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開端:尋找「確定性」

2020-12-05 無用學派

--古希臘哲學思緒起源,需要從人類開端說起

序言:

整個宇宙的演化;

歷經非生命的粒子階段、前人類的生物階段、最後是人類階段;

而人類一旦出現,就意味著自身掙脫了自然的束縛,不能再完全依靠大自然提供的資源;

而需要在繁雜的世界萬物中「創造」所需的生存資源;

但要知道,

無論是非生命的粒子,還是人類以前的生物因為沒有「意識」,所以都是不自覺擁有「確定性」,僅僅依靠自身先驗自帶的「無意識」被動或主動屬性、本能行為就能獲得穩定存在;

但是人類不行!

因此,

人類一旦從動物系列脫離,就立馬陷入不穩定的局面;

因為有意識的人類需要獨立面對未知、複雜的生存條件,也要面對同類生存資源、生殖資源的互相搶奪以及威脅自己的野獸;

所以必須要找到某種「確定性」,才能實現該群體大部分的穩定存續;

而且,

你也必須建立某種「確定性」,你才能無所畏懼的、最為簡約高效的作出判斷去應對未知、繁雜的自然萬物和獲取對應的依存條件;

-壹-

尋找「確定性」

一、人類的醒悟

要知道;

人類與動物的邊界劃分最明顯的是人類有「我」的概念,而動物幾乎沒有或者幾乎沒有明確「我」的概念;

因為他們的任何行為幾乎是被DNA直接控制;

從而使得任何動物的行為幾乎都是藉助於身體的本能來主動實現,而無法反思為何這麼做;

那麼對於動物而言;

就無法將自身與自然割裂的,或者說無法明確的將其自身與自然割裂,因為他始終需要大自然所創造的直接生產資料(暫不討論人類以後的部分動物),幾乎無法主動的創造生產資料;

而人類因為其所需的依存條件大幅增多,需要實現大多數人的存續才能維護人類整體的存續,則必須開始以獨立的姿態在自然世界去創造「生產資料」然後實現求存;

所以說,所謂的自我意識的醒悟

但並不是說人類要比動物高級,反而是人類是因為自身的不穩定和殘弱而不得不主動創造生產資料、創造更多的依存條件,甚至還要跟產生自身的自然進行對抗,去徵服自然才能實現求存;

由此形成人類與動物的重大區別和越來越大的「差距」;

由此可以說;

人類文明的開端就是以人類「自我意識」醒悟為開端,人類由此進入人與自然世界的割裂狀態;

同時我們會發現整個近兩千年的哲科史都是將人割裂在自然之外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來探討自然,甚至認為人類高於自然,直到胡塞爾才有所緩解,但仍未觸及筋骨;

總之,一切人為的開端,就源於人類「自我意識」的醒悟;

二、不得不脫離自然的原因

所謂「人類文明」;

就是自然界不再給人類提供足夠的生產資料,人類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吃、穿、用)都必須自己製備,或者說自然已經沒有過多能力供養數量日益激增的人類群體;

於是人類從此不得不依靠自己「創造」才能獲得穩定存續的一個階段;

但要知道;

動物和人類早期是純粹直接依靠自然資源而生存,要麼捕獵動物、要麼採集果實來維持群體的生存和繁衍,大自然提供了一切維持生存的生產資料

但是當人類出現了額葉前皮層,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從此人類被迫進入不得不依靠自身才能存續的文明時代;

因為演化至人類階段;

人類的大腦皮層上面的神經元細胞由於分化度過高、功能過高,結果導致兩個嚴重缺陷:

一是大腦細胞沒有再生能力,而身體的其他細胞一旦損傷,它是有再生能力的,但大腦細胞不可再生;

二是大腦皮層的細胞只能吸收葡萄糖,而細胞本來是可以直接吸收脂肪、蛋白質和葡萄糖,但由於大腦皮層更發達,導致只能吸收葡萄糖,並且片刻不能離開,而自然界能直接獲取葡萄糖的只有水果,但水果不是一年四季全部都有,這就導致早期人類只能從草籽中獲取葡萄糖(當然這是一個偶然發現的過程可能歷經數百年);

而這,就是主要使得人類脫離自然的直接原因,當然原因不止此;

由此,人類必然開啟農業文明;

而一旦開啟農業文明,人類數量隨即暴漲,於是大自然再也無法提供滿足人類快速增長人口生存需求足夠的生存資料,那麼以農業為生存結構的農業時代正式發生;

同時,人類從此開始逐漸告別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時代

也逐漸擺脫大自然的束縛,進入靠自己創造生產資料的農業時代,糧食是人培育出來的,就連蘋果、梨這些在野生狀態連個棗的大小都比不上,但是人類將其培育成今天所見的大小,它都是人類培育的產物;

但是;

一旦人類脫離了完全依靠自然提供的生產資料,「自我意識」開啟,喪失了不自覺的確定性;

那麼人類如何面對繁雜的世界萬物,對未知的恐懼、對各類選擇的決策、以及自身在自然界的不確定位置等問題?

因為任何一種選擇、判斷和不確定的位置都將直接影響在叢林裡生存的人類能否存續下去;

由此,人類必須要建立「確定性」的主觀認知世界的邏輯模型

三、追問到「確定」才能實現存續

早期的人類脫離了大自然的直接支持

以一個獨立於自然的「存在」來實現存續,就需要面對不確定世界所產生的恐懼之感,面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面對野獸和其他種族的威脅?怎麼辦?

唯有追問、歸納;

編造出一個 「確定性」認識世界的主觀邏輯模型,然後將自身置於主觀編織的主觀邏輯模型裡,或者說尤瓦爾-赫拉利說的「故事」;

於是就可以達成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說的「自以為」人類實現對自然萬物的控制和統治,以此作為判斷選擇的基本依據

然後才能以此選擇出最簡約高效的求存方式來面對未知、面對變化莫測的自然、面對野獸和其他人種的威脅;

由此才能達成人與客觀世界的耦合依存,實現人類的穩定存續

而後,

這同樣也是任何時代的人為什麼都會有一個相對自洽的主觀邏輯模型根本原因;

儘管採用的是不同的「粗疏邏輯」或「精密邏輯」而最終呈現出的主觀邏輯模型形態不同,但正是因為這個主觀邏輯模型對他來說是確定的、是被前人沿用的、有效的,而且是對客觀世界的部分現象有所牽連;

而憑藉此就能維護群體中的大部分人和自己的穩定存在;

當然,

也必須將自身置於某種自洽模型中鎖起來,才能在繁雜的萬物關係中、人際關係中等達成「確知」,而不至於在繁雜的萬物中迷失方向;

儘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忽略自身的自洽邏輯像忽略空氣一般忽略掉,但絕不可能脫離自身的自洽邏輯模型,因為唯有將自身寄存於這樣一個符合對應時代的「世界觀」邏輯模型中才能使得自身穩定存在;

由此可以說;

一切後衍人類的主觀邏輯模型是都是前人主觀邏輯模型的延續、重組和變異的產物,是完全匹配著對應的時代、人口數量、和獲取到的更多信息,通過這對應的主觀「世界觀」邏輯模型才能實現個體和整體的存續;

所以從早期人類一開始;

無論是個體還是整體,就必須將自身置於某種主觀認知「世界觀」的邏輯模型中,而有關時空追問、生殖追問、死亡追問等等一切直接關乎生存的追問就必然是早期人類必須最早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建構主觀認知世界模型的基礎

而且對這些問題的是否有「確定性」答案會直接影響該群體能否穩定存續

就好比說早期人類在遠離營地的地方狩獵,跑出去十幾公裡乃至幾十公裡,可你居然不知道怎麼判斷回營地的方位、以及判斷時間,這個時候你個必然面對迷宮似的叢林和荒原,也可能導致你在夜晚將會面對密集的各類野獸;再比如在面對另一個地域的侵略者的時候,你恐懼、害怕,沒有一個諸如「神」類似相關的精神信仰激發你,讓你感覺有「神」庇佑而無所畏懼的時候,你就會被侵略者消滅;

所以說,

一切追問的「確定性」答案都是為了在繁雜的自然環境中最快、最高效的選擇出最佳實現生存的方式,以實現「求存」;

而如果不以「求存」作為基礎剃刀來約束各種追問的答案,那麼這個物種也就不會存續下來;

再舉一個「死亡追問」的例子,王東嶽老師在他的課程講過;

「所有動物對死亡都會表達出一種疑惑和悲傷的情緒,中國古代有一個成語叫「兔死狐悲」,但所有動物無法理解和追究死亡,人類早年也將死亡視為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如此高貴的生命居然最終都得陷入死亡,這當然是人類的重大追問,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在遠古時代不約而同在沒有溝通情況下卻世界各地都有靈魂輪迴學說的原因,它表達的是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的追問,以及對死亡裡面包含不祥要素的化解,這也包括為什麼人類遠古文化都表現出對喪葬文化的極為關注的原因」;

-貳-

「神」是最容易達成「確定性」的

人類一旦脫離了自然;

在獨立面對自然的時候,就需要建立一個確定性的「世界觀」邏輯模型來達成「確知」以實現自身在自然界的存續;

而神學無疑是最為簡潔的以直接的「信」為核心而建構起的知識模型;

所以神學在人類歷史上有上萬年的歷史,可以說比哲學、科學更為穩定,因為僅僅只要你簡單相信這個主觀的認識世界的「邏輯模型」就能直接達成「確定性」;

而純粹的「信」對於一個沒有任何信仰的人來說又是最容易的;

從而無所畏懼的面對一切恐懼和未知和侵略者;

比如說當你面對任何風險的時候只要你相信有「神」在保護你,你就能勇敢面對未知和恐懼,而不是被野獸吃掉或者被其他人種的侵略者消滅;

也就是說神學、宗教;

本質上是人類最早的「信主」用智方式,而以「信」建立的粗疏「世界觀」邏輯模型則是一種最為基礎、簡潔、高效達成在叢林實現求存的最簡單的認識世界的邏輯模型;

比如說當你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無論是父母親戚老師說什麼,或者電視手機等所說某些不可能存在事物,小孩子都會因為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而去單純相信,無論真假;

早期的人類也都是一樣;

當大家共同信仰某種基於歸納或基於特殊生存環境所編織的「神」或「圖騰」;

你怎麼辦?因為信息的有限,你也只有相信因為沒有其他,而且你也必須信,不信你就得面臨排擠或滅亡;

因為這是早期人類因為其生存環境制定而必須遵守的基本法則;

只是說,

在不同地域的人類,因為其生存環境的不同,其神學表達形態儘管是不同的,但是只有一個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建構起一個以「某種信仰」的邏輯模型為中心,比如「神」、「圖騰」等,從而建構一個穩定的群體結構以整體的形式來應對自然萬物、應對其他同類、應對未知;

而不是以「個體」的形式來獨立應對自然、應對其他同類、應對未知和恐懼,從而有力維護這個區域或群體內大多數個體的存續;

所以,可以說「神」學是是人類必經之路

古希臘神學注重的是共同信仰的多元的「神」,這是因為地中海交通便利,人種繁雜,原始的氏族結構被打散,從而需要建立某種「多元神」的信仰來聚集這個地域的不同人種,建立多元的群體結構,然後抱團取暖,以求存續;

而東方(中國)神學則是強調以女媧、盤古等作為神,也就是祖先神,認為人類就是神的後代,大家都是一個神的子孫後代,通過「親緣關係的遠近」來決定你的社會層級,要你服從天命,從而建構一個穩定的、一元群體結構;

而埃及神學尋求來世的福祉以約束農業時代的人,搭建一個群體結構;美索不達米亞神學則是以尋求現世的福祉來搭建一個穩定的群體結構;

簡言之,

不同區域的人類要想實現存續,就必須以某種「共同信仰」也可以理解為主觀編織的「世界觀」邏輯模型的方式來搭建起「穩定的群體結構」來應對自然和其他有威脅的人種;

由此才能使得這個區域的人類得以穩定存續

-叄-

古希臘追問的「確定性」最終落於多元的「古希臘眾神」

任何萬物只有穩定才能存續

而人類從自然存在中掙脫出來,那種「無意識」的確定性就被繁雜的自然世界打亂了,而一旦失去確定性就陷入迷亂、混沌,於是不得不建立一個另一個確定的答案;

而古希臘人對「古希臘諸神」的「信」就是古希臘人達成「確定性」的方式;

要知道,

古希臘人因為其地處環地中海,所以交通便利,於是在歷經成百上千年的各個人種的交流中,前神學期之前關於死亡追問、生殖追問、時空追問的文獻已經完全丟失;

而中國在前神學期的文獻因為其獨特地理環境而遺留下來,具體就表達在《易經》之中的各類追問以及對未知預測的「卦爻」,也就是說中國的前神學期是通過《易經》的「卦爻」來獲得時空追問、生殖追問、死亡追問的確定性答案;

儘管丟失,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古希臘前對時空追問、生殖追問、死亡追問等問題在古希臘最終就落到了以古希臘「眾神」作為確定性的基礎背景;

然後依靠「古希臘諸神」來建構社會結構,從而實現該區域人群的存續;

古希臘是「多神論教」;

每個希臘人認為神存在於宇宙的任何一個角落,包括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有一個神在主宰,人無論出於何種地方都會受到神的庇佑,甚至對於古希臘人來說這些神靈是一群親近的、可被直接感知的;

正如赫西俄德所說:

「諸神和人類有一個共同起源」,於是就因為相信「神」的無處不在,使得古希臘人能以此面對一切未知和恐懼;

古希臘神學遠遠區別於其他地域的「神」;

因為古希臘神話中的神都是人格化的神、人性的神、是最貼近人的,甚至說完全體現著人的形象;

而形成原因就是因為地中海的便利交通,導致人種繁雜,原始氏族族系被打散,需要建立一個離散的、多元的多神論人性化的「神學」,並由此建立一個多元、自由的城邦結構從而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以對抗自然和其他人種;

而這就沒有農業文明「神」對這樣社會結構中人的「思想」有太大的約束,也正是這種小的約束力對古希臘人的思想激發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結尾;

追求「確定性」;

不僅是早期人類通過神學、易經乃至其他方式來無所畏懼的應對未知的自然萬物,簡約高效的作出關於存續的判斷;

而且,同樣是今天人類一切學說都在做的事情,本質上都是在確定人與萬物的關係,確定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確定自身、確定對象,而唯有達成這種「確定性」才能實現穩定存續、才能實現人類的求存;

並且必須以個人或人類整體求存作為核心規定,一旦脫離只有滅亡、不可能延續;

一句話,任何學說、思想本質上都沒有求實或求絕對真理的內涵,而且因為感知規定性也不可能追求得到絕對真理,一切都是為了自身或人類整體的求存,而且任何學說的也必然被「求存」規定作為剃刀所裁剪;

通過本篇文章,我們知道在地中海周邊的古希臘人為達成「確定性」是通過古希臘神學,這是對古希臘哲學思想產生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神學也不可能是古希臘思想的唯一誘發土壤,那麼另外一脈對古希臘人有著極大影響的思緒是什麼?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具體解釋古希臘神學是如何影響古希臘人的哲學思緒以及醞釀出古希臘思想的另一脈思緒;

副標題: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2):尋找「確定性」

參考書:《物演通論》、《西方哲學史》梯利著、《西方哲學史上》羅素著、《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當下》、《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上 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

相關焦點

  • 君智戰略諮詢謝偉山:讀懂顧客,穿越周期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喬治·索羅斯講這句話時,一定沒有想到,2020一整年都籠罩在「不確定性」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探索「確定性」?10月15日~16日,億邦未來零售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以「確定性」為主題,特邀40位行業領袖登臺分享,800 家領軍企業高管參會交流,探秘新消費確定性,感受新生的熱烈與力量。君智戰略諮詢董事長謝偉山受邀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
  • 尋找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這可以說是2020年的首隻「黑天鵝」,事態還在進一步發酵,給本就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帶來新的變數,也給預測經濟走勢帶來了難度。上周,不少市場機構、智庫、知名媒體等都對2020年的世界經濟走勢作出預測,筆者試著在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中,梳理出一些「確定性」。
  • 2020億邦未來零售大會 尋找未來零售確定性
    這是「不確定性原理」肆意橫行的一年:現在?不確定。未來?更不確定。只有獅子才懂獅子,只有鷹才懂得鷹。只有開創者懂得寒冷,唯有領袖才看得到確定性。15屆悠久歷史,2020年首次提檔。未來零售將會有那些新的變化?未來零售發展方向在哪?2020億邦未來零售大會邀您理性穿透2020年的不確定性,大膽預測2021年的確定性。
  • 追求」確定性「是導致人類群體精神紊亂的罪魁禍首
    人們普遍認為他不能夠確定地準確把握的就是對他不利的,他需要找到某種確定性,所以他爭他搶,爭分奪秒,生怕被別人佔了確定性的先機,實際只是自己心中用於自我認同自我滿足的某種患得患失的念頭。假如每一個人都陷入了這種念頭之下,那麼世界格局將會變得緊張起來。人們的思想陷入了一種徵服與被徵服的恐懼之中,大家你追我趕,都認為只有掌握絕對主動才能夠讓自己豐衣足食。
  • 趙磊等:「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嗎?——「不確定性原理」何以被誤導(之一)
    人類不是上帝。既然人類的認識總是存在著局限性(所謂「信息不對稱」),那麼量子力學作為人類認識的成果就不可能終結認識的發展,「不確定性原理」就肯定存在著「不完備性」。  既然人類認識的發展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那麼,愛因斯坦等人尋找隱變量的努力就難以被「不確定性原理」所否定。  換言之,從認識的發展過程看,「不確定性原理」並未終結真理。
  • 七牛雲零度:乘深耕數據,升值業務,在數據中尋找確定性
    在黑天鵝頻現的 2020 年,企業面對的風險與挑戰愈發嚴峻,企業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如何在這些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答案是:深耕數據,升值業務,在數據中尋找確定性。利用雲平臺作為基礎支撐,以數據驅動進行精細化運營,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一個可以承載企業爆發式數據增長的基礎設施。雲計算將算力從零散獨立到中心匯聚並使企業可以按需使用。
  • 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無論是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他們實際上都是由外部誘因觸發,給予用戶確定性的信任感,符合用戶的認知與操作習慣,讓用戶使用起來更加順暢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問題,主要來源於經濟行為學中的決策過程。確定性的因素,也給予用戶充分的控制感,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確定性」給用戶帶來即時滿足,或另一方面也是對用戶基礎訴求的滿足。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屬於底層需求的滿足。產品中所蘊含的「確定性」,具體包括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和用戶行為的確定性。但是這兩種確定性是相對存在的,也是動態存在的,不具有絕對性。
  • 世界會客廳·跨年場|羅翔:法治如何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人不可能邁進同一條河流,卻又始終希望尋找到一個相對確定性的局面——雖然「相對確定」就意味著「相對不確定」。法治的存在就是人類對「相對確定」的追求。法學是人類最古老的專業,人們認為,當一個人的身體出了狀況,需要醫學;當一個人的靈魂出現了問題,需要神學;而當社會出現了問題,那就需要法學。
  • 萬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原理
    現在的科學家都認為宏觀物體遵從確定性的宏觀力學原理,而微觀粒子卻遵從不確定性的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我來說出我的不同見解。 首先何為宏觀?何為微觀?以現在人類的視角看去,地球可以算是宏觀了吧,但從宇宙視角看去,地球不過是整個宇宙的一粒微塵,整個宇宙和一片陽光照射下隨風飛舞的灰塵有何區別! 現在這裡我主要想說明的是一件事,一切宏觀物體在某時某地也具有不確定性,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今天的我肯定算是屬於一個宏觀物體了吧,比如就在此時此刻的午後我在公司的宿舍,你知道我的具體位置在哪?,我是在床上躺著呢?還是坐在桌子前?是在窗前眺望?
  • 人民論壇:用確定性戰勝「不確定」
    許多人渴望擁有確定性、獲得安定感,然而現實生活卻時常「出乎預料」,令人不得不面對種種「不確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新冠病毒突然襲擊人類,就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極大的「不確定」。如何面對「最狡猾的病毒」,怎樣應對突如其來的「不確定」,考驗各國治理能力與真功。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
    這就是量子理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我們也可以稱作量子力學的規律性和隨機性。如我之前所說的,所有的理論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體,都是正確與錯誤的統一體。量子理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來源於人類對物質把握還沒有達到一個完全的程度,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以及對物質運動方式的認識(物質運動的方式是物質運動速度的大小和運動的方向的統一體)還有一個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轉變的過程。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人類社會進入到了風險社會時代。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這給我們帶來了求變、求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威脅。
  •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機會?科創未來資本論壇解鎖答案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長沙報導 世界經濟下行、新冠疫情、中美關係、新基建、註冊制改革、國企改革……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對於有志於在資本市場有一番作為的企業而言,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機會? 數字新經濟,雲開看未來。
  • 時間有開端嗎?
    其中有個朋友在圈裡說「時間有開端嗎?」配的是一組夕陽西下、紅霞滿天的圖片。「時間有開端嗎我回復了一句「沒有開端,無始無終」。朋友馬上回復了一句「你確定嗎?」,我說「 我覺得時間一直都有,只是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它的存在而已。時間的出現,比宇宙還久。」於是,就來說說「時間」吧!
  • 計算機行業策略:在景氣度和成長能力中尋找確定性
    市場傾向於賽道高景氣度以及業績高確定性也高的領域。1.2 機構資金配置趨於集中,外資持倉穩健2020 年,機構對計算機板塊的持股市值繼續提升,但持倉佔流通 A股比例發生下降, 表明機構持倉正在向龍頭標的集中,龍頭公司的市值在這種集中的過程中抬升。
  • 王慧軒:成功企業需要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尋求確定性
    成功企業需要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尋求確定性成功有三個坐標系。第一是世俗化、符號化、標籤化的成功。第二是高度自我認同的一種內心體驗。至少要達到這個境界,成功才會是一個穩定狀態。第三是基於歷史、人類價值尺度的一種認同。每個時代都有無數成功的機會,都有創業成功的可能。
  • 擯棄短期確定性,擁抱長期開放性
    ,就能夠用確定性來預言未來或溯言過去。導致確定性的穩定系統僅僅與理想化、與近似性相對應。這樣的生命史觀與西方科學的傳統確定性模型,和以人類為歷史頂峰作為生命最高表達,及有目的行星管理的西方文化的深遠社會傳統和心理期望背道而馳。
  • 盡頭與開端
    筋疲力盡到盡頭,才有可能呈現開端  「藝術屬於世界的盡頭,」布朗肖說,「只能從再無藝術也無法產生藝術的地方開始。」這句話的要義,在於「盡頭」。如果你是個藝術家,你得先獨自走到那個過去的和現存的世界,獨自走到它的盡頭,然後才能找到你自己。
  • 可能性與確定性之間搖擺
    結果的確定性與過程的可能性。
  • 人類該如何在地球之外尋找生命跡象
    北京時間12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投入了很長的時間和足夠多的精力來尋找外星生命的證據,但即使它們真的存在,可能也不太容易識別。研究人員越來越意識到,發現外星生命的過程可能正將人類置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位置,並可能帶來不那麼愉快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