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海洋生物的「屁聲」,三公裡之外都聽得見!

2021-02-22 蝌蚪五線譜

最新上榜「產生意外噪音動物」名單的是歐洲多刺龍蝦(學名為Palinurus elephas)。這些龍蝦在歐洲水域中的數量不斷減少,它們因體表的堅硬外殼、腹部以及其他部位上的許多尖刺而得名。因長觸角相互摩擦,產生了類似放屁的聲音而上榜。

多刺龍蝦通過摩擦它們的觸角來產生一種奇怪的聲音

圖片來源:ERWAN AMICE© CNRS

法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法國聖安妮波蒂奇灣記錄了24隻龍蝦的1560聲所謂的「觸角屁聲」。他們發現,體型對聲音的大小的確有影響。研究人員使用水下麥克風,在約100米處記錄到較大龍蝦的摩擦聲,而最小的龍蝦所發出的摩擦聲只能傳播到10米外。研究小組推測,在背景噪音很微弱的情況下,在3公裡外能探測到2公斤重龍蝦的摩擦聲。

法國西部列塔尼大學海洋生物博士Youenn Jézéquel說道:「迄今為止,科學文獻已經表明,多刺龍蝦產生這種聲音主要是為了嚇走章魚等捕食者。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是否可以用這些聲音作為特定的種群內通信手段。」

Jézéquel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記錄了龍蝦發出的摩擦聲。但它們並不是唯一使用觸角發出噪聲的物種。Jézéquel補充道:「有趣的是,會做出這種類似行為的動物不是生活在水下,而是生活在陸地上,即昆蟲類。多刺龍蝦與蟋蟀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漁民也把多刺龍蝦叫做『海蟋蟀』。」

圖片來源:Erwan AMICE© cnrs

上圖這隻幼年多刺龍蝦的摩擦聲可以傳到幾十米外,而60釐米長的龍蝦摩擦聲可以傳出10倍的距離。

從歷史上看,漁民們對於「海蟋蟀」的過度喜愛導致了該物種的過度捕撈,並造成其目前在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上處於「脆弱」的位置。Jézéquel希望他和他同事的工作可以對歐洲尖刺龍蝦進行非入侵式的聲學檢測,以幫助該物種的保護工作。

Jézéquel解釋道:「大多數保護工作都使用了具有高度入侵性和破壞性的捕魚網,來估算其種群密度和水下分布情況。被動聲學相較而言則是一個更好的方法,它只需要使用水聽器(類似麥克風)來聆聽海洋動物產生的聲音,以獲得關鍵信息。例如,它可以幫助估計本地種群密度,或研究生態系統中的活動模式。」

雖然人們有對其它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採用聲學監測進行保護,但對於多刺龍蝦的摩擦聲在水下傳播的了解並不夠,因此無法對其進行聲學監測。研究小組只是對沿海區域的探測距離進行了估計,正如Jézéquel所說:「這是一種一項廣泛而嶄新的研究領域的開始。」

蝌蚪五線譜編譯文章

作者:李彤馨

責編:王經緯

相關焦點

  • 連續工作一月失聰 聲音提到70分貝以上才能聽得見
    此事發生在浙江杭州一位30歲的IT男身上,他在連續高強度工作一個月後在近日的一天早上醒來忽然失聰,一整天都沒有好轉,去醫院檢查發現中高頻的聲音要提到70分貝以上他才能聽得見,屬於重度聽力損失,要知道一般人在0-20分貝間就能聽見。原來他在這一個月期間因為忙著做項目每天高強度用腦,每晚忙到一兩點才睡,三餐不定時,一天也沒休息過。連續工作一月失聰,主要是壓力過大所致。
  • 跟「聽得見的」有關的英語單詞,它們有什麼區別
    本章節同義詞的導航意思:聽得見的,包括單詞 audible,perceptible 和 clear.1、audible:解析:audible 指聲音足夠大,可以被聽到的。例句:His voice was so feeble [fibl] that it was hardly audible [dbl].
  • 他用人工智慧保護我們的耳朵,讓9000萬老人都能聽得見
    「不要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面臨聽力問題,全球約11億年輕人,日常音量聽得過大或噪音過大,都有聽力損傷的風險。」謝冠宏提醒說。聽力,如青春的小鳥,一去不回來,我們該如何保護我們的耳朵?還是在5年前,2014年,深圳時任市長許勤(現任河北省省長)走訪了我們萬魔的深圳總部,他是一位很勤政又很懂科技的領導,那年他到我們公司來了三次,第三次臨走時和我講了這樣一段話——「你在海外得了很多獎,也賣了幾千萬隻耳機,聲音和降噪技術做得很專業很不錯,我到你們公司來了三次,你都沒有向政府提過要求,今天,我想為全國老人向你提一個要求——全國這麼多老人
  • 亞馬遜叢林離海洋幾百公裡的地方,驚現海洋生物?專家:還未成年
    每種生物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棲息地,在這個地方是最適合這個生物生長的,而到了另外一個環境中,有可能只是不適應也有可能最終的結果就是死亡,所以其實大部分的生物都不會願意離開自己的棲息地。 但是有的時候其實是身不由己的,亞馬遜叢林離海洋幾百公裡的地方,驚現海洋生物?專家:還未成年。我們都知道,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是天差地別的,這二者如果是互換環境的話,那麼最後的結果其實就是死亡。
  • 圖憶|「東方紅一號」發射:為主席爭光,讓全球聽得見看得到
    圖憶|「東方紅一號」發射:為主席爭光,讓全球聽得見看得到 澎湃視覺綜合報導 2016-04-24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 海洋生物「DNA字典」有望完成 要等5年
    我國近海海洋生物種類數以千計,但一直不掌握比較完整的「DNA」資料。
  • 聽得到的色彩|特教分享
    聽得見的色彩 新年開啟,在剛剛過去的元旦節,來自重慶大學的志願者,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兒,為視障兒童送去一場可以 每一個正常孩子的童年裡都少不了生動奇趣、色彩鮮亮的動畫片,可是,世界上還有一些視障兒童,他們無法確切分辨每一種不同的色彩,甚至他們的世界裡根本沒有色彩。卻同樣渴望可以擁有一些能夠帶來確切色彩的聲音。是否有辦法讓孩子們「聽」得到色彩呢?無障礙動畫就解決了這樣的問題。
  • 多刺龍蝦的「觸角屁聲」,三公裡外都能聽到
    研究小組推測,在背景噪音很微弱的情況下,在3公裡外能探測到2公斤重龍蝦的摩擦聲。法國西部列塔尼大學海洋生物博士Youenn Jézéquel說道:「迄今為止,科學文獻已經表明,多刺龍蝦產生這種聲音主要是為了嚇走章魚等捕食者。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是否可以用這些聲音作為特定的種群內通信手段。」
  • 這種海洋生物,味道鮮美口感好,是人人愛吃的海鮮之一
    在世界上,海洋面積是比較大的,裡面所存在的海洋生物也有非常多種,並且有些還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口感獨特,頗受人們青睞,就像我們今天要來介紹的海蜇一樣,它的味道也是非常好的,平時也很多人喜歡吃。但其中可能有不少人都是衝著它的美味口感去的,卻不知道其實它還具有其它多種價值,能給人們帶來諸多好處,所以接下來讓我們更多的了解一下。海蜇有時也會被人們叫做紅蜇,它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腔腸軟體動物,一般適應15到32攝氏度的水溫。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巨型珊瑚礁,位於北冰洋水面之下450米深的海底,全長約35公裡,高約數百米,而且擁有約8000年歷史。這次普查還發現了地球上棲息地最深的生物——深海櫛水母,它們生活在日本琉球海溝水下23700英尺(約7224米)。
  • 這種噪音聽得到卻測不出 是否對人體有害?
    浙江在線9月3日訊 幫辦緣由:最近兩個多月,金華保集半島小區的一些居民被一種若有若無的「嗡嗡」聲所困擾,它來自附近的一家娛樂會所,晚上會所營業時,這種聲音就會出現。因為居民的投訴,環保部門也曾多次前去測量。但測得的噪音分貝數都符合國家標準,這是怎麼回事,它對人體是否有害?
  • 神奇海洋生物在這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學同步舉辦...
    11月21日、22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下稱「海洋三所」)舉辦海洋科學開放日,鯨豚展館展出了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灰鯨標本,此外還有中華白海豚、領航鯨、江豚、鯊魚、海龜等不同海域的各類海洋生物標本或樣品200多件,海洋生物的原始風貌盡收眼底,讓市民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與魅力。
  • 66億公裡之外的「天涯海角」,與太陽系的起源有關!
    天涯海角是一塊石頭,其大小跟一座城市差不多,距離我們有66億公裡遠。當時,新視野號距離天涯海角約為1000萬公裡,距離太陽約為65億公裡。但學者們早就知道這一點了,因為「天涯海角」這個名字就已經表明它在已知世界之外了。可以說美國宇航局的跨學科之路呀!
  • 計劃之外,洞察者號意外記錄下來自火星的聲音,讓人毛骨悚然!
    大家都知道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我們的探索範圍不僅僅只在地球上了,地球現有的資源已經滿足不了人類的探索,就像大家都知道美國宇航局對火星發射了一顆探測器「洞察號」,經過了數億公裡的深空飛行終於抵達了目的地—火星。
  • 海洋生物簡筆畫:海洋生物科普展
    真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我開心得一蹦三尺高,真想快一點去看。  到了十月三日,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地去燈光球場。買了票以後,我們走進去,先是看到琳琅滿目的貝殼標本,讓我目不暇接。在往左看,有海洋中的老壽星??海龜,海龜有大有小的,大的有幾十釐米長,有100多斤,小的也有幾斤呢?
  • 孟加拉白虎聽得懂陝西方言,還能進行回應
    這大概就是語言環境的重要性了,這孟加拉白虎的飼養員又是陝西人,說的陝西話又多,這些白虎聽著聽著也就習慣了,再加上還有身體語言去訓練它們,聽得懂方言也是正常的。其實動物也是很有靈性的,它們不是不會思考,也不是比我們人類笨,有些動物的智商比我們人類的還要高,可正因為我們是人吧,所以就比它們更高級一些,但也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動物呀。
  • 盤點十大最怪異海洋生物
    幸運的是,這種鯊魚對人類幾乎沒有威脅,因為它們大多數都吃海底魚類。據悉,劍吻鯊分布在全球各大洋中,從墨西哥灣到日本海都能找到它們的存在。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即使在加勒比海等世界上最美的海域中,也存在令你一見就可能做惡夢的罕見怪異水下生物。它們通常生活在海底,不容易被人類看到。《每日郵報》盤點了10種最怪異且罕見的海洋生物。
  • 這種海洋生物在十大致命動物中位列第一,蜇傷後30秒內可致人死亡
    說到自然界之中最毒的動物,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毒蛇物攻或者是蠍子之類的,提到這些動物確實很多人都會感覺自己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簡直是看了之後都會聞風喪膽。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自然界之中,還有很多比他們更加毒的一些動物,只是這些動物一直默默無聞,所以很多人並不熟悉,其中有一種海洋生物,被列為世界各種毒物之首,絕對要比我們平時所看到的蠍子、蜈蚣更加的厲害,這種動物叫做燈水母。據說被這種水母蜇傷的人30秒之內就會立即暴斃,這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的可怕呀?沒想到看起來非常漂亮的水母居然是這麼毒的一種海洋生物。
  • 海洋生物普查精彩照片:從雪人蟹到冰海天使
    Fifis, IFREMER)  看著它毛茸茸的冬白色外套,人們可能認為雪人蟹的故鄉就是喜馬拉雅山,但實際上,這種甲殼類動物是2005年3月在復活島沿岸南太平洋海下大約1.5英裡(約合2.4公裡)的熱液噴口周圍發現的。這隻盲蟹長6英寸(約合15釐米),正式名稱為「基瓦多毛怪」,是海洋生物普查發現的6000多種新物種之一。
  • 188億公裡之外,失控7個月的旅行者2號給地球發來信息:你好
    時至今日,旅行者1號地球的距離已經高達226億公裡,成為了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而旅行者2號也遠在188億公裡之外。我們都知道,隨著距離的增加,無線電信號就會衰減得越來越厲害。為了應對這種情況,NASA在地球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無線電通信系統——「深度空間網絡」(Deep Space Network,簡稱D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