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死亡:西蒙的選擇,真人真事,一部震撼人心的安樂死紀錄片

2020-12-06 夏日晚風影視娛樂

Life Reborn

02:35來自夏日晚風影視娛樂

安樂死有痛苦嗎?在安樂死注射的前幾秒,心裡是怎麼樣的?在等待死亡的前幾個月會害怕嗎?

他叫西蒙,是一名57歲英國大叔,別看他活蹦亂跳,樂觀開朗,幾個月後他將被注射安樂死,因為,他被確診患上了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症。

這是一種人類無法治癒的疾病。隨著病情的發展,在短短幾年內也會逐漸的不能說話,不能動,不能吃飯。然後就像一顆有思想的植物一樣或者更糟,直至內臟和大腦出現萎縮和硬化,患者不僅身體遭受折磨,尊嚴也將不復存在。

在大叔的要求下,大嬸帶著他四處求醫,他們並不是為了治療疾病,而是在尋找可以注射安樂死的醫院。在英國,病人安樂死是不被允許的,最終他們選定了一家瑞士的醫院,交完定金,他倆共進燭光晚餐,雖然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決定,但是大叔覺得他暫時的情況還可以,所以具體的注射日期,大叔還沒有決定,他希望給自己選一個良辰吉日。

2015年6月,大叔的結婚14周年紀念日,一家人來到度假村,玩耍嬉鬧,用攝像機記錄下這段時光,笑聲充斥在他們身邊。此時大叔說話已經變得非常吃力。回家以後他們買來了朗讀機,大叔把要說的話輸入進去,由機器代替他發聲,大叔風趣的輸入了一段話:「this machine is slow and frustrating「。(這臺機器對於我這樣聰明絕頂學富五車的人來說慢死了,還弱爆了)

作為長輩他不能和孩子正常溝通,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絕望,他意識到很快將會徹底喪失語言能力,所以他需要把想說的話寫出來,找個他喜歡的聲音朗讀記錄下來,經過嚴苛的篩選,最終大叔選了一位雄厚有力,有男子氣概的聲音。

從此他像寫日記一樣,記錄著身體以及心情的變化,他已經開始感覺呼吸困難,所以他決定把公司交給繼女負責。每當看見兩個孫子,想起不能見證他們的成長,大叔都很沮喪,淚流不止。大叔的媽媽已經九十高齡,媽媽對於大叔的症狀難以理解,更不能接受他選擇安樂死。妻兒老小,試圖勸說大叔接受姑息治療,但他儘可能的多活些日子。

雖然知道他一定是痛苦的,但是比起死亡以後再也見不到,家人更願意接受「好死不如賴活著「,但是一下好強的大叔對這種做法是拒絕的,他堅定他的決心。

時間來到7月,大叔第一次摔倒,讓他再一次感到難以接受。所以他聯繫了醫院,把日期定在11月2號,因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他覺得墓碑上生日和忌日是同一天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這是一片安樂死粉末狀的藥物,需要溶解,然後摻入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半克的藥量足以支撐一場大型手術,而安樂死會摻入正常用掉了30倍來確保被注射者感受不到痛苦和恐懼。大叔將在幾個月後主動接受安樂死,理論上用藥後的30秒就會睡去。在這最後的30秒裡可以拉著家人的手做最後的告別,4分鐘後,心臟將會停止跳動,生命就此終結。

大嬸陪同大叔辦理了確認手續,大嬸不再勸說大叔放棄這種想法,她珍惜現在的每一天時間,確切的說是每一秒。大嬸兒希望注射能夠在下午,這樣他們和大叔就可以多相處一個上午,但是醫院拒絕了這種請求,因為下午注射要到四點多才能結束,他們不想耽誤休息時間。

回到家中以後,大數約來了所有朋友,他們聚在一起暢聊了幾十年的經歷,回憶著過往的點點滴滴,每個人臉上都是笑的,因為他們願意和大叔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同時每個人心裡都是哭的,因為這個陽光向上的大叔,幾個月以後就要到達人生的終點。

大叔的媽媽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選擇接受事實,她決定注射當天也要送上最後一程。大叔和朋友交談時吐字不清,朋友恍然大悟,他是在懷念三個月前,他們一起參加了踏青活動。

這次溝通障礙讓大叔感覺尊嚴開始淪喪,他開始只用文字與他人交流,平時隨手記下自己的心情,而他的筆下全都是消極的詞語。

大嬸的心裡一直很矛盾,她既不想影響大叔對於自己尊嚴的捍衛,也更捨不得結髮夫妻結束生命。大嬸對大叔講:「我雖然不能帶你去遊山玩水,但是我會一直悉心照料,我願意與你一同面對這場災難。」大嬸兒一直覺得大叔並不是真的想離開這個世界,他只是被病痛折磨的喪失了理智,大嬸期望他能夠反悔。大叔被大嬸的愛所感動,他意識到可能自己的決定確實有點太自私,所以他決定重新考慮是否進行安樂死。

隔三差五的朋友聚會,大叔的注意力也得到了轉移,他暫時放棄了安樂死的想法,每天和家人朋友們說說笑笑。

時間來到10月一個早晨,大叔忽然感覺手腳僵硬,書寫也出現了困難,他衝動的想要上吊自殺,大嬸覺得與其自願自縊不如正視生命,他們重新聯繫了醫院。大叔已經不在乎忌日與生日是否在同一天。他說他想馬上就去死,最晚不能超過10月16號,最終院方安排他們在10月19號進行安樂死注射。

這是被注射安樂死之前的最後一次聚會,人們舉起酒杯,沒有哭聲,也沒有笑聲,沒有祝福,也沒有告別,每個人過來和他擁抱一下,算是生前最後的儀式。

大叔的媽媽只有一種想法,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兒子了,不是嗎?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們登上了飛往瑞士的飛機。注射的前一晚,醫生過來對大叔講,你一旦滑動安樂死的注射開關,你很快就會睡著,沒有痛苦,但是你卻永遠醒不過來,你要清楚這一點。

大叔用筆寫下,我一點兒也不害怕死亡。交談中大叔甚至笑出聲來。醫生詫異道,你一點也不像再給自己做決斷。或許生命就是這樣,面對死亡的時候,沒有誰是不害怕的,但是真的臨近死亡,特別是被病痛折磨的患者,或許安樂死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解脫。

連死都不怕為什麼害怕活著呢?這句話看來在他們身上是不成立的,只不過留下活著的家人,精神上的痛苦是沒有辦法修復,也沒有辦法改變的。來到醫院以後,藥劑師把毒藥溶解好,麻醉劑灌輸到藥物內。

時間來到上午9點37分,藥物被掛在病房前,大叔安然的躺在床上,醫生鑑於大叔已經喪失了語言能力,讓大叔用點頭或者搖頭來回答身份確認問題,包括名稱、出生年月、身體狀況、是否自願、是否知道後果,大叔全部肯定回答以後,用盡最大力氣播放手機上事先存好的錄音,錄音內容表達了對家人的愛和感謝。

他左手捏著開關,右手拉著妻子的手,聽著錄音,大叔笑了,又好像哭了,屋內很安靜,靜到讓人窒息,家人沒有大哭大鬧,選擇用坦然送走這位要強的大叔。錄音播放完畢,大叔把開關調到了最大,幾分鐘後,大叔被宣告死亡,放在棺木內,就此結束。

大叔的媽媽說,很多人說我很勇敢,其實我哪是什麼勇敢,只是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兒子確實很勇敢。但是我覺得如果堅持到最後也是勇敢的,媽媽只能靠翻看照片和兒子以前的手跡來思念兒子。

其實生命就是這樣,沒有那麼多的褒義詞,也沒有太多的選擇,每個人對於生命尊嚴死亡的要求都不一樣,可以選擇以死結束磨難,但是留下的是生者無法修復的心理創傷,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紀錄片#

相關焦點

  • BBC安樂死紀錄片感染了全球:但死亡可以自己選擇嗎
    電視上所傳遞的死亡的概念通常是錯誤的:當生命需要喝彩慶祝時,我們卻很容易用過於莊嚴的態度來面對她;有時,你又得小心翼翼地避開她,結果最後就逐漸淡忘了死亡的重要性。然而,通過BBC播出的這部關於安樂死的紀錄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選擇 》,導演羅文迪肯實現了近乎不可能的事:他儘可能避開了落入每一個俗套。
  • BBC安樂死紀錄片:死亡倒數,震撼百萬觀眾!
    紀錄片《How to die: Simon's
  • 這位104歲的科學家,正在直播自己安樂死的過程
    ,他自願選擇了安樂死,用一根針劑向所有人告別。>安樂死,Euthanasia,英文中這個詞彙來源於希臘語,本意為「無痛苦的好的死亡」,目的是為了幫助病人解脫病痛,按照病人意願主動採用注射藥物等方法結束生命(主動安樂死或醫療協助自殺)或者停止治療使其自然死亡(被動安樂死)。
  • 「謝謝你,讓我快樂地死去 」八旬絕症老人自願安樂死
    由此他成為亞洲第一位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的中國臺灣人安樂死(euthanasia)這個詞源自於希臘語εθανασα由ε「好」和θνατο「死亡」兩部分組成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好的死亡」是一種給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無痛楚、或更嚴謹而言「盡其量減小痛楚地」致死的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
  • 直面死亡,只有安樂死可以解決一切嗎?
    選擇放棄維持生命的治療也包含拒絕延長生命的治療,例如心肺復甦、腎透析、營養支持、人工供氧、使用抗生素和化療等。「允許死」(拒絕或者撤銷治療)與「幫助死」(採取步驟促使患者死亡)直接的區別在於患者是否有權選擇去死,很多醫生和普通大眾都認同前者而不認同後者。大眾對加速死亡的接受程度。
  • 為何不能選擇安樂死
    安樂死,這是一個永遠討論,但卻很難得出最終答案的話題。近日,伴隨著安徽霍邱縣熊正青夫婦為兒子請求「安樂死」的新聞報導,它最近再度進入輿論的視野。不論如何辯解,在法律上,毫無疑問,安樂死是對個體生命權的侵犯,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構成刑事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 安樂死在我國的立法探討
    [1]  根據這一概念,筆者認為,安樂死問題實際上是接受死亡法則的生命處置問題。這類行為實質上是以生命終結法則為基礎的針對生命終結方式的處置。故可以將安樂死的實質界定為「生命終結的處置行為」,而不能將涉及生命處置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安樂死主要針對如何選擇生命終結方式,而不是針對生命處置方式。因為生命處置方式包括的兩層意思:一者為挽救生命,一者為終結生命。
  • 日本女子安樂死全程,從清醒到死亡,僅短短4分鐘,過程催人淚下
    「安樂死」是一個舶來詞,起源於希臘,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在很久很久以前,斯巴達人為了保持健康與活力,決定讓病態的孩子安然地離開人世。這一方法定然引起了爭議,然而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眼裡,這種方式無疑可以解決痛苦。
  • 日本51歲女子選擇安樂死,從清醒到離開僅4分鐘,原因令人同情
    如果讓你決定自己死亡的方式,你會不會選擇自己還沒有自然的生老病死就去注射安樂死呢?在2018年,日本電視臺就採訪了一位準備去瑞士進行安樂死的奈美,奈美今年已經有五十歲了,在做這個決定之前,她也是深思熟慮過了的。
  • 死亡過程全被錄像?52歲選擇安樂死的她,看哭了無數人……
    死亡,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話題,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近年來,安樂死的話題不斷引發爭議。2018年,NHK跟拍了一位選擇安樂死的日本女性,記錄了她決定安樂死和遠赴瑞士接受死亡、與親人離別的全過程。在病魔日復一日的摧殘下,美奈決定安樂死。「我想在依然保有自我的情況下,接受死亡。」在聯繫瑞士安樂死組織機構的郵件裡,美奈這樣寫道。
  • 安樂死機器問世引爭議,你認同它的出現麼?
    有一種死亡方式叫「幸福」的死亡,那就是安樂死。
  • 日本姑娘「安樂死」全程:從清醒到死亡僅僅4分鐘,遺言讓人動容
    此為劉慈欣先生的作品,三體詩中的一句名言,簡單的一句,就道出了生命的無奈和死亡的永恆。萬物終會消逝,只有死亡才能永生。由於這一點,每個人都不能逃避死亡的懲罰,不管活著的時候有多痛苦或多快樂,最後總會有人閉上眼睛。所以許多人面對這最後的結局,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些人猶豫有些人仿徨,有些人更是痛心疾首,想用科技來對抗它。
  • 全民公投:安樂死在紐西蘭合法了!
    安樂死意味著什麼?接下來將如何執行? 紐西蘭安樂死公投通過後,具體操作如何進行呢? 如果你不選擇安樂死,那這對你的生活不會有任何影響。 如果你反對,那就是在拒絕別人的選擇。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把這看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場戰役,為的是在已所剩無幾的時間裡獲得選擇死亡的自由。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美國醫學人類學家莎倫·考夫曼曾經在《生死有時》一書當中探討美國醫院是如何形塑死亡的——「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醫學和政治重塑,它可以進行無休無止的討價還價。儘管醫學的終極任務是拒絕死亡,所有人都明白,死亡最終是無法拒絕的,但是醫學可以控制死亡何時發生。
  • 荷蘭17歲女孩安樂死是誤傳,但死亡卻是真的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荷蘭一位17歲女孩的死亡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網上流傳女孩被安樂死是誤傳,但她的離世確是真的。生前她曾被多次性侵,多年她都在與內心的創傷和痛苦掙扎,因此女孩申請了安樂死,但是因年紀小被拒絕,她選擇絕食斷水,選擇死亡救贖自己。In her autobiography, Pothoven wrote that she had nothing left to live for.
  •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編者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莊子時事梗概:7歲荷蘭少女Noa因童年期間三次遭到性侵,長期患有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症以及厭食症,最終難忍痛苦選擇安樂死,6月2日在家中離世。根據荷蘭法律,凡12歲以上無法忍受痛苦且病情無好轉的病人,可申請安樂死,16歲以下需父母同意。
  • 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稱,我本人希望以後有一天,我有權利選擇安樂死。並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中金網3月11日 個人有選擇安樂死的權利     原標題: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人大代表:建議「安樂死」立法。
  • Ella:"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安樂死到底是對是錯
    近日「傅達仁安樂死」一事在網絡上可謂是掀起了巨大的爭議,但是很多人還是稱讚,十分佩服傅達仁面對死亡居然這麼的坦然。就在昨天Ella參加某個活動的時候,當天的她看上去心情十分的好,不論記者們提出什麼問題她都會一個一個的去回答。被問到「傅達仁安樂死」一事她怎麼看。
  • 日本女孩安樂死的過程,從生到死亡僅僅只有一瞬間,讓人淚目!
    生老病死,一直都是人們無法逃脫的輪迴,什麼是死亡,而死亡又是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無從探討的,從表面來說,死亡就是從人世間消亡,再也不復存在,但是從深層次來說死亡的意義更加值得我們去研究。但是即便是醫療非常發達的今天來說,依舊會有一部分的人選擇安樂死。何為安樂死,對於人的死亡來說,是否會成為一種堅定的選擇即便是現代醫療非常發達的今天,依舊存在一些無法救治的病,而對於這些無法救治的病人,一般情況下,會對其實施安樂死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直接給病人停止治療或者停止使用藥物。
  • 專訪丨克萊爾·西蒙:不帶預設視角,拍紀錄片才更無拘無束
    其實,除了追逐地球的大千氣象外,在法國也有不少紀錄片工作者,關注著多元又矛盾重重的社會現狀。現年65歲的克萊爾·西蒙(Claire Simon)就是其中一位。相比雅克·貝漢、呂克·雅蓋這些專注大自然的法國紀錄片同行,她的名字對中國觀眾來說還十分陌生。日前,上海師範大學主辦的「電影學堂·大師班」特別策劃的一次克萊爾·西蒙紀錄片回顧展,為國內觀眾了解其人其作打開了一扇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