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哈佛醫學院研發出可以檢測各種病毒感染的智慧型手機系統

2020-12-19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近日,哈佛醫學院研發出可以檢測各種病毒感染的智慧型手機系統!該病毒檢測系統可用於檢測多種感染,並可適用於多種不同的智慧型手機型號。

今年,新冠流行席捲全球,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減緩流行病傳播的方法。最近有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智能手機系統,非醫療人員也可以使用該系統檢測各種病毒感染。

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智慧型手機的新型病毒感染診斷技術,該技術使用深度學習算法來鑑定金屬納米顆粒標記的樣本中的病毒,無需熟練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和昂貴的設備,就能快速檢測病毒。

相關研究結果於12月16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題目為:「Virus detection using nanoparticles and deep neural network–enabled smartphone system」。

利用這種診斷技術,研究人員在134份患者樣本中正確識別了臨床相關濃度的寨卡病毒、B型肝炎病毒(HBV)和C型肝炎病毒(HCV),靈敏度為98.97%。

手機用戶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增加,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受感染疫情嚴重影響的人群。鑑於廣泛使用的手機也擁有強大的新計算能力和內置的傳感器,科學家們認為手機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工具,可以幫助管理全世界的傳染病。

智慧型手機用於病毒檢測的三維示意圖 來源:《Science Advance

s》

為了利用智慧型手機的病毒檢測潛力,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流程:樣本被加載到微晶片上,並用鉑納米探針標記,之後在微晶片上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與鉑納米探針複合物反應並形成氣泡。這種氣泡信號是用智慧型手機系統檢測到的,該智慧型手機系統帶有一種經過訓練的深度學習算法,可對氣泡進行成像和分析,以確定樣本的病毒含量,而且無需使用任何光學硬體智慧型手機附件。

整個過程大約需要50分鐘。到目前為止,他們的系統只能識別三種病毒,寨卡病毒以及乙型和C型肝炎。但是測試表明,該系統的準確性為99%。他們指出,與其他解決方案相比,他們的系統更具便攜性和成本效益。

研究人員使用22份摻有HBV的血清樣本、60份摻有寨卡病毒的血液樣本、27份受到HCV感染的患者血漿或血清樣本和25份受到寨卡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樣本來測試這種納米顆粒支持的智慧型手機系統。

每份病毒樣本都使用這種經過改良的微晶片進行測試,以檢測一種特定的靶病毒。後續分析表明,該系統能準確鑑定出所有HCV感染樣本,另外,在摻有寨卡病毒的樣本中出現1例假陽性和1例假陰性,在摻有HBV的樣本中出現2例假陽性。

研究人員總結說,該病毒檢測系統可用於檢測多種感染,並可適用於多種不同的智慧型手機型號。

研究人員建議: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快速訓練他們的系統識別新病毒,並且可以把微晶片設備發送到熱點地區。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技術如果被廣泛使用,將有助於阻止未來流行病的發生。

研究人員還指出:該系統可在缺乏測試實驗室的易感染區域(例如第三世界國家)立即使用。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smartphone-camera-viral-infections.html

【2】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51/eabd5354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利用智慧型手機超靈敏定量檢測唾液中的新冠病毒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一種基於唾液的可攜式智慧型手機平臺為COVID-19測試提供了一種超靈敏但易於使用的方法,它可以在15分鐘內給出測試結果,而無需進行當前金標準所需的資源密集型實驗室測試。該方法在12名COVID-19感染者和6名健康對照者中進行了測試。
  • Science子刊!新技術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DNA檢測
    2020年5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中國幾家機構和美國一家機構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POCKET DNA測試套件,這是一種小型、廉價的系統,使用3D列印集成晶片和智慧型手機對各種材料的小樣本進行DNA測試。在他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該系統及其可能的用途。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我們離人造「超級病毒」還有多遠
    人類距離真正製造出一種「超級病毒」或者「人種病毒」有多近?畢竟,非典過去很久,都沒有人在自然中找到過足夠相似的病毒。 直到2013年,石正麗團隊才發現中華菊頭蝠是非典病毒的貯存宿主。2017年,在雲南的黑暗山洞裡的一群蝙蝠身上,學者們發現了極為多樣的冠狀病毒天然基因庫。非典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都在這裡找到,它們之間可以像拼積木一樣互相重組,「組」出非典病毒,其中也包括徐德忠所說的所謂「非自然存在」的部分。
  • 病毒起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坐實「美國投毒」?
    在民眾討論何種動物是新冠肺炎病毒來源同時,同樣由SARS引導出的一種論調,即病毒系美國製造的基因武器,用於攻擊特定種群如漢人,在網絡滋生、發酵。當時網絡成型的「文章」給定的最大理由是,新冠肺炎只有中國人染病。
  • 科學家將智慧型手機攝像頭變成檢測新冠病毒的「神器」
    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對檢測的需求給世界醫療界帶來了壓力。當科學家們努力簡化這一過程時,加利福尼亞的一個科研團隊想出了一種新方法,使用普通手機攝像頭來識別病毒。研究人員表示,使用一種與普通智慧型手機相連的特殊設備,就可以準確檢測鼻拭子上的SARS-CoV-2病毒,也就是新冠病毒。
  • 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提出
    這一機器人背後的團隊是一組來自馬克斯 · 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物理智能部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系、土耳其科克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控制便成了非常麻煩的事情,因為有無窮多的自由度,要看怎麼驅動軟體機器人系統,最終怎麼做到很好的控制。也就是說,對於軟體機器人來說,驅動方式是重要一環。其實,軟體機器人的發展離不開包括材料學、機器人學、生物力學、傳感與控制在內的多學科進步,隨著相關學科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各種不同驅動方式的軟體機器人開始湧現。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為疫苗研發相關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接下來,McLellan 的團隊還計劃利用這種分子做「探針」,從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並成功康復的患者體內分離出自然產生的抗體,如果數量足夠大,這些抗體可以幫助治療新冠病毒暴露不久後的感染。例如,可以在保護被送往高感染率地區的士兵或醫護人員,使其從疫苗中獲得免疫保護。
  • HPV、B肝和新冠病毒……感染這些病毒真的「無藥可治」嗎?
    「聽說大部分感冒都無藥可治,是真的嗎?」「是的,90%以上的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而對於病毒,目前還沒有特效藥。」「有一說一,我明明每次感冒吃點藥就好了啊。」「藥物只能緩解感冒引起的不適症狀,病毒最終只能靠人體自身免疫力來清除,不信你試試,不吃藥三五天也會好轉……」
  • 海水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痕跡」,病毒要漂洋過海了嗎?
    「新冠病毒的痕跡」。研究人員同時也表示,在這些水樣本中檢測出的新冠病毒,比在廢水中檢測到的水平「低1萬倍」。目前該處病毒的來源未知,但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校區生物醫學科學系的助理教授
  • 「Science子刊」真·工具人!這種病毒既能用於開發新冠疫苗,又能對抗轉移性肺腫瘤
    腺病毒,本身是一種會感染脊椎動物的病毒(包括人類在內),它對淋巴腺有親和力,最早是從人類的腺樣組織中分離出來的。如果不是感染的免疫缺陷者,腺病毒很少會致人死亡。後來,人們發現腺病毒這種本身「戰五渣」殺不死人的病毒,可以被很好的利用,當成一個沒有殺傷力的「工具人」載體。
  • 澳大利亞:新冠感染者出現症狀幾周前,廢水中就可以檢測出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症狀幾周前就發現社區中存在的病毒,該研究有助於構建有針對性的早期檢測系統。研究人員還表示,如果採樣足夠頻繁和廣泛,該技術可以在有患者感到不適前通過廢水檢測出新冠病毒感染,這是因為他們在得知自己被感染前,身體已開始通過糞便將病毒碎片排入廢水系統中。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美國哈佛大學再一次細化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輸入口」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席捲給世界帶來巨大恐慌,在這場全球人員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科研人員加緊對病毒診斷、疫苗研發、藥物治療的研發工作。經過一段時間艱苦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然而,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感染已超千例,讓人十分擔憂。
  • 張鋒的新檢測法!2小時內現場判斷病毒種類,有望用於新冠的檢測
    該技術也能夠更容易、快速地區分幾種相關的類似病毒(如寨卡、登革熱、黃熱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這些病毒引起的症狀相似,對辨明疫情特別有用!基於此前研究的基礎,檢測結果可以直觀地展示在試紙上,整個過程只需要不到2個小時。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 「Cell子刊」警惕!病毒感染可引起糖尿病
    而最近有項研究發現:病毒感染與糖尿病之間存在關聯!他們觀察到:人類胰島移植小鼠和大鼠胰島素瘤細胞中的柯薩奇B4病毒(CVB4)感染顯示非常規的prefoldin RPB5相互作用子(URI)和PDX1的丟失,影響β細胞的功能和特性。小鼠胰腺的遺傳URI消融導致β細胞中PDX1耗竭。在PD細胞中過表達URI的糖尿病PDX1雜合小鼠對葡萄糖的耐受性更高。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菊花」亦然。至少,史丹福大學的一篇論文是這麼說的。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發明了一種「菊紋識別」智能馬桶,可以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識別你的「菊紋」和便便,從而達到健康監測的目的。
  • 醉沒醉,帶上智慧型手機走兩步就知道
    以後喝沒喝多,用你的手機測一測就知道。原創:HyperAI超神經關鍵詞:智慧型手機 醉酒檢測 步態分析「你喝多了。」「我沒喝多。」Brian Suffoletto 希望能藉助身邊的工具來檢測,他表示:「如今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隨身攜帶強大的傳感器(智慧型手機)。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使用它們來最好地為公共衛生服務。」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病毒感染後紅色的澱粉樣斑塊 Tufts大學和MIT的科學家利用3D人腦組織培養,證明了散發性阿爾茲海默症(AD)與引起感冒的單純皰疹病毒I(HSV-1)感染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