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因長觸角相互摩擦,產生了類似放屁的聲音而上榜。
最新上榜「產生意外噪音動物」名單的是歐洲多刺龍蝦(學名為Palinurus elephas)。這些龍蝦在歐洲水域中的數量不斷減少,它們的名字來自于堅硬外殼、腹部以及其他部位上的許多尖刺。因長觸角相互摩擦,產生了類似放屁的聲音而上榜。
多刺龍蝦通過摩擦它們的觸角來產生一種奇怪的聲音
圖自ERWAN AMICE CNRS
法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法國聖安妮波蒂奇灣記錄了24隻龍蝦的1560聲所謂的「觸角屁聲」。他們發現,體型對聲音的大小的確有影響。研究人員使用水下麥克風,在約100米處記錄到較大龍蝦的摩擦聲,而最小的龍蝦所發出的摩擦聲只能傳播到10米外。研究小組推測,在背景噪音很微弱的情況下,在3公裡外能探測到2公斤重龍蝦的摩擦聲。
法國西部列塔尼大學海洋生物博士Youenn Jézéquel說道:「迄今為止,科學文獻已經表明,多刺龍蝦產生這種聲音主要是為了嚇走章魚等捕食者。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是否可以用這些聲音作為特定的種群內通信手段。」
Jézéquel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記錄了龍蝦發出的摩擦聲。但它們並不是唯一使用觸角發出噪聲的物種。Jézéquel補充道:「有趣的是,會做出這種類似行為的動物不是生活在水下,而是生活在陸地上,即昆蟲類。多刺龍蝦與蟋蟀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漁民也把多刺龍蝦叫做『海蟋蟀』。」
圖自Erwan AMICE cnrs
上圖這隻幼年多刺龍蝦的摩擦聲可以傳到幾十米外,而60釐米長的龍蝦摩擦聲可以傳出10倍的距離。
從歷史上看,漁民們對於「海蟋蟀」的過度喜愛導致了該物種的過度捕撈,並造成其目前在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上處於「脆弱」的位置。Jézéquel希望他和他同事的工作可以對歐洲尖刺龍蝦進行非入侵式的聲學檢測,以幫助該物種的保護工作。
Jézéquel解釋道:「大多數保護工作都使用了具有高度入侵性和破壞性的捕魚網,來估算其種群密度和水下分布情況。被動聲學相較而言則是一個更好的方法,它只需要使用水聽器(類似麥克風)來聆聽海洋動物產生的聲音,以獲得關鍵信息。例如,它可以幫助估計本地種群密度,或研究生態系統中的活動模式。」
雖然人們有對其它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採用聲學監測進行保護,但對於多刺龍蝦的摩擦聲在水下傳播的了解並不夠,因此無法對其進行聲學監測。研究小組只是對沿海區域的探測距離進行了估計,正如Jézéquel所說:「這是一種一項廣泛而嶄新的研究領域的開始。」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iflscience,譯者李彤馨,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