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個體的成年黑魚 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411797959661625305/
黑魚 (Channa argus) ,又稱烏鱧,鱧科鱧屬。廣泛分布於我國各地的江河、湖泊、溪塘、沼澤中。
一種十分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是池塘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主要捕食各種小魚小蝦,個體足夠大的黑魚甚至捕食青蛙、幼鳥和小型哺乳動物。
主要棲息於水草豐茂、軟泥底質的靜水中,活動範圍固定。常常潛伏在水底的隱蔽處,等待魚蝦經過,伺機捕食(迅速出擊,並不追趕)。
小黑魚苗抓到了一條鰟鮍
在燕園的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之前有同學目擊到方池子中大黑魚捕食水面的小綠頭鴨。
身體特徵明顯,很容易與其它大魚相區分。體型細長呈圓筒形,水中成年黑魚那長長的背鰭十分醒目。
整體呈棕色,點綴黑色花斑。頭部扁平,口大內有許多細小鋒利的牙齒。因其樣子很像蟒蛇,有些地方也稱其為「蛇頭魚」。
尖銳的牙齒 來源:http://dnr.maryland.gov/fisheries/Pages/snakehead.aspx
在英文中,更是把鱧屬的種類統稱為「Snakehead」。而我們今天聊的這種,英文名稱為 「Northern nakehead」。
混跡於草魚群中 攝於未名湖
春夏季陽光明媚的時候,它們喜歡浮到水面上曬太陽(俗稱 「曬花」),這時在校園裡就不難發現它們。
黑魚:同學們,看到我了嗎?
相比於其它魚類,黑魚有著超強的生命力。它們對不良水質和低氧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當水中缺氧時,可將頭伸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而一般魚類只能吸進溶解在水中的氧。因此它們離開水後還能存活很久。
當天旱無雨、池塘即將乾涸時,它們能像某些動物冬眠一樣,呈現麻木的蟄伏狀態,這就是黑魚的「旱眠」。非常類似天旱時泥鰍的行為,它們會尾部朝下把身體坐進泥洞裡,只留嘴巴露在泥面以上, 俗稱 &34;或&34;。只要不是徹底乾涸,憑藉少許的水,它們能存活數周。一旦重新來水,又恢復正常的生活。
它們有很強的跳躍能力,在悶熱潮溼、下大雨或者所在的水域資源缺乏時,黑魚常常躍出池塘,在陸地上做短暫的爬行,進行池塘之間的遷移。轉移時其身體似蛇形,緩緩向前移動。
如果哪位同學家的魚塘竄進幾條黑魚,魚塘裡放養的小魚苗肯定會遭殃,可謂魚塘一害。
攝於未名湖
在未名湖和朗潤湖裡,放養了大量的草魚。它們個頭不小又能吃,幾乎沒有天敵,這兩大水系裡的水草幾乎被它們吃的精光。
朗潤湖中的吃草軍團
一隻草魚正在吞吃植物的根
這種情況導致來到水面曬太陽的黑魚們無處藏身,小黑魚容易受到天敵的捕食,也會影響成年魚的繁殖(下一部分會講到)。
水面無處藏身 攝於未名湖
在空蕩蕩的湖面上,它們會利用任何漂浮物來倚靠。
所以在未名湖和朗潤湖,包括紅湖,尋找它們的最好方法就是尋找水面的漂浮物。
躲在漂浮的樹葉下 攝於紅湖
紙上還有一隻很zuo的豆娘 攝於紅湖
躲在水面零星的荷葉下 攝於朗潤湖
今年朗潤湖生長的幾顆睡蓮,也被草魚大軍踏平了。草魚咬斷水中的莖,把荷葉往下拖,荷葉浮上來後,直接翻了個面。
三五個倒翻的荷葉漂浮在水面上,還是挺有趣的一副畫面。
黑魚頂花;這是枝自由漂浮的睡蓮,水下的莖被咬斷了。
朗潤園 攝於2015年7月
好懷念朗潤園水草豐茂時的景色啊!
但是對於水草豐沛的荷花池和荷葉茂盛的鏡春園水系,就要難找一些了,這裡的黑魚過的非常愜意,偶爾能看到黑魚們在荷葉間快樂的遊泳。
攝於鏡春園水塘
小鴛鴦們無意中驚擾到了正在曬太陽的大黑魚, 掀起了巨大的水花。 攝於朗潤湖
在北方地區,每年5-7月份是黑魚的繁殖期。成年黑魚夫婦會共同銜取水草或植物碎片,築成圓形的魚巢,漂浮於水面。
雌魚將卵產於巢中後,親魚潛伏於巢底,雌雄輪流看護。魚卵黃色,直徑約2mm,孵化期大約是2-3天(還沒有看到過魚巢和魚卵,同學們有時間可以去仔細尋找一下)。
卵化成幼魚後,則由父母共同帶領離開魚巢,四處覓食。遇到來犯者,便拼死抵抗,此時成魚異常的兇猛。感覺這種愛子如命的行為要遠強於綠頭鴨。
帶領孩子們四處遊蕩的黑魚父母 攝於荷花池
幼魚身體黃色,一對大眼睛,完全沒有成魚的兇悍。主要以水中的浮遊生物為食。
幼魚們快快努力成長吧,長的足夠大後,你們都是吃鴨好手兒!
當小黑魚苗長大到5-6釐米以上時,親魚不再護幼,它們離開父母,開始獨自生活。此時它們的體色和身上的花紋變的和父母一樣。
小黑魚苗獨自趴在岸邊 攝於朗潤湖。
離開父母這麼久,肯定會想念吧!攝於朗潤湖。
晚上約20釐米長的小黑魚遊到了岸邊, 既不怕人又不怕光。 攝於朗潤湖
這條已經長的不小,可以獨當一面了
文中未標註來源的照片均為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