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機器問世引爭議,你認同它的出現麼?

2021-02-13 面子精選

有一種死亡方式叫「幸福」的死亡,那就是安樂死。安樂死就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的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的過程。

早在2016年的時候,BBC就播出了一部關於安樂死的紀錄片:《如何死亡:Simon的選擇 》(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當晚有超過120萬人觀看,並在英國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這個紀律片引發了人們對於安樂死的爭議:安樂死是否真的有存在的必要。

 

關於這個問題,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其實也曾陷入糾結,他一開始是反對安樂死的,但是後來態度又出現了反轉,公開支持實行安樂死

霍金

其實,安樂死一直以來都受著道德的困惑,很多人覺得醫生的職業應該是救死扶傷,曾有人向一名安樂死陪護者提問,他們的對話內容是這樣的---

 

問:你目前對生命的意思有所改觀嗎?

 

答:會選擇安樂死的患者,在身體、心理方面都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而醫學也無法治癒,因此安樂死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又舒服又有尊嚴的死亡方法。

瑞士安樂死陪護者埃裡卡·帕特裡夏

那麼,安樂死合法嗎?

 

目前安樂死只在少部分國家立法了,荷蘭、比利時、瑞士、美國部分州等,澳大利亞曾將安樂死合法過,但後來又宣布廢除「安樂死法」,安樂死在澳大利亞重新成為非法行為。

 

荷蘭是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荷蘭人的自由與大膽使其在相關法律規範產生之前就開始嘗試安樂死。除此之外,直爽的荷蘭人似乎並不在乎把安樂死置於公共視野下開展激烈爭論,因此,他們又發明了一種機器---自殺機器。

在荷蘭當地時間2018年4月14日,由支持安樂死的澳大利亞醫生尼奇克和荷蘭設計師班尼克聯合研發的自殺機器Sarco問世。

 

Sarco是一款外形像太空艙的自殺機器,它的底座裡放有一罐氮氣,當選擇死亡的人躺入膠囊倉關閉蓋子後,按下一個按鈕,氮氣就會迅速充滿膠囊倉,人在眩暈後就會失去意識,死亡過程沒有痛苦。

 

據說,這是美國福布斯榜公布的2019十大倫理道德技術之一,機器協助死亡,成為一種新的死亡方式。

Sarco自殺機器

其實,Sarco的前身便是一款名為COGen的安樂死機器,COGen包含一罐能夠產生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物,人可以通過連接的呼吸罩吸入二氧化碳死亡。

 

長久以來,Nitschke的研究一直為人詬病,但是他始終認為,不管是COGen還是Sarco的問世,都不是用來殺人的,而是用來幫助人的。

 

因此,自殺機器的支持者認為,這是賦予人類「尋死的自由」,也是一種尊重;而反對者則稱,「一鍵自殺」的所謂便利性會助長人們的負面情緒,令人輕易放棄生命。

COGen安樂死機器

為了加強自殺機器的合理性,Nitschke加入了人工智慧技術,用以判斷患者是否擁有足夠的理性來結束自己生命,只有在線測試問答順利通過,用戶才能獲得機器的激活密碼。

 

當然,這勢必會帶來一個問題:自殺機器是否能合理合情地判斷一個人的死亡意願?

 

因此,對於這項技術,無論是醫學界還是法律界都存在很大爭議,所以它是否能被允許面世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本君覺得,自殺機器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安樂死,它是患者的選擇,這和消極的被動的安樂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也曾經說過,向死而生,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起點,但是我們可以好好走完生命的終點。

消極的被動的安樂死

生老病死,自然規律,每個人都得經歷,對很多人來說,自然死亡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冥冥之中會有意外,如果意外降臨,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相關焦點

  • 煙臺一少年患腦瘤無治癒希望 申請「安樂死」引爭議
    在極端絕望的情況下,孩子要求父親向有關部門申請「安樂死」。2月15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孩子的父親車坷峰認為,讓孩子十分痛苦地等待死亡,還不如讓他「安樂死」,這樣對孩子更人道。而醫學界、法律界人士則認為,「安樂死」違反法律和醫療規定,是違法和不人道的。  2003年,車永一出現頭痛、噁心等症狀,經檢查確診患上了「小腦髓母細胞瘤」,隨即住進煙臺市某醫院治療,接受了開顱手術。
  • 安樂死過山車!你知道嗎?
    安樂死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在大家的印象中,安樂死一般都是借力於藥物來實現,但是這樣一直存在爭議,就是這樣利用藥物安樂死是否合法。但是在英國的安樂死過山車,就不存在這樣的爭議。它突破傳統的接受死亡的方式,甚至打破傳統安樂死的方式,讓患者在一場刺激的遊戲中告別生命。選擇這種死亡方式的患者,坐上過山車去3600英尺高空轉一圈,等過山車回歸終點之後,患者的生命也宣告結束,變成一具冰冷的屍體。
  • 法國植物人安樂死案再次出現逆轉 網友:這是最終結果了嗎?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法國極具爭議的安樂死案情再次出現逆轉,法國最高法院6月28日做出最終判決,裁定醫生可以為42歲植物人朗貝爾,停止醫療措施和餵食。朗貝爾的妻子及5名兄弟姊妹和侄兒希望醫生施行「被動安樂死」。法院數月前判決同意這項決定,並駁回朗貝爾父母的上訴。但上訴法院其後逆轉判決,要求「採取任何措施」繼續維持他的生命,直到聯合國旗下的身心障礙者人權委員會評估後再做決定。
  • 鄭玉雙︱生死困局:傅達仁瑞士赴死與安樂死的倫理難題
    安樂死這個古老而沉重的話題,不斷地以類似形式刺痛社會的神經。安樂死是自殺的一種,本質上是一種協助自殺。雖然自殺的對與錯依然存在爭議,但由於自殺在法律上的不可罰,所以除了其背後隱含的貧富差距、抑鬱症等社會議題,自殺本身並未得到太多倫理學和法學上的關注。然而,安樂死這種特殊的自殺形式卻長期佔據在最具爭議的話題排行榜之上。
  • 安樂死是人類文明進步?還是野蠻落後?對社會有益就是文明麼?
    作為老農,第一次聽到「安樂死」這個詞,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場關於安樂死的討論,其中,受人尊敬的鄧穎超女士也撰文,站在了支持安樂死的一方。至今,又三十多年過去了,安樂死這個詞不時就看見,而關於安樂死也沒有哪個國家通過立法來保護安樂死的執行。雖然沒有明確界定安樂死的法律條文,但民間安樂死肯定是存在的。就拿最近聽被譽為京城第一文化名人馬未都,坐客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談到安樂死這個話題。
  • 全民公投:安樂死在紐西蘭合法了!
    在澳大利亞維州,安樂死合法化第一年,一共272人申請,124人被安樂死。幾乎所有人都是癌症晚期。 如果你不選擇安樂死,那這對你的生活不會有任何影響。 如果你反對,那就是在拒絕別人的選擇。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把這看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場戰役,為的是在已所剩無幾的時間裡獲得選擇死亡的自由。
  • 植物人活命11年後,被親人切斷營養:「安樂死」並不能讓人安樂
    停止維持生命系統12小時候,巴黎上訴法庭裁定,要求院方重新向朗貝爾提供食物和水,朗貝爾被從「安樂死」邊緣救了回來。關於「安樂死」的話題,人們從未停止過討論。「安樂死」在法國是屬於違法行為。近日,法國「被動安樂死」時間發生,患者的家人和法國民眾因為該案發生意見分歧,有人認為不該讓病人數十年處於病痛折磨狀態,也有人認為應該病人也有生命,應該享受生命的權利。由此可見,「安樂死」至今還是一個存在有極大爭議的話題。一直以來,人的死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常死亡,一種是非正常死亡。
  •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編者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在西方,安樂死(Euthanasia)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 《地心引力》中文版海報引爭議 卡梅隆"被導演"
    《地心引力》中文版海報引爭議 卡梅隆"被導演" 即將於20日上映的電影《地心引力》昨天發布的四款中文版海報卻引發了爭議。這些在顯著位置表現《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神口碑「加持」的海報,讓不少影迷為該片真正的導演阿方索·卡隆叫屈,認為這樣的做法誤導觀眾並且很不尊重導演。
  • 現代漢語詞典收字母引爭議 評:背後是信心缺失
    現代漢語詞典收字母引爭議 評:背後是信心缺失 語言之生命力在於不斷地傳播,傳播效能越大的語言越有生命力,越能在人類之間產生文化認同。從字義上,美職籃與NBA意義完全相同,但在內涵的認同上,它們卻顯然不是一個級別的。只要是在中文間能夠產生認同的字眼,已深入普通人日常生活、口際、書面表達的詞彙,又緣何要拘泥於其形式?
  • 性愛機器人、安樂死、人體冷凍,那些不敢講的它都講了-虎嗅網
    其中,探討整個人類族群面臨未來、科技和人文問題的紀錄片《明天之前》,報導在全網點擊量超過1500萬,性愛機器人、人體冷凍、安樂死……這些極具爭議話題,引起觀眾熱烈討論告別的權利:安樂死,人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嗎?
  • 英國安樂死過山車:1600英尺高空轉7圈,3分鐘後已是一具屍體
    而如今人們在設法挽救生命的同時,也在優化死亡:比如因疾病而想要放棄生命的人,從早期痛苦死去到現在可以注射藥物沒有任何感覺的靜靜死去;再比如接受刑罰從槍決到了注射藥品,「安樂死」的出現讓死亡越來越「人性化」了。「安樂死」法案最早出現於1906年的美國俄亥俄州,其發展存在頗多爭議,但如今人們更願意接受它的價值,而且絞盡腦汁地將這種死亡方式進化到最優。
  • 華裔新生代頻現"被中文" 尋根之旅引身份認同
    華裔新生代頻現"被中文" 尋根之旅引身份認同   中新社西安1月6日電 題:華裔新生代頻現「被中文」 尋根之旅引身份認同  中新社記者 冽瑋  紐西蘭惠靈頓新華人聯誼會會長宋琦一直有個困擾,出生於紐西蘭的兩個兒子各科優秀,中文成績則差強人意。
  • 世界首例遺體頭顱移植手術引爭議:換頭後「你」究竟是誰?
    北京某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對《北京時間》表示,腦移植的目的是讓它重新支配身體,而不是簡單地給它營養讓它活著。吳中學甚至稱,中樞系統沒有再生的可能性,再過50年,活體移植頭的手術也不可能實現。 伴隨著「換頭術」而來的倫理問題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如果把李四的頭顱換到張三的軀體上,意味著張三死亡了,最起碼是腦死亡了,而大腦是一個人的中心和所有意識、思維以及行動、語言的源頭,如果頭不存生了,張三的生命還存在麼?
  • 網上叫賣安樂死藥300元1克 承諾一分鐘死亡
    記者金進攝  安樂死,這一尚存爭議的結束生命方式,在國內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居然成了某些人用來賺錢的工具。「300元一克,只要3克,就可以結束生命,結束痛苦。」昨天,有賣家網上公開叫賣安樂死藥物,以克論價。  公開叫賣:三克,一分鐘內徹底死亡  昨天,有市民向記者報料,網上有人公開銷售安樂死的藥。
  • 選修課講生命倫理 北京中學生交鋒「安樂死」
    「我支持安樂死,因為這種病人的生存已經失去意義了,也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在昨天下午北師大附中高二選修課課堂上,面對老師提供的多個安樂死案例,聽課的中學生用各自不同的觀點探討關於安樂死的倫理話題。  課堂從一開始便充滿了對安樂死的爭議。
  • 世上唯一的安樂死過山車,在上面轉一圈,下來已成一具冷冰的遺體
    但是的確很少有人能這麼幸運,在社會上,有人出車禍,有人生重病,他們或許都在病床上掙扎著,可是這掙扎中有帶有痛苦,於是安樂死的話題不由得被提出來。安樂死指的是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使用藥物,或者給他們注射藥物,讓他們無痛苦地死亡。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安樂死,因為對於人道主義而言,這似乎是具有消極意義的,且是對生命的抹殺。
  • 網上公開叫賣安樂死藥300元1克 承諾一分鐘死亡
    安樂死,這一尚存爭議的結束生命方式,在國內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居然成了某些人用來賺錢的工具。「300元一克,只要3克,就可以結束生命,結束痛苦。」昨天,有賣家網上公開叫賣安樂死藥物,以克論價。
  • 大衣哥家的閨女雪梅衛衣上英文字母引爭議
    大衣哥家的閨女雪梅衛衣上英文字母引爭議,這麼好的孩子確實不應該被吐槽。自從大衣哥兒子小偉結婚後,閨女雪梅的婚姻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前一段時間有人爆料雪梅已經訂婚,不知道真假。小編對這些話並不認同,人家衣服上面印上怪獸的英文字母又怎麼了?這種自嘲的方式恰恰是自信的一種表現。其實雪梅的童年過得並不幸福,那個時候父親還沒有出名,因此家裡面很窮,父母沒有精力照顧好兩個孩子,一次從小雪梅就非常懂事。雪梅長大後,父親才因為一檔選秀節目逐漸走紅,家裡面的經濟條件才有所改善,由於一夜暴富,再加上小時候吃過太多的苦,雪梅才越吃越胖。
  • 400米高空的過山車,能讓人3分鐘安樂死,中途後悔了咋辦?
    無論是意外導致死亡,還是病痛不斷折磨,都無法被人們接受,「安樂死」的特殊方式應運而生。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制定了有關安樂死的相關法律,在本人具有強烈意願的情況下,某些機構擁有合法的權利幫助他進行安樂死的相關操作。相對於痛苦的自殺行為,安樂死似乎更加符合一些已經失去生活希望、迫切渴望擺脫痛苦的人們的想法。然而在一部分國家中,安樂死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