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文配圖:《埃及豔后》劇照。 |
小龍女有銀絲手套,黃蓉有打狗棍,就連東方不敗也有繡花針!時過境遷,現在我們再也不能隨便在街上舞刀弄棒了,那現在的女生靠什麼來「加持」自己的女神氣場呢?答案無可厚非是:心愛的口紅。
口紅對女孩子來說,猶如盔甲。一管合適的口紅,不僅給女孩子帶來好氣色和愉悅的心情,更會讓女孩子的魅力得到更大的展現。
這麼好的「利器」,當然不會到現代才受人重視。今天,一起追根溯源,看看都有哪些「古人」也「醉心胭脂」呢?
據傳相貌平凡的埃及豔后,就是靠口紅顏色與甜言蜜語徵服了愷撒老闆,雖說這顯然是傳言,但古埃及人確是公認的、最早懂化妝又愛化妝的一幫人。他們從蘇美爾人那兒學會了把搗碎的彩色礦石粉塗在臉上,如此裝飾死者,顯示尊貴,取悅情人。不過也有一種看法是,古埃及人只熱衷那種藍藍綠綠的眼影,對口紅興趣一般,因為他們不愛接吻。有記載說,當時艷后在婚禮上接吻,觀禮的人群就哼哼唧唧的,頗不習慣。
歐洲人當然是酷愛接吻的,所以古希臘就有了口紅配方的記錄,其中包括用紫桑葚、紅海藻等一切帶色植物搗成的汁液,以及用紫色貝殼碾碎加麵粉混成的香粉。當時,有種鮮紅色結晶礦粉特別受歡迎,這東西叫辰砂,你也可以叫它鶴頂紅啊七步斷腸散啊什麼的,因為辰砂含水銀,女生們的嘴唇越火紅,吃的水銀就越多,就算不至於死,也一定常常肚子疼。這麼說來,不知總想一親芳澤的勾女狂們是不是也比一般人更短命。
儘管有點危險,這火紅的毒藥還是在歐洲化妝品界走俏了無比無比漫長的時間。古羅馬人以尼祿老婆為代表,都是一群熱氣騰騰、熱愛紅紫嘴唇的享樂派,到中世紀,雖然教士們大罵用口紅的女人是撒旦的化身,但口紅還是偷摸流行著。中世紀一完,文藝復興一過,義大利女人就又紛紛把辰砂拿出來大方作死了。大塗特塗的風氣傳到英法,16世紀時,法國宮廷有凱薩琳皇后,英國有伊莉莎白女王,這兩大時尚魔頭迅速帶動了宮廷細腰加大濃妝的可怕潮流,那會兒的貴婦全都一個個腰不禁折,氣若遊絲,一張大白臉,一個大紅嘴。
17世紀,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養了無數半人質似的貴族,眾閒人拾柴火焰高,法國宮廷便一度流行起熱火火的滿面紅光妝,辰砂除了塗嘴唇,更塗上男男女女的臉頰,以至於有英國婦女跑來旅遊。
不過,紅光妝就真是辰砂使用的頂峰了。17世紀,西班牙人開始從殖民地墨西哥往歐洲進口一種無毒紅染料,這染料有著寶石一樣的光彩,而且能做成各種紅。那會兒的畫家和女士們都好愛它,西班牙人便因此賺了大錢。為了壟斷市場,他們一度聲稱,這種顏料來自不適應歐洲環境的美洲植物哦。歐洲人聽信了70多年,才有個英國生物學家發現,該顏料其實是一種蟲子,它們是密密麻麻寄生於墨西哥仙人掌上的介殼蟲,現在,大家叫它們胭脂蟲,對對對,今天你吃的零食成分表裡,如果有寫天然胭脂蟲紅,那就是搗爛這種蟲子做出來的,且,它是很昂貴的健康可食用色素哦(注意,不是胭脂紅)。
但話說回來,歐洲的口紅也並沒因胭脂蟲的到來而更加風行,相反,18、19世紀,歐洲又開始禁用口紅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口紅是妓女的標識,好人家的女孩要是被發現婚前化妝,那可沒法嫁了。她們見到心上人,只能背過身,用手帕摩擦嘴唇讓它們好看。這憋屈勁一直持續到1912年,女權主義者把塗口紅當成了叛逆的武器,接著,電影和娛樂業的發展使演員歌手也在公眾場合用起了口紅。有了市場,棒狀口紅就發明出來了,再然後,就到了「二戰」,人們發現,姑娘們的口紅真是戰場上最棒的激勵色,美國軍隊因此還給女兵們開了戰場快速化妝課。就這樣,從戰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口紅才踏實回歸成簡單小物,供女生自由自在,輕鬆一塗。呼,真是又髒又累又煩的歐洲口紅歷史。
相比蟲子與禁令,中國胭脂妙得多。女子口紅在漢代之前雖也有用辰砂做的,但製法講究。《齊民要術》裡說,香料捲入新收的乾淨棉花裡,浸到熱酒中,夏日一晝夜,春秋兩晝夜,冬季三晝夜,等酒吸足了香氣,就把牛油放到香酒裡大火滾沸,幾滾以後,改小火煎,同時慢慢地放進磨得細細的辰砂,再加清油攪拌,最後滅火冷卻,便做成香滑豔麗的紅膏了。硃砂以外的紅色來源主要還有鮮花,選未開的花苞,研磨成碎,調水成糊,用細絹絞這水,得到過濾後的汁,用文武火煎,冷卻後撈起沉澱,揉搓成泥,放在絹袋裡紮緊,幹了,就是胭脂餅。這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清朝宮廷的玫瑰胭脂就差不多是這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