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海海洋生物種類數以千計,但一直不掌握比較完整的「DNA」資料。隨著最近科研人員開啟為期五年的首次大規模採樣,近海海洋生物的鑑定識別難題有望得以解決。
在海南三亞的后海灣,記者跟隨科考團隊潛入海底記錄了生物採樣的全過程。三五米深的海底,大量的熱帶魚、海龍等生物穿行其中怡然自得,海百合、海綿附著在礁石上五顏六色非常漂亮。
本臺記者帥俊全:在海底採集這個生物樣品,相對來說要困難很多,除了這些大型的生物,像這個海參、海星、海綿是直接採集上來之外,更多的時候,科研人員是把這樣一個整的小的礁石採集上來,就是一個小的生態環境,上面的生物種類非常多。
本次科考圍繞珊瑚礁、海草床和紅樹林這三個近海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環境展開,科研團隊歷時十天,在海南四個縣市的多個近海海域採集了近200種生物樣品。專家介紹,「我國近海海洋生物DNA資源庫建設」涉及常見的2000種近海海洋生物,計劃將在2019年建成一套標準的海洋生物「DNA字典」,不僅可以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還將在海洋保護物種的海關檢測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項目首席科學家李新正:常見的一些國家保護動物,不讓隨便走私的,那麼可以用很小的一點,就是它只要有這個成分的,我們也可以用我們的資料庫進行核對,之前咱們國家涉海的動物基本上沒這個標準,這種系統的標準我們是第一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