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玩笑,真有人打雞血

2020-11-21 搜狐網

原標題:不是玩笑,真有人打雞血

「打雞血」,我原以為只是一種調侃,沒想到,竟然真有人把雞血打到自己血管裡,而且是為數不少的人,說有一段人人打雞血的歷史,都不算太誇張。

我有此發現,是在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一書裡。這本書最後一篇文章,《寫給新的一年(1997年)》,199713日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他在這篇文章裡回想起「二十多年」的一件事:

「當時我是個知青,從鄉下回(北京)來……在朦朧的晨光裡,看到好多人在醫院門前排隊。每個人都挎了個籃子,籃子裡盛著一隻雄赳赳的大公雞……他們在等醫院的人把雞血抽出來,打進他們的血管裡。據說打過雞血之後,人會變得精神百倍,返老還童。」

我按圖索驥,百度上搜了一下「打雞血」,未曾想,王小波看到的這一幕並非孤例,而是普遍現象。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說:「雞血療法流行於1967年的一種保健術……文革激發的非理性認知模式,使中國老百姓在作為原始信仰的血液崇拜面前,產生認同感、親和感。打雞血的流行便顯得順理成章了……這看似不可思議的『雞血療法』,竟然會伴隨著狂熱歲月的激情,得以四處蔓延,並最終流行了十多年之久。」

王小波在文章裡說:「作為知識分子,我對文化、浪潮等等抱有充分的尊敬……我不滿意的只是在知識領域裡的這種古怪現象:它和超聲波哨子、打雞血是同一類的東西。熱起來人人都在搞,過後大家都把它忘掉。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記著這些事情,感覺很是寂寞。」

只是,這樣一個能發現並記錄「古怪現象」的人,在寫完這篇文章的三個月後,就心臟病突發,死了,這麼一個有趣的人走了,實在讓人惋惜。

在文章最後,他說:「人應該記住自己做過的聰明事,更該記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更重要的是記住自己今年幾歲了,別再搞小孩子的把戲。歲末年初,總該講幾句吉利話:但願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能遠離一切古怪的事,大家都能做個健全的人——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話比這句話更吉利。」

是的,但願我們能遠離一切諸如打雞血之類的古怪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打雞血」原來不是玩笑話,曾經風靡江西,被禁止後老百姓偷偷打
    我們現在的人總喜歡用「打雞血」來形容那些精力旺盛,精神十足的人。原本只是一句玩笑話,卻不知道在幾十年前,竟然真的有人因為看著公雞一直這麼好精神,而開始給自己打雞血,還把這個看成是治病的良方大力推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老百姓們偏愛。
  • 為什麼用「打雞血」形容非常亢奮?「打雞血」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為什麼用「打雞血」形容非常亢奮?「打雞血」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 打雞血是怎麼回事?歷史上真的有人打過雞血嗎?
    大家經常用「打雞血」來形容一個人精神亢奮,但是你知道嗎?歷史上真的有人打過雞血哦!1959年,上海一家棉紡廠裡,一個姓俞的醫生正在現場演示打雞血,圍觀群眾沸沸揚揚,伸長了脖子往前擠,都想親眼目睹一下怎樣打雞血。
  • 真打雞血了 推土機WinRAR性能翻倍
    WinRAR日前發布了4.2正式版,從更新說明中來看這次WinRAR對部分處理器做出了優化,運行速度將會大幅度的提升,國外同行為此專門做了一個驗證測試,結果發現推土機這次真的打雞血了,性能提升了接近一倍。
  • 王小波 | 打雞血
    王小波丨打雞血  事情發生在二十多年前,當時我是個知青,從鄉下回來,凌晨趕頭一班電車回家
  • 「打雞血」竟然曾是個真事兒?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打雞血」來形容人的狀態超常,精神頭很好。 好比某天你發現,平時遊戲裡開黑唯唯諾諾的好基友突然重拳出擊了,那這時你可以對TA說: 「咋回事今天,打雞血了?」
  • 60後可能也不知道的那些事兒:流行打雞血和甩手運動
    [摘要]如果告訴你,生於60年代的「60後」真的有人打過雞血,而且樂此不疲,你會相信嗎?打雞血能治百病?!如果告訴你,生於60年代的「60後」真的有人打過雞血,而且樂此不疲,你會相信嗎?我沒見過打完雞血的人是什麼樣子,奶奶家院子裡因為有爸爸、媽媽這兩位大醫院的醫生,也沒有人打雞血。倒是爸爸一個老同學,在區醫院工作,他每次來我家,都眉飛色舞地報告他們醫院打雞血的最新動態。去他們醫院打雞血的人特別多,作為門診的負責人,他從科裡專門分派一個護士負責打雞血,打一個一毛錢。
  • 「打雞血」的歷史教訓
    於是我們費了些功夫,搜集和查閱了有關資料,簡介如下:說起「打雞血」以及「雞血療法」,在20世紀下半葉全國各地風行了幾十年。據親歷者說,「打雞血針」或稱為「雞血療法「,最早出現於1959 年「大躍進時代」,一直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傳遍全國。
  • 朋友圈裡的那些正能量,是給自己打雞血還是給別人打雞血?
    還是為了給自己打雞血,或是給別人打雞血?這種狀態表面看似滿足了自己,其實是耗能的深淵!你會被這種虛無的感覺帶入一個貌似有著七彩祥雲般美麗的黑洞裡,讓你認不清自己,不知道真假。我們生活在被自己設計的完美無缺的高頻劇情裡,每天打雞血一樣的興奮,仿佛生命從此刻開始燦爛無比。但是,當有一天這些點讚或許關注少了,劇情發生了變化,你還會興奮、開心嗎?或許吧。
  • 人們為何如此熱衷於「打雞血」?
    打雞血究竟是科學嗎?朱大可教授曾回憶起當時「打雞血」的盛況:「雞血不僅是養生的聖藥,而且給瘋狂的種族注入了詭異的激素。革命的熱血奔湧在身上,而革命的烈火則燃燒在祖國的大地上。1967-1968年,打雞血據說盛行長達十個月之久,與文革最瘋狂的時刻完全暗合。它跟造反狂熱之間的神秘呼應,至今仍是一個難以索解的懸謎。」
  • 《繼承人》劉愷威背臺詞像要高考片場保持打雞血狀態
    所以一開始看到劇本之前也覺得律師嘛,一定是那種帥氣精英、西裝革履,說話嚴謹的形象,結果發現完全不是,而且簡直天差地別。」不過這樣的角色卻更加吸引了劉愷威。「鄭昊是個特別不拘小節的人,吊兒郎當,平時就用自行車代步,衣服是怎麼舒服怎麼穿,一出場就是和領導爭取獎金,是個特別生動,有血有肉的角色。
  • 希望孩子好,不能一味「打雞血」
    近幾年,「雞娃」成為大城市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給孩子「打雞血」。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以及課外班、興趣班,不停讓孩子去拼搏的行為被家長們喊作「雞娃」。
  • 打雞血,練氣功,當年「養生」也瘋狂
    曾幾何時,我們還經歷過有著當年特有印記的養生熱潮:打雞血、喝紅茶菌、練氣功……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不再年輕,但故事沒老。故事外的我們更加睿智成熟,故事裡的他們依然緊握當年的心情。打雞血鄰居手拿柴刀逼我幫忙打雞血 打雞血,是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種「養生保健」法。1966年到1967年間在全國的大街小巷興盛開來。
  • 中國養生史記:60年代排隊打雞血
    一次南巡時,有人獻《煉丹養身秘書》以邀寵,康熙嗤之以鼻。  養生之道,無非是動養、靜養、藥養、食養等途徑。但古人一定想不到,現代中國人的養生創意如此瘋狂。甩手療法、飲水療法、滷鹼療法、羊腸線埋藏法、爬烏龜等都曾經流行一時,其中最最瘋狂的,當屬打雞血。  打雞血的發明人是上海永安棉紡廠的醫生俞昌時。1959年5月26日上午8點,他當眾給自己打了一針鮮雞血。
  • 其他國家的女排遇到中國女排,為什麼跟「打雞血」似的?
    當然也有人說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國女排的五連冠了。這個事情是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當時女排的故事也成為了一個最激動人心的最迴腸盪氣的勵志故事了!可即便是強如中國女排,也經常莫名其妙就輸掉了比賽,因此很多網友戲稱,其他國家的女排,遇到了中國隊,就像是打雞血一樣。這不禁令眾多網友們表示好奇了,為啥世界各國女排只要遇到中國隊,就像打雞血一樣?一起來看看吧!
  • 「打雞血」怎麼來的?真的讓人興奮嗎?
    一般對於一個非常興奮的人,我們就會用「打雞血」來稱呼它,然而「打雞血」這一詞語是怎麼來的呢?大了雞血真的能讓人興奮嗎?作為一個受現代科學薰陶的人,我們都知道不是任何血液都能注射到身體當中的,但在早前科學知識還未普及的時候,就有一些人真的將雞血打入了身體當中,這也是因為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一位醫生將體溫計塞入了雞屁股中,然後他就發現雞的體溫高達43度這是遠高於人體體溫的,所以這位醫生就認為雞血可以調節神經中樞,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抗病毒的作用
  • 人生的道路上應該多看一些「打雞血」一樣的書籍
    有人說人的一生短暫,我們可能專注於一件事情都還沒能夠做到盡善盡美。也有人說我們的一生非常的長久,讓我們總是有時間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走自己想走的路。就像我們時常需要「打雞血一樣」!相信很多朋友都出現過這種情況,就是突然的對於自己很厭煩,對於現在的生活很厭倦。感覺人生或許沒什麼太大的意思,我們想就此的安定下來。曾經的夢想,曾經的雄心壯志都突然的不那重要了,其實這個時候的你就是該打打雞血了。是啊,人的一生總是會碰到無數的困難。當你決定做一件對自己來說非常偉大的一件事情時,你都會面臨許多的磨難。
  • 真實存在過的「打雞血」療法,害死了很多人
    真實存在過的「打雞血」療法,害死了很多人 2020-06-23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灌籃高手:不是「雞湯型」教練,卻將「打雞血」戰術運用到最合理
    一旦戰局實在不利,從戰術上解決不了困難之時,他就讓隊員自己發揮,安西教練這種「打雞血」戰術到底合不合理?所以安西教練從骨子裡並不是雞湯型的人,他和木暮公延的溫和不一樣,木暮是天生的願意勸解別人的性格。櫻木花道也是看著他的表現才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下半場冷靜下來發揮了實力,這些都不是安西教練灌雞湯的結果。
  • 智慧家長,從不給孩子「打雞血」
    平湖家教 舉報   【平湖一柱 第1365】  【核心提示】 智慧家長,不是把孩子未來的希望定義在狹隘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