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是俗名(又稱烏魚、烏棒等)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對於路亞愛好者來說黑魚也稱雷魚,是路亞釣法的主要對象魚之一。釣黑魚的竿子稱雷魚竿、輪子稱雷輪、餌稱雷蛙。由於其兇猛、力大且生活的釣場多水草、蘆葦、枯枝等重障礙而對釣手的技巧和裝備都極具挑戰性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路亞愛好者。
1、黑魚屬野生魚類,在我國南方和北方許多江河、湖泊、水庫、溪流、塘渠中,都有它的存在,在南方一些地方,也有專門人工放養的,但都是單獨池塘。如果誰家的魚塘竄進幾條黑魚,該魚塘的魚苗肯定遭殃。黑魚暴烈而兇悍,素有「水中霸王」之稱,實乃魚塘一害。
2、黑魚系兇猛肉食性魚類。幼魚期,以食水中浮遊動物為主,成魚則專吃小魚、小蝦、水中昆蟲、泥鰍和小青蛙。
3、生命力極強,耐低氧,適應環境能力強。個體大、生長快,最大體長可達2米,體重可達100千克池塘水乾枯後,黑魚鑽進溼泥土中,能存活兩三個月不死,一旦有水又可復活如初。
4、屬於中下層魚,經常躲藏在石縫中、僻靜處或雜草叢生處,伺機捕獲獵物。夏天常到水面曬太陽,冬季則潛入水底泥層或蒿渣中越冬。
5、黑魚喜歡棲息在水草茂盛、軟泥底質的湖泊、水庫、河流、河溝及池塘中,平常潛伏在水底,攝食或水中缺氧時才到水體中上層活動。黑魚對不良水質、水溫和缺氧適應能力較強。黑魚呼吸器官除鰓外,還有一個輔助呼吸器官(鰓上器),當水中缺氧時,可將頭伸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6、黑魚善跳躍,在遇到驚嚇、注水以及投餌等情況,往往跳出水面0.5一1.0米高。
7、黑魚的生存水溫為0-38℃,最適水溫為16-30℃.春季水溫回升到8℃以上時,黑魚常在水體的中上層活動;秋季水溫下降到6℃以下時,遊動緩慢,常潛伏於水深處,冬季水溫過低時,則蟄居在水底。
8、黑魚是一種肉食性魚類,其食物隨著魚體的大小而有不同。3釐米以下的幼魚主食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體長3-8釐米的小魚主食水生昆蟲的幼蟲、蠅蛆、小魚、小蝦及小型蝌蚪。20釐米以上的成魚主食小野雜魚、蝦、青蛙等肉食性動物。黑魚捕食時,並不追趕,而是隱藏在水草或其他隱蔽物附近,密切注視周圍的動靜,看到有魚蝦蛙類等經過時,便迅速出擊吃掉獵物。
9、黑魚生長速度的快慢取決於生長環境的好壞、餌料食物的多少。在自然條件下,1冬齡魚的體長可達19-39釐米,體重達100一750克,2冬齡的體長可達38一45釐米,體重達600一1400克。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體重可達250克,下一年可達0.5--1.0千克。
10、黑魚的性成熟年齡為2冬齡,個體長在30釐米以上,體重在0.5千克以上。體長50釐米的懷卵量為3.5萬粒,40釐米為2萬粒,30釐米為1萬粒左右。一般每千克懷卵量為1萬一2萬粒,分多次產卵形。產卵繁殖季節,華南地區為4-5月,北方地區為5一7月。
黑魚的繁殖水溫為18-30℃,最適溫度為23-28℃。自然產卵多在水草茂盛的靜水岸邊進行。產卵前,雌、雄親魚共同銜取水草或植物碎片築成圓形的魚巢。直徑50釐米左右,漂浮於水面。巢築好後,在風平浪靜的黎明前,雌、雄魚相互追逐、發情,最後產卵於巢上。產卵後親魚潛伏於巢底,保護魚卵至直到幼苗長到4一5釐米時,親魚離開魚巢,停止護幼。
11、黑魚生性懶散,活動範較小,不愛四處遊動,但愛仔如命。黑魚每年5~8月產卵,雄雌輪流看護,孵化成幼魚後,則由父母帶領遊戲和覓食,從不讓子女單獨行動。遇有來犯者,便拼死頑強抵抗。
12、黑魚的另一個生活習性是喜安靜,膽子也小。水邊若有人在走動或在說話,黑魚會立即潛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