球至今已經有45億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地球生物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沒有任何一種生命能夠逃出死亡的結局。既然所有的生命都難逃一死,那我們這些生命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但在演化之中,它們的鮮味味覺丟失,導致它們很難嘗到肉類的味道,於是轉而開始以植物為食。然而恰恰在這一時期,第四紀大冰期悄然而至,地球溫度不斷降低,導致植物大量死亡,食物鏈處於崩潰狀態,以至於劍齒虎、猛獁象等都沒有挺過這場大冰期。
  • 為什麼生物演化的方向不是「永生」,而是繁衍?
    然而不僅僅是生命,宇宙中並不存在永恆不變的物質,大到宇宙的演化,小到一顆原子的衰變,變化才是宇宙萬物的主旋律。那麼生命是否能在變化中獲得永生,生物的演化方向為什麼不是永生?答案是不可能的,這與宇宙的客觀規律存在衝突。
  • 《生命的躍升》生命演化為什麼要以死亡這種極不受歡迎的事件結尾
    距今12.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出現。距今6億年前,複雜多細胞生物興起。距今5.4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來了。自此之後,生命演化進入了快車道,脊椎動物出現和登陸、恐龍崛起、哺乳動物興盛、人類誕生等,這一切都屬於真核生物事件。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轉變是地球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變,如果沒有這次轉變,就沒有今天我們身邊的鳥語花香,當然也不會有人類。
  • 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永生生物?是什麼阻止了生物永生?
    因此,總有人在想,為什麼人類不會進化出「永生」的能力? 這件事,我們還是要從「進化論」的源頭說起,也就是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說起。 「進化」兩個字似乎預示著物種的演化是有方向的。可是達爾文並不沒有描述這樣的「方向性」,進化論其實是翻譯錯了意思。他的理論更應該叫做:演化論。為什麼這麼說呢? 達爾文是受到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發,把環境對於生物演化的影響也考慮進去。
  • 如何死亡:西蒙的選擇,真人真事,一部震撼人心的安樂死紀錄片
    在安樂死注射的前幾秒,心裡是怎麼樣的?在等待死亡的前幾個月會害怕嗎?他叫西蒙,是一名57歲英國大叔,別看他活蹦亂跳,樂觀開朗,幾個月後他將被注射安樂死,因為,他被確診患上了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症。這是一種人類無法治癒的疾病。
  • 盤點數個死了比活著還恐怖的生物
    在一般人類的觀念中,死亡代表生命的結束,也代表身體一切的機能停止。但是這個帖子似乎並不套用在所有的生物上,有些生物不只是活著的時候具有危險性,甚至在死亡後仍然能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鯨魚。
  • 同樣是演化了幾億年,為什麼恐龍沒有像人類一樣,演化出文明?
    我們經常會把恐龍和人類作為對比,並且把恐龍當作是地球的上一任霸主,而人類是現如今地球霸主。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和恐龍都很相似,都佔據地球主要的生態位;都對自身所在的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但是人類和恐龍也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而人類擁有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