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剛
「我們黑魚是綠色產品,以魚養魚,兩年才能產出,相對一年產的黑魚,我們的黑魚味道更鮮美,營養價值更高,我承包的這口魚塘今天可以收魚了。」提起黑魚,已經年過半百的養殖大戶戴龍坤的臉上寫滿自信。
依靠著黑魚養殖,君山區柳林洲鎮柳林洲街道辦事處永城村猶如一顆璀璨明珠,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徵程上閃耀。7月30日,嶽陽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永城村實地探訪。
黑魚變「金魚」
村民走上致富路
7月30日早上5點多,嶽陽晚報全媒體記者在當地一口魚塘邊見到了戴龍坤,他正在忙著捕撈。
「凌晨3點就要抽掉魚塘的水,最遲8點前要完成捕撈工作,遲了天熱,而現在三十六七度的高溫,對於起塘的黑魚來說,是致命的。」戴龍坤說。
1968年出生的戴龍坤,此前一直種植棉花、蔬菜,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入在3萬元左右,一家人餓不了肚子,但也沒有太多的閒錢。
2007年,戴龍坤想辦法籌錢承包了60畝魚塘,加入到當地黑魚養殖戶的行列中。
如今,通過不懈努力,戴龍坤承包的魚塘每畝產出黑魚7000斤至8000斤,收入大幅增長。他說,前年,除開魚苗、兩年養殖時間及「以魚養魚」等各項成本,年收益在50萬元左右;去年,養魚成本增高,魚價下跌,但收成仍然不錯;而今年,黑魚價格每斤在9元至10元間,行情大好。
「我們都是用洞庭湖的鮮魚和冰鮮海魚養魚,類似野生餵養。鮮魚平均每斤1元左右,海魚則是每斤1.7元左右,我60畝魚塘每天投食3000斤。雖然成本比較高,但養出來的魚質量有保證。」
正因為如此,戴龍坤和同村養殖戶的黑魚,聲名遠播,暢銷上海、昆明、重慶乃至全國各地。
2009年時,戴龍坤一家就已經搬出老房子,花70萬元修建起一座花園式別墅新房。
嶽陽晚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自1996年第一家農戶承包20畝魚塘開始,發展到目前150餘戶1400餘畝,永城村的黑魚養殖已經成為了當地的特色產業。
1996年以前,永城村全村僅有農田總產值1000餘萬元。而到了2017年,全村總產值約1.2億元,僅黑魚一項便超過億元;2018年,全村總產值約9000萬元,黑魚價格雖受市場影響,但亦達到8000餘萬元。「黑魚變金魚」已經成為當地人引以為傲的話題。
申請國家地理標誌
助力產業蓬勃發展
「對於養魚來說,水質是最重要的。」永城村村主任胡君龍說。
永城村地理位置獨特,地下水資源豐富,養殖戶們為進一步保證黑魚質量,紛紛出資打井,用地下水養魚,且一周一換水。
胡君龍介紹,本村黑魚為真正的綠色食品,在上海、昆明、重慶、武漢等全國各大城市供不應求,因為非飼料養殖,所以,相對更適應長途運輸,這也
是黑魚品質的鑑別方法之一。正因如此,該村黑魚市場價值更高,2017年超1億元的產值,利潤達到了可觀的5000萬元左右。
胡君龍告訴嶽陽晚報全媒體記者,永城村黑魚養殖產業去年開始申請國家地理標誌,申請成功後,該村將藉此優勢為產品全面提質,將洞庭湖水引流入村,「湖水養湖魚」的野生養魚理念即可得以全面實現,黑魚品質由此得到進一步提高,黑魚價格也將趨於穩定,利潤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該村通過人工精細化管理,基本可杜絕野生魚類不可預知的疾病、不可操控意外的發生,品質或將更勝野生魚類一籌,市場輸入數量也將得到保障。
未來,將實施產業化發展,150餘戶養殖戶成為「黑魚合作社」成員,通過合作社做到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將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魚池面積預計將增至2000餘畝。
永城村在未來發展的路上,將全面跟進水、電、道路基礎建設的完善,為鄉村振興發展,為村民發家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手記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嶽陽地處長江與洞庭湖交匯處,地理優越、物產富饒,是傳統魚米之鄉、農業大市。
近年來,嶽陽市委市政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著眼於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積極探索一條具有嶽陽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有力推動了農村「外在形象」和「內在實力」的同步提升。
君山,位於嶽陽市西側的一顆明珠小島,君山區柳林洲鎮柳林洲街道辦事處永城村的黑魚產業,讓這顆明珠耀出了更璀璨的光芒,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鄉村振興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