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醫學院是深圳校區首批招生的學院,學院學生工作有三個特點:一是體量大。目前在校2016級-2019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已達1432人,今年9月份將再次迎來2020級400名本科生和70名研究生,學生規模將超過1500人。二是跨校園。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目前2016級和2017級本科生在北校園培養,2018級和2019級本科生在東校園培養,研究生則根據導師實驗室情況分布在北校園和東校園。三是隊伍精。目前學院建立起涵蓋青年教師輔導員、黨政專職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兼職輔導員在內的學生工作隊伍,各支隊伍協同配合,初步構建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學院緊緊圍繞學校的十二字人才培養目標和營造「學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學風,結合醫學生的特點,按照新生從入學到在校學習的時間軸,以「迎進來、帶起來、邁出去」的模式來開展學生工作,充分發揮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和雙班主任制度的優勢,將學生的日常培養工作貫穿於學生大學五年期間,通過傳幫帶,努力讓學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學習、自我成長。
01、迎進來(讓學生入學放心)
迎進來主要是針對迎新工作。學院組建強大的學長團(學霸+學生黨員幹部+入黨積極分子)、青年教師輔導員和雙班主任(「學業+臨床」班主任),按班級「一對一」提前建立QQ、微信群等方式進行精準聯繫,結合學院官網、微信公眾號定期推文,提前做好答疑和報到準備工作。在報到當天提供一站式報到服務,掃碼、提交個人資料、領取新生資料包、拎包入住等等由工作人員和學長團全程指導參與。開展新生入學教育,通過思政、校史、專業、安全、禮儀、心理健康等不同課程上好新生「大學第一課」,讓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開展系列班主任交流會
02、帶起來(讓學生在校學習安心)
圍繞學校開展本科第二課堂人才培養方案及黨團班一體化建設要求,學院積極打造具有中山大學醫學院特色的「學在中大醫」學生第二課堂品牌活動,按「醫起想」、「醫起學」、「醫起動」三大板塊帶動同學們將專業學習與第二課堂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更加完整的學習體系,讓同學們學得更加放心紮實。
醫起想(思想教育與引導板塊)
學院持續開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 三中、 四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總書記相關重要講話、批示精神,包括給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重要回信、北大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等活動,通過院長書記思政第一課、主題黨團日主題活動、青馬學堂、博文大賽、紅色推文比賽、紅色文化微視頻比賽、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五個一」日常學習活動、五四合唱比賽、宿舍文化建設等方式做好同學們的思想教育和引導。
結合黨團班一體化建設要求,學院制定了本科生班級黨團班一體化建設積分激勵機制,積極引導各班級人心向學。如2019級本科生遞交入黨申請書比例更是超過60%。本科生黨員由最初3人發展到36人。學生支部黨員中就有70%成員參與到學生幹部工作中,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2016級本科生黨員袁銘還榮獲了2020年「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舉辦「五四熱血 醫路青春」本科生班級團支部合唱比賽
醫起學(學習與學術發展板塊)
學院通過組織杏林名師大講堂、杏林學術論壇、學業輔導、師生面對面交流午餐會、學長學霸升學深造經驗分享、走進教授科研實驗室等方式引導同學們明確目標、虛心好學、潛心學術、拓展視野,促進學業發展。如:2018年,2017級宋世鍵同學榮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一等獎,2016級盧盼盼等四人榮獲第十二屆中美醫師職業精神研討會「條理清晰獎」,2018級本科生毛端中、易昊童、曾泓熹獲2019年首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技術應用大賽二等獎等。
學院於2019年全面建設雙班主任制度,邀請我院和中山醫學院等單位教師擔任本科生班級學業班主任,邀請附屬醫院優秀醫生擔任臨床班主任,以「學業+臨床」指導本科生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目前為所有本科生班級配備了共74位班主任。積極引導學生升學深造,舉辦系列講座5場,包括2019年12月召開的高年級本科生升學指導交流會,並從12月開始組織學生赴附屬七院、八院參觀學習。
舉辦杏林名師大講堂
醫起動(綜合素質培養板塊)
醫起動側重發展學生體育運動愛好,聚焦學校康樂杯等體育賽事,通過學院團委組織的特色課外活動,讓同學們將體育運動視為一種習慣愛好,努力培養成一位身心健康、綜合素質高的醫學生。目前,學生已在各類賽事上勇創佳績,包括桌球、武術、龍舟、遊泳、網球等系列康樂杯賽事活動,其中2019年校運會榮獲團體第三名、康樂杯定向越野賽男女多次團體冠軍、全國跳繩比賽多項第一名等。尤其是跳繩、定向越野已成為我院的優勢品牌項目。
勇奪中山大學2019年校運會學生團體總分第三名
03、邁出去(讓學生課外實踐有信心)
溫室裡長不成參天大樹,襁褓裡養不出百獸之王。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學院積極鼓勵學生邁出去參加社會實踐:一是參加假期預見習,在傳承醫科「三基三嚴三早」的培養模式下讓醫學生早期接觸社會、早期接觸科研和早期接觸臨床,將課本的理論知識更好更紮實地融合到預見習實踐活動中,截止目前已超2000人次參與了預見習。二是成立醫科普協會,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校園、走向基層、走進社區,為群眾科普醫學知識,開展公益志願服務,打造具有醫科特色的實踐育人品牌項目。如:2019年5月開展長洲島「社區服務日」活動;10月開展「讀懂心,守護心」心血管科普活動;11月舉辦「秋冬換季疾病」專題活動等。三是參與校內外專業會議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中美醫師職業精神研討會、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創新創業大賽、暑期三下鄉、公益助學項目、港澳臺學生假期社會實踐與調研活動等。
長洲島開展醫科普系列活動
來源:中山大學 中大學工 中山大學醫學院 編輯:徐婧雯 初審:鄭夢婕 審核:周昀 審核發布:鍾一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