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2021-01-12 瀟湘晨報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向全國發出了總攻的號令「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總書記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戰鬥的目標明確,戰「疫」的重點精準。全國軍民奮起響應,國內頂尖的專家科研團隊精英盡出,齊聚武漢。軍隊和各省、市、自治區的一支支醫療隊從四面八方直奔荊楚大地,滿載馳援湖北的醫療設備、醫療器械及各種物資的車輛星夜兼程……

已亥歲末,正當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滿懷豪情,以歡歌笑語迎接庚子新春的時候,一種從未見過的病毒瘋狂肆虐,江城的上空頓時烏雲滾滾。抗擊非典的英雄鍾南山院士作出「人傳人」的判斷後,武漢緊急封城,荊楚大地全面封村!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商朝就已經存在「楚」,流傳下來的諺語成語的「不服周」、「問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記載了她的倔強、硬核和堅韌。愛國詩人屈原的家國情懷成了荊楚人不折不扣的傳承基因。

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辛亥革命的槍聲從武昌打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從這裡瓦解。那場始於江岸機車廠轟轟烈烈的二七大罷工,京漢鐵路江岸分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嚴詞拒絕下令復工,被劊子手連砍7刀而壯烈犧牲。98抗洪,「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誓言,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急時刻,武漢人、湖北人十分清楚,只有阻擊病毒向外蔓延,外面的世界才能安寧。於是,他們緊閉大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死死困住病毒。即使倒下,也要點燃煉獄之火,與兇殘的病毒同歸於盡。他們在苦難中續輝煌,在悲壯中寫榮光。

在新冠病毒最猖狂、處境最艱難的時刻,江城人表現出了無比的樂觀與堅強。1月27日晚8點整,江城人都推開窗戶,全城合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我和我的祖國》,這應該是全世界最宏大、最壯觀、最感人的大合唱場景!此時此刻,江城雖然封城,但江城不是孤島,江城兒女感受到了祖國母親深深的愛;此時此刻,江城兒女個個都是戰士,他們為保衛祖國母親,願去赴湯蹈火,與死神叫板。

一代偉人毛主席1959年6月回到闊別多年的韶山不久下榻武漢東湖,在這座城市寫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極其豪邁、極其悲壯、極其動人的詩句,沒想到六十多年後的今天,竟成為這座城市,這片土地人民英勇抗擊新冠病毒的真實寫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大年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親自部署、親自動員,號令全國必須打贏抗擊新冠病毒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

大年初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受習近平總書記委託飛抵武漢,向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工程建設者和武漢廣大市民送去了親切的關懷和溫暖。

以孫春蘭副總理為組長的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靠前指揮,坐鎮武漢。

人民的軍隊愛人民。除夕之夜,解放軍三支醫療隊分別從上海、重慶、西安坐軍機飛往武漢,成為最早的「逆行者」。軍隊到了人心定,在人們的心目中,解放軍永遠是最堅實的靠山。截至目前,軍隊共派出了3批次4000餘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抽組的醫療力量來自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武警部隊多個醫療單位。

各省、市、自治區組織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後又根據疫情的發展,在中央統一安排下,一省包一市,許多醫療隊還到了縣城醫院,把救治的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的前沿。截止2月15日,各省、市、自治區共派出217支醫療隊,25633名醫療隊員支援湖北,大大超過汶川地震醫療救援的調動規模和速度。

國內頂尖的專家團隊齊聚江城,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病學鍾南山團隊、浙江大學傳染病學李蘭娟團隊、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學陳薇團隊、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病學王辰團隊等在江城攜手合作,共同攻關,努力用科技的力量斬兇除頑。

各兄弟省、市、自治區、港澳臺同胞,還有國際友人把急需的口罩和各種物資,源源不斷運往武漢。許多愛心人士紛紛解囊,捐出了善款,真是人間大愛,感天動地……

「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總書記飽滿深情的鼓勵像春風溫暖了神州大地,給了武漢人民、湖北人民戰勝病毒的無窮力量和無比信心!

湖北省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指揮部向全省下達了堅決把疫情擴散勢力遏制住的命令,必須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做到「四類人員」集中隔離收治。為了減存量,控增量,防變量,繼用10天時間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之後,又集中力量,利用體育館、學校、賓館,迅速改建了13家方艙醫院,堅決落實「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要求。他們把提高收治率、治癒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作為重中之重,努力推動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向基層延伸,確保不出現第二個武漢。

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強化責任,嚴格措施,精準發力,牢牢抓住救治、阻隔兩大關鍵環節,實行篩查甄別,小區(村)封閉式管理,公共區域管控三個「全覆蓋」。醫療物資短缺是當前防控工作的突出問題。他們在努力爭取外援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製造業的優勢,全力開展生產自救,開足馬力「擴產一批」,加大扶持「轉產一批」,創造條件「新建一批」,努力提高自給能力。為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省財政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實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等政策,實行「一企一專班」機制,及時幫助解決缺員工、缺設備、缺原材料等問題。涉及企業新建、改建廠房等手續辦理,一律開闢綠色通道,簡化審核審批程序。醫療物資完善分類使用,精準分配機制,確保「用在刀刃上」。

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出了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的通告,要求強化屬地防控責任。統籌整合力量,加強社區(村)聯防聯控和群防群控。強化城鄉社區(村)封閉管理。城鄉所有村組、社區、小區、居民點實行24小時最嚴格的封閉管理。強化車輛管理。除抗疫車輛、公務用車、醫護人員用車、運輸生活必需品車輛和救護、消防、環衛等特用車輛外,其他車輛一律禁止通行。加強重點區域管理。所有非必需的公共場所一律關閉,一切群眾聚集性活動一律停止。強化居民健康全面排查,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不斷一天」,確保全覆蓋,無盲區。強化重點人群的管理和服務。做好被隔離人員的醫療救治、生活服務、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工作。

一條條極其嚴苛的規定,就是一道道如山的軍令。像霹靂,像閃電,立即在荊楚大地得到貫徹執行。

關鍵時刻,黨員幹部衝在前。在災區最重的武漢,有1.7萬餘名黨員幹部下沉充實基層排查、收治力量,與基層幹部並肩作戰,確保所有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都得到集中收治,確保所有在家未收治患者人數清零,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阻擊作用。

在重災區之一的孝感市,市長吳海濤立下軍令狀,如果在規定的時間疫情不能控制就立即辭職。他要求所有市、縣(區)四大家的領導全部下沉到社區和鄉村,做到地毯式地清查不落一戶,個個登記不漏一人。

在患者較少的潛江市,市委書記吳祖雲沒有半點的鬆懈和麻痺,他要求更一步強化措施,對於小區居民出入,要求一律嚴加管控,除就醫以及防疫情、保運行等崗位人員,其他一律不得外出,無特殊理由,外來人員一律不得進小區,進村莊。非常時期的吳書記使用「霹靂手段」,體現「菩薩心腸」。難怪老百姓誇他是一個「有擔當、接地氣、很走心的好書記」。

關鍵時刻,榜樣彰顯出無窮的力量。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隱瞞自己身患漸凍症,妻子感染新冠病毒肺炎的情況,夜以繼日地堅守一線,面對洶湧的疫情,他30天沒進過家門,陪伴入院的妻子不到30分鐘。他用行動踐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錚錚誓言。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工馬丹說「院長是帶我們打仗的先鋒,看到他的身軀,就有種踏實的感覺」。媒體及網絡報導他的事跡後,引起強烈反響,微博話題有1.7億的閱讀量。

孝感安陸市煙店鎮水寨村黨支部書記黃漢明,當了30年的村支書,他長期患有肺氣腫,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他顧不上自己的身體,從1月23日開始,他帶領村幹部一班人在村裡開展疫情防控宣傳,登記排查返鄉人員情況,走村串戶為村民測量體溫,他在疫情防控一線連續工作9天後,因勞累過度引起雙肺肺氣腫並發心肺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不幸殉職,年僅58歲。他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還在村口執勤4小時,在去世前2個小時還在叮囑其他村幹部要做好從武漢返鄉人員的監測工作。

關鍵時刻,人人都競相發光發熱。已退休的原武船黨委副書記、上屆省人大代表楊少稀聽說在抗擊疫情中醫療資源缺口大,便火急火燎地找到省政府辦公廳的一名幹部,反映武船閒置110名醫務人員和102張病床。這位幹部立即給省防控指揮部進行了報告,使武船閒置的醫療資源很快派上了用場。楊少稀從武船閒置的醫療資源得到利用受到啟發,又寫了《充分利用原企事業單位剝離醫院,重新整合醫療資源的建議》,他建議把在武漢的央企、國企閒置的醫療資源全部整合起來,投入到這次抗擊病毒的戰鬥中去。湖北省人大代工委專職副主任成文心說;「楊少稀雖然是已卸任的上屆省人大代表,但特殊時期,我們特事特辦,這個建議我們不僅要承接,而且還要督促辦實辦好!」

這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聲勢空前的人民戰爭。這場戰爭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比堅強,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14億中華兒女再次詮釋了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對此,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評價說:「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展現出了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

在這場舉國抗擊新冠病毒的人民戰爭中,身處災難中心的江城和荊楚大地,無疑是這場戰爭的主戰場。飽受這次病毒侵害最重的無疑是武漢人民和湖北人民,6000萬人民表現出了可歌可泣的堅強與堅韌,他們沒有人置身事外,也不分前方和後方,人人都是戰士,處處都是戰場。他們每個人做到了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因為他們深知,他們奪取腳下這片土地的勝利對全局的勝利有多大的影響和多重的分量。

目前,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總攻的號角已經吹響,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英明指揮,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支撐,有全國3萬多名醫務人員捨生忘死地傾情付出,有14億中華兒女做堅強的後盾,武漢和湖北正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戰鬥作風,向新冠病毒這個兇殘的敵人發起了最猛烈的攻擊,這場戰爭的大局已定,武漢一定勝,湖北一定勝,中國一定勝!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個讓人感到明媚而溫暖、美麗而美好的春天就在前方。那時,武大的櫻花依舊綻放,黃鶴樓的遊人依舊如織,琴臺的歌聲依舊悠揚……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務督查室 周春強)

【來源:北青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究竟是什麼意思?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字面意思很簡單:沉船側旁,千帆競發,奮勇向前;病樹前面,萬木逢春,生機盎然。但這看似簡單的話語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惹人深思。詩歌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通過形象生動的文字,表現出豁達的胸懷、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和深刻的哲理,比白居易的贈詩境界高出不少,而千古流唱。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為何能成為千古佳句的呢?
    比如唐代著名文學家、「詩豪」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是意境深遠,鼓勵人心的千古佳句。那麼,這一詩句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呢?它的魅力又究竟在何處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劉禹錫,字夢得,據說祖上是赫赫有名的中山靖王劉勝,並和三國時期蜀國的劉備是同宗。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的逆境高歌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常用於激勵低谷之中的人生。沉船旁邊無數的帆船競相爭流,枯萎的樹木前頭萬木欣欣向榮。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多用來激勵人們著眼未來,丟下過往包袱,勇敢向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看題目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應和詩。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劉禹錫少年成名,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結為好友。又因為愛下圍棋與東宮太子圍棋師王叔文交好。
  • 劉禹錫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那麼劉禹錫能夠如此地從容面對人生,除了他獨特的個性之外,還有就是他對於人生的理解,為此也使得他的作品裡處處充滿了哲理,譬如他與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在揚州相遇之後,兩人在酒桌上更是惺惺相惜,為此先是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贈送給他,當他讀過了之後更是感動不已,隨後又是回贈了一首,也正是他最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在這首詩中,他更是以一種極為深情的口吻先是描寫了自己的苦難,隨後又是筆鋒一轉
  • 劉禹錫與《天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與《天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詩句,寥寥十四字,卻表現了劉禹錫對客觀事物觀察的精到,對新生事物蓬勃茁長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可說是獨具慧眼而且是有深刻哲理的。正因為劉禹錫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有所認識,所以他也就不相信傳統的「天命」論,他不相信「天」是主宰一切的。
  • 劉禹錫詩讀:沉舟側畔千帆過,枯木前頭萬木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初衣解詩:劉禹錫和白居易同年生人。不過在他們的前半生並沒有交集。劉禹錫本身是洛陽人。21歲進士及第,要知道在這樣一個年齡,唐朝都是少數,這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
  • 月讀車市|2月自主品牌: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有人成沉舟和病樹,有人就有千帆過和萬木春。亙古不變的真理是:誰能真正為消費者著想?記得多年前,車聚君說過一句戲語:大眾跌倒,自主吃飽。這裡的大眾泛指合資品牌,今日看竟有一語成讖之勢。
  •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不是所有的視網膜色素變性都是「不可救藥」的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不是所有的視網膜色素變性都是「不可救藥」的視網膜色素變性大體上可以分為2種類型,即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兩大類。其中有的非典型性RP雖然發病,但卻常常是病情穩定,或者進展緩慢或者根本就不進展,甚或是靜止的。這方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如象限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和視盤周圍色素變性等。
  • 任正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駐美大使崔天凱借用兩句古詩送給美國部分人員:「沉舟側畔千帆過...
    我想借用兩句古詩送給他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史規律是他們擋不住的。 白巖松:說到古詩,我們看到了您身後牆上杜甫的詩,大家印象最深的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對當前我們自己、對於中美關係有什麼啟示嗎?崔大使:這首詩也掛在這裡很多年了,是盧中南先生寫的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