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炘教授一生的心血與積累:流動顯示與測量技術及其應用

2020-12-05 科學出版社

這是一個苦難又精彩的世界,值得我們奮發和奉獻,也永遠值得欣賞和回味。

申功炘

(1938.3-2015.3)

中國實驗流體力學全流場觀測理論及技術

的探索者和創始人

流體力學是一門古老而又依然充滿生機的基礎學科。大禹治水是人們尊重自然、解決洪災的美好傳說;經過近幾個世紀的努力,形成了基本完備的流體力學理論體系;然而湍流問題依然是經典物理遺留下的世紀難題……

由於流體力學研究對象——流體(如空氣和水)大多均勻透明,流動形態不可見,人們總是力圖使其可視化,以便能達到對流動的觀測和理解。因而流體力學的進展幾乎和流動顯示不可分割。流體力學的發展史、流體力學的重要發現和突破及在工程應用和設計的理解和啟發都離不開流動顯示,足以見證流動顯示在流體力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許多重要進展,無不與流動顯示,新的觀測方法和技術的進展相關。

流動現象

流動顯示是一個學術名詞,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實際上人類早就從自然界的觀察中開始認識流體的流動現象,如從美麗的景色所看到的水的流動和旋渦現象,古老的建築上就有波浪和旋渦的圖案。

實驗流體力學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研究流體行為,是流體力學研究方法學上重要的分支之一。實驗流體力學是流體力學的基礎,很多基本概念的提出、重要定律的獲得以及理論體系的建立來源於流體實驗的支持。如雷諾1883 年管道流實驗發現轉捩現象,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流動狀態「層流」與「湍流」及其「轉捩」的概念;普朗特1904 年水槽實驗觀察到邊界層與分離現象,提出「邊界層」 的概念;著名的卡門渦街理論也由馮· 卡門通過分析普朗特的博士生卡爾觀測圓柱體後面的流動實驗結果而獲得的。

層流、湍流分離流動顯示示意圖

流體測試技術是現代實驗流體力學發展的關鍵,涉及流體力學、光學、傳感、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數據信號分析等多個學科。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帶動了流體測試技術的進步,也為實驗流體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現代流體測試技術的發展,已使我們對流體運動有了更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其技術實踐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定性到定量、從宏觀到微觀、從大尺度到微納米尺度、從單點到全場、從後處理到在線實時、從抽象到直觀,並仍在不斷地探索前進中。流體測試新技術的發展牽引著流體力學的新發現,也檢驗及驗證流體力學其他研究的預測和應用。

流動顯示從最古老的方法,到不斷發展的各種各樣的方法,引進了很多高新技術,從顯示外觀到顯示流體內部流動,從定性到定量,實現所謂定量化流動顯示。現在被作者稱之為「全流場觀測」(Full flow field observation & Measurement, FFFOM)技術,實現了既定性又定量,既具全流場觀測又具點分辨力的觀測技術,乃至今日已成為當代流體力學全流場觀察和測量最接近理想和實用的手段,也成為揭示非定常複雜流動特性和機理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徑。

申功炘教授

申功炘教授是中國實驗流體力學全流場觀測理論及技術的探索者和創始人,傾其一生致力於流動顯示與流場測試技術的發展。1960 年,申功炘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北京航空學院)畢業並留校從教於應用力學系。1982 年,他有幸得到陸士嘉、莊逢甘、文傳源和吳耀祖先生的推薦和指導,經選拔考試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的訪問學者,參加了由H.Leipmanm D、Coles A.Rochko、吳耀祖以及P.Dimotakis 等教授組織的人工湍流邊界層流動結構特性和機理的實驗研究以及當時最先進的流場內部結構PLIF 雷射片光測試技術的研發等,了解到了實驗流體力學的精深和當時實驗流體研究的前沿。回國後,1985年起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流體力學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申功炘教授和普朗特的邊界層速度型實驗水槽模型合影

普朗特1903年的水槽實驗,用微小粒子流動顯示方法觀察到邊界層和它的分離現象,是最初對邊界層的理解,是實驗流體力學的裡程碑,此水槽模型陳列在德國哥廷根宇航院(DLR),圖為作者和水槽的合影。

申功炘教授的貢獻和成就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創新性設計和實現了中國風洞現代電子控制和測量技術及應用;開創性提出和探索了全流場觀測理論、技術及應用;開創性開展了仿生實驗流體力學的研究。為我國航空航天、空間科學、流場儀器商業化、科研管理以及海外科技等領域培養了多種複合型人才。一生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實驗流體力學全流場觀測的理論、方法、技術以及應用基礎的開創性探索。發表論文120 餘篇,合作著作5 部,獲國家發明專利2 項,獲各種部級科技成果獎10 餘項。曾擔任《力學進展》常務編委,《實驗流體力學》編委等。主辦國際會議,擔任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委員等。

申功炘教授,早在2010 年體檢查出肺癌,他沒有把病情告訴任何人,自己默默承擔下來,堅持本書稿(《流動顯示與測量技術及其應用》,申功炘, 康琦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1)的寫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他所熱愛的事業鞠躬盡瘁,將自己一生的心血與積累凝聚在本書中。2015 年3 月1 日,他走完了他坎坷的、探索的、執著的、也是浪漫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個苦難又精彩的世界,值得我們奮發和奉獻,也永遠值得欣賞和回味。」 按照申功炘教授留下的願望,我們整理完成了這本書稿,又撰寫補充了書稿後面幾章內容,奉獻給實驗流體界的同行和同學們。

左右滑動查看「目錄」 →

非常榮幸與我的老師申功炘教授共同完成本書的出版,完成申老師的心願。感謝申功炘教授的各位學生共同工作的貢獻,特別是段俐研究員後期對書稿大量的校對、編輯和整理工作;感謝申功炘教授的夫人羅又華女士對完成本書給予的全力支持。

康琦

2020 年6 月

本文摘編自《流動顯示與測量技術及其應用》(申功炘, 康琦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1)一書「前言」,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64852-5

責任編輯: 趙敬偉

本書從流體運動的基本理論、流體測量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圖像處理技術和數位訊號分析的基本原理出發,系統介紹流線、跡線、染色線、時空尺度分析等基本概念,定性的流動顯示技術(直接注入法流動顯示、表面流動顯示方法、光學流動顯示法、雷射空間流動顯示等),定量的全流場實驗測量(雷射誘導螢光技術LIF、表面壓力PSP 及溫度測量TSP 技術、紅外測量技術、粒子圖像測速技術PIV),並給出大量相關測量技術的應用及例證。內容覆蓋了對流體壓力、速度、濃度、密度、溫度、自由面及界面形變等關鍵物理量測量技術的發展及實現。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讓各位學者體會實驗流體力學發展的歷史性、繼承性、多學科關聯性以及具有的廣闊拓展性。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流體測試技術的不斷突破,必將促進人們對流體運動規律及機理的深刻認識和理解。

本書對流體力學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有參考價值,亦可作為本科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及教學參考書。

(本文編輯:劉四旦)

相關焦點

  • 申功炘教授一生的心血與積累:流動顯示與測量技術及其應用
    ▲ 申功炘教授申功炘教授是中國實驗流體力學全流場觀測理論及技術的探索者和創始人,傾其一生致力於流動顯示與流場測試技術的發展。1960 年,申功炘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北京航空學院)畢業並留校從教於應用力學系。
  • GPS RTK技術在城市規劃測量中的應用
    隨著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快速發展,RTK(Real Time Kinematic)測量技術也日益成熟,RTK測量技術逐步在測繪中得到應用。RTK測量技術因其精度高、實時性和高效性,使得其在城市測繪中的應用越來越廣。
  • 雷射雷達測量技術及其應用分析
    在這其中還有根據其主要的運用領域而擁有不同的軟體模塊,其中主要的有工程管理、數據採集、三維顯示模塊等等。數據處理模塊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數據進行預先的處理和計算,對檢測到的三維信息進行體積的計算和比較等。數據的採集是前期的工作,其主要是對雷射測量的數據進行及時的獲得,其包含了計算機和雷射掃描之間的相互溝通、計算機和傳感器之間以及初始數據的存儲等方面。
  • RTK技術在像片控制測量中的應用
    摘要:通過與現有的方法的分析比較,論述了GPS   RTK技術不僅可以滿足像控點測量的精度要求,而且與常規方法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展示了RTK在航測中的廣泛應用前景。在測區內有1990年測量的三等控制點四十餘個,但因城市發展和人為破壞,只有少數的控制點可以使用,大部分已經無法使用。    像控點採用ASHTECH Z-X型儀器進行測定,從測量結果來看,RTK     技術不僅可以滿足像控點的精度要求,而且可以大量節省測量時間,與傳統像控點測量方法相比顯示了較大的優越性。
  • GPS-RTK技術在國土測量中的應用探討
    1.2 GPS-RTK測繪技術的基本原理RTK技術是指將GPS接收機架設在固定基準站中,通過對衛星進行連續觀測,利用無線電傳輸設備實現觀測數據向流動站的傳輸,確保數據信息具有實時性。流動站接收端GPS信號後,需要計算觀測數據,並以相對定位的原則為基礎,使得三維坐標及其精度能夠在流動站中得到準確顯示。
  • 喜報 | 我院王晉軍教授課題組「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榮獲北航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獎學金
    經學校答辯評審,我院王晉軍教授課題組的「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榮獲該項獎學金(全校共5支團隊獲獎)。「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來自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曲嫄、朱航宇、王將升和賀曦四位博士研究生組成,團隊指導教師為王晉軍教授(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ahhednc然而,隨著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其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生理途徑需要連續介質循環和組織間相互作用,單器官晶片無法全面反映機體器官功能的複雜性、功能變化和完整性。ahhednc圖1所示為 MOC系統裝置,圖1(a)包括兩個聚碳酸酯蓋板,PDMS-玻璃晶片用於承載血流迴路(粉紅色)和排洩流動迴路(黃色);數字分別代表腸道(1),肝臟(2),皮膚(3)和腎臟(4)組織的4個組織培養隔室。多器官晶片布局的頂視圖示出了血液迴路中的3個測量點(A,B和 C)的位置以及排洩迴路中的兩個測量點(D,E)。
  • 光纖光柵傳感器技術及其應用
    1989年,美國聯合技術研究中心的G·Meltz等人實現了光纖Bragg光柵(FBG)的UV雷射側面寫入技術,使光纖光柵的製作技術實現了突破性進展。隨著光纖光柵製造技術的不斷完善,其應用的成果日益增多,從光纖通信、光纖傳感到光計算和光信息處理的整個領域都將由於光纖光柵的實用化而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光纖光柵是利用光纖中的光敏性製成的。
  • 探究3D傳感和近眼顯示應用的關鍵技術
    探究3D傳感和近眼顯示應用的關鍵技術,囊括產業熱點!   11月6日上午,由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易飛為大家開啟了微納光學之旅,帶來《微納光學理論基礎》。易飛老師從事人工光學微結構及其相關器件研究多年,與學員無私地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經驗。
  • 三類GPS測量技術的應用
    二GPS測量技術 在時間頻率計量學中,GPS測量技術通常被分為三類:單相、普通-觀測和載波—相位。單相GPS測量的不確定度較小,通常可以滿足任何校準或檢測實驗室。普通-觀測和載波—相位測量的程序較多,包括測試數據後處理程序,其測量不確定度更小,一般用在國際比對與計量實驗室。
  • 為什麼會在臨終前,撕毀一生的心血呢?
    為什麼會在臨終前,撕毀一生的心血呢?都說天才和瘋子就在一瞬間,愛因斯坦這一偉大的科學家,就被譽為天才,在眾人心中他一直是以邋遢和頭髮凌亂的形象出現的,即使是這樣,他還是為後世留下了很多難以解釋的理論。時至今日,很多的科學研究就是建立在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理論之上的。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自然資源,據統計,我國受鎘、鉻、鉛、汞、鋅等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 ,約佔總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
  • 蔡小舒教授:淺談光散射顆粒在線測量技術
    因此在醫藥領域,顆粒在線測量還有巨大的潛力空間待科學家們挖掘。因此,儀器信息網特約上海理工大學蔡小舒教授為廣大網友暢敘顆粒在線測量技術的脈絡。雖不能直接為抗疫一線帶來助益,但在家隔離的諸位仁人志士若能有緣讀到,或將對未來醫學等的發展和顆粒檢測技術的應用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契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
    1951年至1956年在同濟大學測量系學習,大學畢業後進入武漢測量製圖學院任教,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至1988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1988年至1997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12月光榮退休。
  • 三維雷射掃描測量技術探究及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研究的深入及數字地球、數字城市、虛擬實境等概念的出現,尤其在當今以計算機技術為依託的資訊時代,人們對空間三維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基於測距測角的傳統工程測量方法,在理論、設備和應用等諸多方面都已相當成熟,新型的全站儀可以完成工業目標的高精度測量,GPS可以全天候、一天24小時精確定位全球任何位置的三維坐標,但它們多用於稀疏目標點的高精度測量。
  • 周景文教授綜述:高通量篩選技術在工業生物技術的應用
    研究人員目前已經開發出各種策略來克服這些問題,包括通過在基因水平上改變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為菌株生長和產物積累提供最佳環境等。這些經過改造後被用於工業生產的微生物,通常被稱為細胞工廠。研究人員通常採用隨機或定向誘變的方法來提高細胞工廠中目標產物的積累。由於有益突變的概率可能非常低,開發在大型突變體庫中快速篩選目標微生物菌株的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
  • 質譜技術及其應用
    正如基因草圖的提前繪製得益於大規模全自動毛細管測序技術一樣,後基因組研究也將會藉助於現代生物質譜技術等得到迅猛發展。本文擬簡述生物質譜技術及其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的應用。1 質譜技術質譜( Mass SPectrometry)是帶電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質荷比(或質量)的大小順序排列的圖譜。
  • 光學元件及其測量技術
    摘要:高功率雷射器具有廣泛的應用,包括精密工業加工、雷射成像/測距,以及強場物理學應用等。光學鏡片與鏡頭作為雷射光學系統的關鍵核心元件,對於雷射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
  • IRT紅外熱成像技術及其應用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人體溫度歷來是疾病診斷和生理狀態評估的最基本的測量指標。紅外熱成像(InfraredThermography,IRT)作為一種非損傷、非接觸、2D成像測熱技術,比傳統體溫測量具備諸多優點和優勢,因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醫學研究、疾病診斷、健康評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