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黑魚是一種兇猛的淡水魚,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用魚,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黑魚又被稱為「孝魚」,常用於晚輩給長輩祝壽的賀禮。但是,兇猛的黑魚其實也有「柔情」的一面,它們在繁殖期會成雙成對地在自己的卵附近,兢兢業業的守護者自己的後代。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黑魚死了,小黑魚自己能不能存活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黑魚
黑魚學名烏鱧(Li),它廣泛地分布於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其中以我國的分布最廣,在我國黑魚常見於長江、黑龍江、松花江等流域中。從生物學分類上看,黑魚屬於鱸形目鱧科鱧屬烏鱧種,在鱧屬下還有一種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魚類,它就是斑鱧。
烏鱧和斑鱧是同科同屬不同種的魚類,它們都有著長棒式的體型,而且身上都有黑色的斑塊,因此,二者較難區分。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二者還是有區別的,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身體的顏色和斑塊的排列,黑魚的體色比較的深,呈黑色,而斑鱧的體色較淺,呈灰色,而且黑魚體側上的斑塊從上到下三排排列,而斑鱧的斑塊從上到下只有兩排。
在原生水域中,黑魚非常的兇猛,尤其是成年的個體,它們不但會以比自己體型小的其他魚類和蝦為食,在食物匱乏時,連同類也不會放過。一般情況下,成年後的黑魚體長在50公分左右,大一點的個體甚至會達到1.5米(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水域中就被人捕獲到一條長1.5米,重達14斤的大型黑魚)。
黑魚不但是野生水域中「霸主」一樣的存在,它本身的生存能力也是超強的。首先,大多數的魚類只能用鰓過濾水中的氧氣,而黑魚不同,它除了能夠用鰓過濾水中的氧氣外,還可以用它特殊的器官-鰓上器(由上鰓骨和舌頜骨伸展出的骨片組成的)直接來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器官,黑魚即使在脫離水的情況下,都能夠活好幾天。如果是遇到乾旱的季節,它會像非洲肺魚那樣將自己包裹在泥土中,長時間離水存活,等待下一個雨季後,重新回到水裡。
黑魚的繁殖特點
通常,黑魚是獨居型的魚類,它們有一定的領地意識,會主動攻擊入侵領地的同類,當到了繁殖的季節,它們會一改往日殘暴的性格,成雙入對的生活。此時,它們會找到一處安靜的水域。一般情況下,魚類的產卵非常的隨意,就是雌雄魚直接將精卵細胞排在水中,完成受精,但是黑魚不同,它們會像鳥兒那樣築巢。
在產卵的季節,雌雄黑魚會一起利用水草和一些水中的碎屑,再結合自己吐出的泡泡築成一個直徑約1米,深約70公分的原型巢穴,之後,雌雄黑魚會遊入巢內,雌魚腹部向上緩緩遊動排出卵細胞,雄魚則緊隨其後排出精細胞。在巢內,雌魚會多次產卵,總計排出上萬顆魚卵。
完成受精後,雌雄魚會潛伏在巢底部保護自己的卵,通常魚卵在20-26℃的水溫下,3-4天即可孵化為長約3-6毫米的幼魚。
此時的雌雄黑魚還是會共同保護著它們的後代,直到幼魚的體長達到14-16毫米後,它們就會與親魚分來生活。
老黑魚如果死了,小黑魚能獨自存活嗎?
這個問題要分幾種情況說:
第一,只死了一條黑魚。因為黑魚是成對守護自己的後代的,所以,即便一條死了,另一條也會保護自己的後代,所以,小黑魚當然還能夠存活。
第二,兩條黑魚全部死亡。這種情況下,小黑魚就比較的危險了。我們著重來說一下孵化後的小黑魚失去了雙親的保護會怎麼樣?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個問題:成年黑魚死後,小黑魚如何生存?
這個倒是非常的簡單,因為黑魚的生長非常的快,它們孵化後,三天的時間就能從3-4毫米長到7-8毫米,當體型到達7-8毫米時,它的腮部開始工作(之前是靠鰓上器),大約15天後,它們就能長到10毫米以上。在此期間,它們不需要親魚為食,而是靠水中的浮遊生物為食。
因此,即使兩條親魚在產卵後,雙雙死亡,也不會影響到小黑魚的孵化和成長。
第二,小黑魚面臨的威脅?
小黑魚孵化後就有自主進食的能力,因此,它們此時不需要父母也沒有關係。但是,黑魚之所以會有保護後代的習性絕對是有它的必要性的。首先,小黑魚是許多水生生物喜愛的「美食」,比如其他黑魚,雜食性魚類等等,如果沒有雙親的保護,它們大部分會被其他的魚類吃掉。但是,畢竟黑魚的繁殖能力很強,它們多次產卵的後代幾乎是上萬尾的,所以,即使被其他魚類吃也不可能全軍覆沒。
總結
黑魚在所有的魚類中已經算得上是「稱職的爸爸和媽媽了」,這是因為大多數魚都會讓自己的卵自生自滅,而黑魚則是雌雄親魚共同的守護自己的後代。這是因為,只要有黑魚的地方必然有其他的黑魚,而對於其他黑魚來說,最喜歡吃的就是其他黑魚的幼崽了。
因此,如果沒有親魚的保護,小黑魚們大部分都會被吃掉,當然由於黑魚繁殖能力強,所以總歸會有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