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不好嗎,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2020-10-16 鍾銘聊科學

地球生物的生存法則就是:向死而生。只有舊個體的死亡,才能換來整個種群的延續。然而我們知道,雖然延續種群很重要,但生命都是自私的,沒人願意犧牲自己,換來他人的存活,既然如此,那地球生物為什麼還是會進化出死亡呢?

生物為什麼會死亡?

生物之所以會死亡,其實是因為地球不讓它們生活太久。

我們知道,地球已經出現了大約46億年,但在46億年的歷史中,地球經歷過許多次環境變化。比如:在地球誕生之初時,地球上的氧氣含量非常低,所以大多數生物都是厭氧生物。但由於藍細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碳轉化為氧,使得地球上出現了大氧化事件,以及大氣層中的氧含量直線上升(多說一句,雖然那時候叫做大氧化事件,但當時的氧氣含量並不高),許多無法適應氧氣的生物直接在這次事件中滅絕,還有一部分則躲在無氧的地方繼續演化生息。

如果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一種永生生命,如果它的呼吸方式是無氧環境,那麼當地球經歷一次大氧化事件時,它就會在這次事件中滅絕。

大氧化事件之後,之所以有生物很快地適應了有氧環境,其實就是因為該種群中的新生代個體基因發生了突變。

我們知道基因突變是沒有方向的,也沒有優劣之分,只要能適應環境,就能夠存活下去。在大氧化事件之前,攜帶著無氧呼吸基因的個體能夠被環境保留下來,反之攜帶有氧呼吸的個體則會被環境淘汰。

但在大氧化事件之後,攜帶著有氧呼吸基因的個體更容易適應環境,因此被保留了下來。

也就是說,地球環境在不斷的變化,而每一次的變化都會導致一些不適應環境的個體死亡。如果地球上存在著一種永生生物,那麼該永生生物在遇到環境變化時,也會死亡。所以死亡是所有生物都無法躲避的終局。

向死而生

其實,只有演化出死亡,生物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我們知道,地球環境其實算是比較穩定的,比如:現如今的氧氣含量,海洋面積等和過去幾十萬年區別不大。這意味著同一個個體其實能夠適應幾十萬年的地球環境,既然如此,地球上為什麼沒有能夠存活幾十萬年的生物呢?

其實是因為地球上的能量不太夠用。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空間是有限的,而且地球上的絕大多數能量都是來自於太陽,而太陽能夠到達地球上的能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地球上的生物只能將一部分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比如:大多數植物只能將3-10%左右的太陽能裝轉化為生物能,這使得地球上的能量是有上限的。

由於能量是有限的,所以生物的數量並不能無限增多,如果老一輩的個體不死亡的話,那麼新一輩的個體將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而死亡,所以有些物種會主動淘汰衰老的個體,來換來新個體的存活。

比如:寬足袋鼩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生物,其中雄性在交配季節過後就會死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把能量留給後代。

可能有人會說,只要生物不再繁衍後代,地球上的能量就可以滿足永生生物的生長。但其實,這會加劇生物的滅亡。

原因是因為,如果生物不再繁衍後代,這意味著它們的基因不會再發生變化,而外界環境一旦發生變化,它們就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滅亡。因此在地球上,生物不僅會演化出死亡,有時還會主動選擇死亡。

比如:動物都不贍養老人,個體一旦會衰老,身體機能就會下降,就會因無法捕食,或者無法逃過被捕食而死亡。

還有,生物個體一旦衰老,就更容易被微生物入侵,以至於更容易患病死亡。

總結

其實死亡並不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因為一個健康的種族,只有定期淘汰一批衰老的個體,以及無法適應環境的個體,才能保證其他個體更好的生長。但人類是有自主意識,以及演化出複雜情感的動物,我們很難接受身邊的親人永久離開,因此我們會懼怕死亡。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地球生物的生存法則就是:向死而生。只有舊個體的死亡,才能換來整個種群的延續。然而我們知道,雖然延續種群很重要,但生命都是自私的,沒人願意犧牲自己,換來他人的存活,既然如此,那地球生物為什麼還是會進化出死亡呢?
  • 活著不好嗎?生物為什麼要「進化」出死亡?
    「生老病死」是世間萬物的常態,雖然壽命有長有短,但都逃脫不了新生和死亡,即使我們的宇宙也會有死亡的那一天,當然按照目前的主流科學觀點要在很久之後才可能發生,宇宙最終走向就是虛無的「熱寂」。如果從智人算起,人類的演化史大約是二十多萬年,因此說生老和病死我們也是「遺傳」自更加遠古的地球生命。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亡?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所有的生物都會死去?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 為什麼不能永生? 在仙俠劇中,經常會出現壽與天齊的角色,他們動不動就是在天地初開之際誕生,然後不老不死地活到了現在。
  • 人類的演化悲劇,可能是地球上最先滅絕的生物。
    1、「劣幣驅除良幣」智慧演化越快的物種,滅絕速度也越快。據說,日本廣島遭受原子彈後,地表及地下十米內的人全部死亡,但隱藏在地下僅數米的老鼠卻安然無恙。2億年前,恐龍是地球上最強大的霸主,今天我們卻在世界上找不到一頭活著的恐龍,而比恐龍出現的還要早的蚊子,至今還在夏天叮咬我們。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為什麼不能永生?在仙俠劇中,經常會出現壽與天齊的角色,他們動不動就是在天地初開之際誕生,然後不老不死地活到了現在。但如果仙俠劇的編劇稍微有些科學常識,就知道沒有死亡的個體就會導致比死亡更殘忍的事件發生。比如:如果人類不會死亡,那麼當人類的後代越來越多時,此時地球上的能量就無法滿足這些人們的生存。
  • 人類過去是怎麼演化的?未來會演化成永生生物嗎?
    對於人類這個群體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人類的演化歷程之中。人類從哪裡來?人類的出現,大約還要從1億多年前開始說起。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此時的恐龍正處於巔峰狀態,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裡遊的,都是恐龍的地盤。
  • 為什麼地球上沒能演化出來能噴火的生物?
    能噴火的生物,大家往往就想到了龍,我們都知道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生物,並非真實存在,不過我們對龍會噴火的技能比較好奇,於是我們幻想,為什麼自然界就不能進化出會噴火的生物呢?生物的演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非常精妙,有能放電的電鰻,有能噴射臭液的臭鼬,還有更厲害的,為了防衛,居然可以讓自己爆炸,它有一個響亮的稱號,名為爆炸螞蟻。
  • 同樣是演化了幾億年,為什麼恐龍沒有像人類一樣,演化出文明?
    我們經常會把恐龍和人類作為對比,並且把恐龍當作是地球的上一任霸主,而人類是現如今地球霸主。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和恐龍都很相似,都佔據地球主要的生態位;都對自身所在的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但是人類和恐龍也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而人類擁有了文明。
  • 《生命的躍升》生命演化為什麼要以死亡這種極不受歡迎的事件結尾
    距今12.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出現。距今6億年前,複雜多細胞生物興起。距今5.4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來了。自此之後,生命演化進入了快車道,脊椎動物出現和登陸、恐龍崛起、哺乳動物興盛、人類誕生等,這一切都屬於真核生物事件。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轉變是地球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變,如果沒有這次轉變,就沒有今天我們身邊的鳥語花香,當然也不會有人類。
  • 為什麼生物演化的方向不是「永生」,而是繁衍?
    然而不僅僅是生命,宇宙中並不存在永恆不變的物質,大到宇宙的演化,小到一顆原子的衰變,變化才是宇宙萬物的主旋律。那麼生命是否能在變化中獲得永生,生物的演化方向為什麼不是永生?答案是不可能的,這與宇宙的客觀規律存在衝突。
  • 還是湊活著在地球活著吧
    因為地球是唯一一個已知的宜居星球,所以通常都是作為星球宜居性的研究焦點。然而,科學家們聲稱,其他的一些非類地星球可以提供合適的條件讓生命誕生和演化。這樣的世界被證實「超級」宜居,或者說比地球更有機會孕育生命。「我們太痴心於尋找地球的『翻版』以至於我們忽略了那些更適合生命的星球,」研究項目的領導人,華盛頓州立大學和柏林技術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學者Dirk Schulze-Makuch這樣說明。
  • 動物活著就是為了找對象生孩子嗎?為什麼不能永生?
    對於人類來說,活著可能有很多意義,比如:追尋夢想,體驗人生,光宗耀祖,但對於動物來說活著就是為了生存和繁殖。 動物為什麼要生存和繁殖?
  • 人是從動物演化而來的嗎?怎麼演化的?
    雖然在我們看來,人類已經凌駕於所有的生物之上,但其實人類並不特殊,人類的演化以及遺傳規律和其他生物一模一樣。既然如此,那麼人類究竟是不是從動物演化而來的呢?人類是怎麼出現的?由於植被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生長,太陽光無法到達地球導致大量植被開始死亡,再加上地球降溫,一些倖存的植被生長速度緩慢,因此對能量需求較大的非鳥類恐龍逐漸滅絕,而鳥類恐龍在演化中逐漸變得體型越來越小,直到後來演化成了鳥類。此時的哺乳動物抓住了時機,等到地球生態逐漸恢復之後,哺乳動物取代恐龍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
  • 地球上的生命為何都會走向死亡?生命死亡後會進入另一個宇宙嗎?
    第一:死亡是一種必然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地球上的生命,其實,死亡是一種必然,「大歷史」的概念是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克裡斯蒂安提出來的,大歷史是把人類的歷史放在宇宙演化的坐標中,這個坐標軸的時間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的。
  • 從「厭氧」到「好氧」,生物演化的第一個拐點,到底發生了什麼?
    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氧氣的含量十分重要,並且大氣成分的各種變化,也會對地球的整體氣候造成影響,但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氣層中幾乎是不含氧的,為什麼隨著時間的發展,氧氣變得越來越多了呢?37億年前左右,比曾經發現的藍藻化石還要古老3億年。
  • 人類真的是「地球的主人」嗎?有三種動物表示不服,這是為什麼?
    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自38億年前誕生最初的簡單生命之後,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化,才形成了後來豐富多彩的生物形式,才有了數百萬種以上的各類生物。數百萬年前,地球生命的進化和演化終於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因為這個時候誕生了智慧生命人類。
  • 你們知道地球上的生物為什麼會死去嗎?
    地球生物物質層面的組成方式,決定了地球生物必死的共同點。地球生命碳基構造的影響因素太多了,生物的生命周期內就是在不斷地遭受內外物質的「毒害」。以碳為基礎構成的核酸、蛋白質是地球生物的主要大分子生命物質,核酸有複製的特點,複製就需要不斷地打開雙鏈結構,生物體要能夠精細地調節基因複製,就使得基因是容易解離的,解離後的基因更容易受外界影響;蛋白質發揮生命作用需要複雜的空間構象,通常是不斷地增加或減少化學基團或者與金屬離子、無機鹽的酸根鹼根離子結合,這也決定了蛋白是一類較為活躍的物質。
  • 人人都想長生不老,但如果科學發展使得死亡消失,這真的是好事嗎
    地球生物的演化示意圖作為生物界的一份子,人類和其他大多數生物一樣,上一代生物會提煉出它們的精華這樣的事已經在地球上持續了40多億年,在這個過程中,從只會附著在巖石上的單細胞微生物完全蛻變而來,通過光合作用產生出具有無限可能性和創造力的萬物之靈——人類,他們甚至學會寫詩賦詞、創作藝術、彼此相愛以及致力於破解人類自己和大千宇宙的奧義。然後,人類終將面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