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創造價值,智慧共享收益,我是E東山,歡迎來到金值成長。
股票市場每一筆交易的背後都對應著每一個投資人,每一個投資人在進行交易時,其選擇的交易時間、交易時機、交易目的、交易金額、交易數量等等都不盡相同,可謂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主張,各有各的一套理論,但不管你採用遵循何種理論,採用何種方式,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股票的交易賺取利潤,獲得收益。如果僅以結論為評判標準的話,那麼中國投資人目前的戰績不可謂不慘烈,投資虧損、甚至傾家蕩產的人比比皆是。
按照目前A股市場比較主流的交易統計結果來看,「一賺二平七虧損」的戰績比例能夠比較客觀的反映出中國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和收益水平,甚至部分投資機構在基於不賠錢就等於賺錢的理論上給出的數據是「二賺八虧損」,呈現明顯的「二八定律」,不難發現,虧損的投資者的比例遠遠高於盈利投資者的數量,股市對於更多的投資者而言就是傷心地,而這部分投資者被股市和機構冠以「韭菜」的名號,前僕後繼的湧入市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得到股市投資的真諦,攫取人生的巨額財富,成為傑出的股市投資者。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為什麼中國股市會有這麼多的普通投資者成為市場和機構輪流收割的資金「韭菜」,為什麼眾多交易者從事股票交易數年甚至數十年依舊是以虧損為準,即使偶有小賺但最終又加倍歸還於市場,是能力問題、心態問題還是市場本身問題、各別上市公司的問題;為什麼有的投資者在市場行情觸底的時候沉著冷靜,而有的投資者卻異常恐懼;為什麼有的投資者在市場行情大好的時候迅速離場,而有的卻愈加瘋狂,本章節我們將從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和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兩個方面來深入探討。
任何投資人在其進行投資決策時都自認為是理性的,但這種理性按照結果來看就是相對理性或者說是不理性,甚至是非常感性的。我身邊有很多投資朋友在進行交易決策時就是基於一個消息、一個建議、一篇新聞或者其關注股票的一次快速上漲或快速下跌而進行的,從開始做決策到執行決策有時甚至不到5分鐘,而且還能夠對自己的交易行為和交易基礎理論言之鑿鑿,信心滿滿,大有傳道受業解惑的姿態。從市場短期來看,或許這樣的交易行為是理性的,但放到市場長期或者從最初的選股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就不一定是理性的,更多的是盲目和從眾,帶有濃厚的博弈色彩。
「二八定律」不僅是股市的勝負值,更是理性投資者和非理性投資者的分界線
「二八定律」也被稱之為巴萊多定律,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現並被後人命名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佔其中一小部分的約為20%,但卻是影響事件的主要部分,其餘80%儘管是多數,但卻是次要的,因為被稱之為「二八定律」。1897年,巴萊多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計分析是發現,80%的社會財富集中於20%的富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20%,這也是大數據統計的早期應用成果。「二八定律」後期逐步在經濟社會的各行各業得到驗證和運用,比如20%的品牌佔有80%的市場份額;20%的產業和20%的顧客承擔了企業約80%的營業額,同時帶來80%的企業利潤;20%的公務員承擔了80%以上的政府工作;20%的精英針對80%的普通人進行決策,而執行是由80%的人來完成等等。由於大多數行業遵循「二八定律」,勢必造成社會財富的呈現「二八定律」,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結構和個人財富結構勢必呈現金字塔型,開始出現階層分化並進一步固化,貧富差距也將日益嚴重,20%的精英階層會掌握大量的社會資源和金錢財富,逐步影響甚至掌控部分行業和市場。例如,當你將100萬資金投入股票市場,不會對絕大多數股票走勢和價格產生任何影響;但當你將1億資金投入股票市場時,幾乎可以對95%以上的股票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以操控絕大部分中小市值的股票走勢和交易價格。所謂強者恆強,弱肉強食的終極生存法則會體現在社會的各個行業,就其所佔比例和成果而言幾乎都遵循著「二八定律」。
不變的是「二八定律」,變化的「二八定律」的角色轉換
任何一個投資者都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從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理論學習到逐步實踐驗證,從弱小走向強大,當然也有眾多的優秀投資者從神壇跌落凡間,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資本市場猶如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每天都經歷著優勝劣汰,自我淨化,始終保持著「二八定律」的自然法則,唯有「二八」當中的投資者在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這是規律,由資本市場的屬性和投資者的智慧和決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如果你想從資本市場獲取收益,在交易中贏得財富,那麼首先你必須要突破「八」的群體,擺脫「韭菜」的標籤,有目標的開始思考如何進入「二」的股市投資精英階層。而何如打破「二八定律」屏障必須是所有投資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我們要審視自己多年的投資帳戶,看看截止到目前你的投資收益是正還是負,如果是正,那麼平攤到每一年計算出你的年化收益率是否超過了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是否跑贏了CPI;如果是否,那麼請認真計算出每一筆交易導致的虧損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當初的投資決策又是依據什麼而制定的,是理性分析的佔比大,還是感性衝動的佔比大。當然,如果你目前是盈利狀態並不一定代表你的交易就是理性的,畢竟在牛市行情背景下,市場中各類「股神」的比例還是非常的高;如果你目前的帳戶狀態為負,也並不一定代表你的交易就是非理性的,因為短期內市場的波動是無法預測,即使是在熊市的最底部,我相信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準確的預測出相應的股指點數或者某隻股票的價格。因此當前投資帳戶的成績是一個初步的判斷標準,如果損失超過50%,那麼你的投資戰略一定出現了問題;如果你的盈利階段性超過50%,甚至是100%,但沒有跨過牛熊周期或者綜合按照年化收益沒有達到5%-15%左右,那麼你的投資戰略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投資決策也不一定是理性的。例如,2014年6月,上證指數最低值為2010.53,2015年6月,上證指數的最大值為5178.19,一年的時間,上證指數上漲157%,在這個階段如果你的投資收益超過100%是比較正常,說的準確是大概率事件,但這不足以證明你的交易就是理性的。因此當前這樣的分析是必要的,只有發現問題我們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