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真·工具人!這種病毒既能用於開發新冠疫苗,又能對抗轉移性肺腫瘤

2020-11-30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今年,我國首個新冠疫苗由陳薇院士團隊研發,該疫苗是一種以腺病毒為載體的重組疫苗。腺病毒既能致病,又能作為載體幫助人們對抗疾病。近日,有一組研究人員利用了工程化的人類腺病毒對抗轉移性肺癌

這項工作由埃默裡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並於11月25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題為「Systemic cancer therapy with engineered adenovirus that evades innate immunity」。

腺病毒,本身是一種會感染脊椎動物的病毒(包括人類在內),它對淋巴腺有親和力,最早是從人類的腺樣組織中分離出來的。如果不是感染的免疫缺陷者,腺病毒很少會致人死亡。後來,人們發現腺病毒這種本身「戰五渣」殺不死人的病毒,可以被很好的利用,當成一個沒有殺傷力的「工具人」載體

腺病毒 圖源:百度百科

溶瘤病毒是一類具有複製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但是將其轉化為治療藥物非常具有挑戰性,有一部分原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在溶瘤病毒到達癌細胞之前就將它們消滅

溶瘤病毒 圖源:百度百科

來自埃默裡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利用特製的病毒克服這一挑戰的方法。

該團隊將人類腺病毒進行了重新設計,以使其無法被免疫系統捕獲並破壞。研究顯示,該病毒延長了轉移性肺癌小鼠的生存期,大約35%的小鼠體內的腫瘤被清除

目前,市場上有一種溶瘤病毒,來自Amgen的Imlygic,這是一種皰疹衍生的療法,該藥物直接注射到黑素瘤病變中並顯示出療效,但是它通常不適用於轉移性癌症。

腺病毒是用於基因治療的常用載體,近年來,病毒工程技術的改進使它們更加安全。Dmitry Shayakhmetov早在1999年就受到了病毒研究的啟發,當時在一項早期基因療法試驗中,一名志願者死於對病毒載體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的Dmitry Shayakhmetov博士表示:「相比之下,我們認為將我們改造過的病毒以足夠高的劑量輸送到血液中,也不會引發危及生命的全身毒性。」

Shayakhmetov在2016年與他人共同創立了AdCure Bio公司,以實現他的想法:即對腺病毒進行三處修飾,以改變其與血液中某些因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引入了一些突變來防止病毒在血液中失活,並用產生層粘連蛋白α1的另一種蛋白質的基因序列來代替,後者有助於引導病毒進入癌細胞。

儘管利用病毒對抗癌症面臨著很多挑戰,但一些生物製藥公司仍繼續在這一研究領域進行投資。其中包括Targovax,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報告稱,在間皮瘤患者身上進行腺病毒治療的早期試驗結果表明,這種藥物引發了先天性免疫反應,這種反應可能通過與其他免疫療法相結合而增強。

希望之城的科學家正在研究CAR-T細胞和溶瘤病毒的組合,他們希望它們能對實體瘤有效。由麻薩諸塞州總醫院領導的科學家將Imlygic與FDA批准的PD-1和MEK抑制劑聯合使用,發現它可以根除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的腫瘤。

Shayakhmetov說,研究團隊的下一步是嘗試改進工程化的腺病毒,以增強對轉移性肺癌的反應。他補充說,這項技術可能也適用於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療。

參考資料:

【1】https://www.fiercebiotech.com/research/cancer-killing-virus-escapes-immune-destruction-and-fights-metastatic-lung-tumors-mice

【2】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71/eabc6659

【3】https://view.inews.qq.com/w2/20200318A0C4LF00?tbkt=J&strategy=&openid=o04IBAJiDZkJbSfO0PSQ2ityrpdY&uid=&refer=wx_hot

相關焦點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
  • Science子刊詳解:經過基因改造的腺病毒有望成為對抗轉移性癌症的...
    經過改造的腺病毒(綠色)通過人肺腺癌結節傳播,導致癌細胞死亡(紅色)。圖片來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 doi:10.1126/scitranslmed.abc6659。這項研究報導了這種重新設計的病毒的低溫電鏡(cryo-EM)結構,而且還報導了它能夠消除小鼠體內的播散性腫瘤。
  • 又一新冠疫苗試驗「成功」 消滅病毒還遠嗎?
    「疫苗之父」愛德華·詹納從感染牛痘的人身上取下牛痘皰液,注射到其他人身上,待新注射者有了皰液後再傳給其他人。不過這種直接人轉人的方法是有潛在風險的,萬一有一個人攜帶了病毒(如B肝、梅毒等),那麼就會造成後繼者的感染。
  • 新冠病毒特效藥難產背後:人類對抗病毒幾百年,連感冒病毒都殺不死
    從多位專家的口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觀點:對抗新冠病毒尚無「特效藥」。其實回顧人類對抗病毒的歷史,我們同樣也可以發現,面對病毒的肆虐,至少在特效藥方面,人類鮮有勝績。知乎答主「壞土豆」認為,對抗病毒,目前人類沒有能有效殺死病毒的特效藥。因為對抗病毒,就是破壞病毒的表面的蛋白質,但是這樣做,往往會讓我們的身體受到同樣的傷害,病毒沒殺死,可能人就已經死了。
  • Science發布2020年度科學突破!新冠疫苗、AI預測蛋白結構、CRISPR...
    很多人重新安排了研究計劃以應對這一影響人類歷史的重大健康危機。科學論文發表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預印本被廣泛應用;在傳統期刊上,新冠相關的工作經同行評議後快速隨時上線。《科學》雜誌第一篇關於新冠的文章是病毒刺突Spike蛋白的電鏡結構,從投稿到接受最後發表僅僅用了9天(投稿到接受僅用9天!Science率先發布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電鏡結構)。
  • 姜世勃 Nature子刊:借鑑過去,關注新冠疫苗的未來
    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冠病毒(SARS-CoV-2)在全球迅速傳播,給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系統和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壓力。因此,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藥物是當務之急。疫苗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保護大量人群,因此是緩解COVID-19疫情的有力工具。
  • 新冠疫苗什麼時候能打?
    不知不覺大家出門戴著口罩的日子也快差不多一年了每日3問吾身口罩啥時候能摘?疫情啥時候能結束?新冠疫苗到底啥時候能打?前兩個問題大家都不知道答案不過這第3個問題今天可以給大家叨咕叨咕今天就來集中回答幾個大家比較關心的「新冠疫苗」問題吧!
  • 學術頭條:牛津新冠疫苗疑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供氧不足促進腫瘤轉移...
    為了觀察感染情況,研究團隊在嚴格的3級實驗室環境下將新冠病毒接種到了人支氣管上皮細胞上。病毒顆粒與目標氣道細胞的比例為3:1。96小時後,研究團隊通過電子顯微鏡來觀察這些細胞。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新聞稿中表示,「極高的病毒載量為病毒傳播到人體全身多個器官提供了『彈藥庫』,同時增加了人際傳播的風險。這些圖像為我們佩戴口罩、採取必要措施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提供了有力依據。」
  • 我們離人造「超級病毒」還有多遠
    另外,病毒的自然演化是在它與宿主的互動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宿主——人或其他動物——的免疫系統會給病毒留下一些痕跡,比如O-糖基化。這種痕跡在新冠肺炎病毒上也發現了。 同樣,一種新病毒的突然出現或突然變強也不能作為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依據。
  • 每年奪命1000萬的癌症,將被這路新冠疫苗「順手治癒」?
    從未上市過的mRNA疫苗,原來是治療癌症的新希望?  最近幾天,「mRNA」這個詞的熱度比上月初翻了5倍(Google Trends),相關的消息可以說喜憂參半。  一方面輝瑞、莫德納等企業研發的mRNA新冠疫苗在西方陸續投入緊急使用。一時間,mRNA疫苗可能成為新冠疫情終結者的說法已經屢見不鮮。
  • 疫苗能否對抗變異新冠病毒?生物新技術總裁對全世界做出承諾
    (Biontech)共同開發的新冠疫苗獲得了歐盟委員會的批准。然而上周末和本周初,英國陸續發現數種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種,這給疫苗獲批的喜訊帶來一絲陰霾:面對已經「變身」的新冠病毒,疫苗還能發揮出它原有的作用嗎?
  • 再論復陽: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發現,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Nature子刊:新冠患者恢復後,免疫力可持續至少 7 天 眾所周知,人體依靠體內一系列的免疫反應(非特異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來對抗病毒等病原體,其中特異性免疫反應有「特異、記憶和放大」三大特點,一些效應 T 細胞在患者恢復以後會存活下來,並進一步發展成功能性的成熟記憶
  • 關於mRNA新冠疫苗的10個答疑解惑|mRNA疫苗|新冠疫苗|疫苗現狀|...
    近期,輝瑞和Moderna新冠mRNA疫苗獲批上市,是mRNA疫苗首次大規模使用,關於其技術和安全性存在各方質疑,藉此展開對這種新型mRNA疫苗的討論,列舉了10條大家對該疫苗的疑問,我們進行了解答,同時介紹一下我國的疫苗現狀。
  • 醫生師兄妹結為夫婦後,連發 150 篇論文,一個月開發 20 種新冠疫苗...
    在當時那個年代,利用免疫系統對抗癌症是整個醫學界最矚目的創新成就之一。 德國東南部的一家教學醫院裡,師兄妹二人在臨床和科研上互相扶持,他們開發了一種工具來發現和使用天然抗原,讓這些抗原可以促使人體抵抗腫瘤。 但在 90 年代中期他們的研究方向遭受了沉重打擊。
  • NBE | 趙宗敏等開發紅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轉移性腫瘤
    相比於以化療和放療為代表的傳統療法,免疫療法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以對抗腫瘤,並表現出獨特的優勢。免疫療法的效果依賴於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並引發特異性免疫反應以清除腫瘤細胞。雖然這種方法極具前景,但是在原位固體瘤中引發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固體瘤的大型體積和複雜結構阻斷了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有效接觸。另一方面,固體瘤自身的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為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增加了另一層屏障。
  • 新冠病毒殺死腫瘤細胞 這波「神操作」能複製嗎
    該學者表示,但從新冠肺炎患者的表現看,這種推論是很有可能的,因為重症患者中「炎性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生」是主要死因,這意味著新冠病毒會誘發體內免疫系統「瘋狂」釋放炎性因子,造成巨大殺傷力,因此只要「認得準」,完全有可能在4個月內殺死患者體內的惡性腫瘤。「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個人判斷新冠病毒在這個患者體內激活的是廣譜免疫。」
  • 英國決定讓60%民眾感染新冠,為了「群體免疫」要犧牲多少人?
    也就是說,英國將不採取隔離措施,任由病毒發展,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也就有了足夠多的人產生了免疫力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1英國為什麼要採用「群體免疫」?截至當地時間 3 月 13 日上午 9 時,英國有 798 人被確診,10 位確診者已遺憾離世。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Patrick Vallance)表示:「如果封鎖一切,在解除這種封鎖以後,病毒還會捲土重來。因為短期不可能徹底消滅病毒,考慮長期防控目標,要讓足夠多的英國人被感染。」
  • 病毒變異也不怕,肺裡的這種細胞能給免疫系統提供持久「記憶」
    病毒變異也不怕,肺裡的這種細胞能給免疫系統提供持久「記憶」 2021-01-14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因為一旦感染,對應的腫瘤發生率要比健康人高得多,且部分病毒比「新冠」更擅長偽裝,感染後不易被察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CIRC)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
  • HPV、B肝和新冠病毒……感染這些病毒真的「無藥可治」嗎?
    「聽說大部分感冒都無藥可治,是真的嗎?」「是的,90%以上的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而對於病毒,目前還沒有特效藥。」「有一說一,我明明每次感冒吃點藥就好了啊。」「藥物只能緩解感冒引起的不適症狀,病毒最終只能靠人體自身免疫力來清除,不信你試試,不吃藥三五天也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