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可以轉發分享,但嚴禁抄襲,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遠古時代人類起初是生活在森林裡的,輕易不敢踏足平原。
直到有一天天雷擊中一處枯木,火光四起,燒死了不知多少動物野獸,倖存的古人被陣陣肉香吸引,第一次感受到了熟食的魅力,而其他動物卻遠遠地看著餘燼未息的火光,充滿畏懼。
火,第一次帶給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安全感!
聰明的古人撿來木棍帶走了火種,從此拉開了人類文明的序幕!
火堆熄了怎麼辦?只能苦等下一次天降大火嗎?
相傳有一個古人,見大鳥啄木出火,認為木中藏火,於是&34;,創造出了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從此人類用火不再受制於天,從此這個部落便取名燧人氏。
是否所有的木頭都能用於鑽木取火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周禮·月令》記載: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
科普一下:
柳木:密度小,僅為0.4g/cm3,纖維發達而疏鬆,含油量高,易乾燥,一般七八分鐘就能起火。
棗木、杏木、桑柘:因為夏天絕大多數樹木水分含量高,不容易起火,這三種木材確實一種獨特的存在,含水量極低,雖然木質堅硬會影響起火,但油脂含量極高,因此成為夏季最佳起火木材。
柞木、槐木:膨鬆、油脂含量高、易燃。
至於檀木:應該屬於皇家御用了。
崔元翰詩:&34;溼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
為何溼的木櫓也能起火呢?
其實絕大多數木頭都怕水泡,但是有一類不怕,那就是油脂含量高的,我們民間俗話說的「漂湯油」,就是因為油不溶於水,與水相斥,同時密度又小於水,因此浮於水面之上!
這樣高含量的油脂就保護了木櫓不被水腐蝕,同時油脂又極易燃燒!
金燧反面
金燧正面
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禮》載:秋官避開炬,負責用&34;向太陽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種用具。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我國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火的技術了。
那這究竟是什麼原理呢?
其實就是:正對陽光,陽光照在凹面,然後發生反射,使光線聚焦於正中間的易燃物上產生高溫,進而引發燃燒。
我們現在很多山村還在用這種方法燒水,見下圖:
光線反射後聚焦於水壺底部
但以金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34;。這樣,有太陽就以金燧取火,沒有太陽則以木燧取火。
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34;。潘嶽詩:&34;。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34;。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詩:&34;。白居易詩:&34;。
是否所有石頭都能打火?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猜測古人採石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一種石頭摩擦後會產生大量火花。
這種石頭我們到了今天還一直在用: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再放著&34;,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34;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硝酸鉀溶液:可助燃)製成,揉之使軟,極易起火。&34;,北方叫&34;,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34;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菸者不可離身之物。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明天接著寫篇陶瓷的,大家喜歡就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