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禁區!山東走出的研究員:他這一創舉,縮短了我國與美、日等國家差距!

2020-09-05 瀋陽工業大學招生辦

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夢想,但由於種種因素,中國深潛科考始終不能進入萬米時代。而瀋陽工業大學2003屆校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唐元貴與其團隊研製的&34;號打破了深海萬米屏障,成為中國第一個下潛深度超過萬米的水下機器人,使中國成為繼日、美後第三個擁有研製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也使得中國探索萬米深淵的夢想成為現實。

唐元貴,1980年生,山東德州人,2003年畢業於瀋陽工業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2007年博士提前留所,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工作至今。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6項,參與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1項,主持實施在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7篇,第一發明人申請授權發明專利6項,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34;。

設計&34;號,突破中國海洋科技界的萬米禁區

&34;號是一臺全海深無人潛水器,&34;是指它的設計能力可以抵達全球海洋的最深處,完成科學調查和數據採集的任務。唐元貴是&34;號的設計師,&34;號個頭不大:重260千克,長850毫米,寬400毫米,高1200毫米。黃橘相間的顏色讓橢圓形狀的它看起來就像一顆&34;,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就是這個其貌不揚的&34;不斷創造並刷新中國水下機器人最大下潛深度和作業深度的紀錄,使中國成為繼日、美後第三個擁有研製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

在2016年的一次的科考中,&34;號突破了大深度、長距離微細光纖的綜合管理和視頻傳輸等核心技術,實現了利用超長距離微細光纖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萬米深淵海底巡航以及實時傳輸萬米深淵海底視頻影像的功能,為我國&3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海深無人潛水器ARV的研製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這一年,&34;號累計下潛七次,從8201米、9740米、到10310米……創造了國產水下機器人最深下潛記錄,10767米。52天,4名現場科考隊員,朝氣蓬勃的研發團隊,來自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這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縮短了我國與美、日等世界深淵科考先驅國家在萬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表明萬米深海已不再是中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標誌著我國的深潛科考開始進入&34;,成為繼&34;號7000米海試成功後又一個我國海洋科技的裡程碑。

果敢無畏,終讓我國深潛科考技術屹立於世界前沿

科研航行並不是一帆風順,隨時都有可能狂風大作,海浪滔天。就算在這種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唐元貴與他的科考團隊依然堅持工作。在進行一次&34;號下潛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時,他們衣衫盡溼,已經沒有了換洗工作服,身上全是海水的味道。

此外,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唐元貴和團隊每次出一趟海上作業至少需要三個月,不僅需要確定好工作目標,更要提前做好各種預案。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什麼都沒有,不僅要忍受日復一日的簡單食物,還要經受風吹日曬。平時工作中能見到的也只有團隊中的搭檔們,偶爾能見到一隻從天上飛過的海鷗都能亮麗一整日的心情。但唐元貴果敢無畏,不辭辛勞,面對一次次海上作業的惡劣環境從不退縮,終讓我國深潛科考技術屹立於世界前沿。

2019年11月,唐元貴回到母校瀋陽工業大學。他從&34;、&34;、&34;、&34;、&34;幾個方面,講述了個人從事科研經歷、當前我國深潛領域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展望,向與會師生圖文並茂地介紹了&34;的深淵世界,講述了&34;號坎坷的研發歷程。

畢業十幾年,唐元貴始終懷揣赤子之心,潛心鑽研學術,貢獻自己的力量以開啟中國潛水探測的&34;;他不懼困難,勇於探索,艱苦的海上作業磨不滅他對深海科學的執著。他牢記使命,將自己的青春融入到祖國的深海科考事業之中,實現了一次次的最大潛深的數據突破。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自:瀋陽工業大學新聞網、官微

相關焦點

  • 我國量子科學取得重要突破,潘建偉成為頭號功臣,科研差距在縮進
    能夠在這個領域學習的人可以說是學霸,但能夠在這個領域學習並研究出一定的成果的人,我們可以說成是學霸中的學霸,這樣的人才都是為國家所重視的,都是國家所需要的,而我們今天所講的這次中國的重大突破,可以說是與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就是潘建偉。
  • 中國航天取得突破,但與美國還有10年差距?老院士說了一句實話
    隨著我國在航天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不少人對此提出疑問,既然如今我國在航天領域發展的如此快速,那麼與美國相比又何如呢?這款火箭的推動力足夠強大,在近地軌道上的載荷量最高可達63噸,而火星軌道的載荷量有16噸。相比之下,我國的長徵五號載荷量最大也就25噸,至於火星軌道的載荷量更是僅有5噸。從這些具體的數據上,足以看出雙方之間存在的差距。
  • 我國又一次攻克世界難題,石墨烯取得了重大突破,時長縮短一千倍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國家自從經過改革開放到現在的幾十年的積澱,現在我們國家的國家實力都已經是大幅度的提高了,這其中就集中表現在科學技術領域的突破。而在近期我國竟然又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這是怎麼回事?
  • 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
    原標題: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深海獅子魚照片。西北工業大學供圖深海獅子魚骨骼結構圖。西北工業大學供圖或許你並不了解:從廣闊無邊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達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著一個令人心悸的名稱——「海鬥深淵」。
  • 技術突破,我國石墨烯性能提升,時間縮短1000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各大國家都將發展重心放在了科學技術發展上,都希望能在世界發展中奪得先機,我國自然也不例外。上世紀我國由於制度和戰爭原因,落後了世界工業大國幾十年,這樣巨大的差異使得我國在國際中只能「被動挨打」。
  • 珠峰測高后又一創舉!我國首次完成珠峰區域航空重力測量
    原標題:珠峰測高后又一創舉!我國首次完成珠峰區域航空重力測量在完成珠峰測高之後,近日,我國再次完成一項創舉:首次對珠峰及周邊區域進行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
  • 航天製造材料取得新突破,中復神鷹助飛,中國縮短領域差距
    近日,航天軍工製造材料研製傳來一個好消息,我國目前碳纖維生產製造的龍頭企業中復神鷹碳公司宣布即日起正式推出M40級碳纖維產品,這一喜訊使國人精神一振。據悉,還在數年前的時候,西方幾個先進國家在該軍工材料的研發生產製造上就走在了中國前面,大大領先於我們。
  • 中國又一技術領先世界,海洋的禁區中國正在慢慢的剖析
    隨著中國近些年來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我國在科研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量子技術、清潔核能、特高壓輸電、人工智慧、無人機、雷射技術、高鐵技術等等一系列的高新科技,讓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都對中國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所折服。
  • 山東省立三院破禁區:84歲食管癌患者常年便秘,微創手術解病痛
    高齡患者的胸腔手術,更被視為「手術的禁區」。近日,山東省立三院胸外科團隊成功打破禁區限制,為一位84歲高齡食管惡性腫瘤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家住臨沂的王爺爺(化名)今年已經84歲了,最近老人出現了進食吞咽困難的症狀,當地醫院行胃鏡檢查後在老人的食管內發現了惡性腫瘤。儘管老人的家屬極力想為老人採取手術治療,但介於高齡風險,當地醫院建議到省城濟南做進一步治療。
  • 重大突破!殺滅黃麴黴菌難題,山東九鑫獲突破性進展
    近期,作為集化妝品和洗滌消殺用品研發生產於一體的大型日化企業——山東九鑫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提取純天然植物作為原材料研發成了餐廚除菌液——舒君沙青花椒餐廚除菌液,黃麴黴菌有效滅菌率達99%。  目前,該產品已經取得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即將大批量生產,投入市場。
  •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李培英研究員應邀來校作報告
    10月10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李培英研究員應邀來校為涉海本科專業師生作了題為《我國海島保護利用管理現狀及有關思考》的學術報告。會議由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秀山教授主持,相關涉海學院部分教師和本科生、研究生共30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
  • 我國劃下最遠禁區,航母殺手破空而去
    近年來我國海軍建設成果用捷報頻傳來描述毫不誇張,兩個月前海軍節上的大閱兵,便是一次最鮮明的體現,接連穿雲破霧而來接受檢閱的新型潛艇、055萬噸大驅、多艘驅護艦、輔助艦以及壓軸的升級後煥然一新的遼寧艦都給我們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
  • 突破時間「禁區」,歷史考古中,活到地老天荒的生命真有嗎?
    從歷史考古學的角度講,地球上一些生命的保持,不但能夠突破高溫高壓,陰冷潮溼,以及缺氧,或者凍結的環境而得以存活,甚至還能夠突破時間這一「禁區」,活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足夠長的時間,當然,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
  • 生命禁區裡的守望者
    上世紀60年代,中國中鐵科研院西北院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在遠離人類文明的「生命禁區」,建起了包含9個觀測場的風火山科研基地,為青藏鐵路上馬提供了數千萬科研數據,填補了我國凍土科研事業的空白。周懷珍、王佔吉、張魯新……一個個閃亮的名字永遠載入了我國凍土科研事業的史冊,他們含冰臥雪、戰天鬥地,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中鐵科研人薪火相傳的「風火山精神」。
  • 這場手術突破「生命的禁區」
    可還來得及去看眼睛,幾天後陳先生看東西「一個變兩個」,腳麻無力頭疼,還噁心嘔吐,「這肯定不是眼睛的小毛病了,趕緊上醫院!」 到醫院一檢查,發現顱內出血,考慮是右側額頂葉、雙側顳枕葉、胼胝體底部左側、腦幹及雙側小腦半球等多發海綿狀血管瘤。
  • 他是我國這一領域的首位工程院院士,如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讓書寫變得便捷,他為傳承中華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在當今時代,也有一位傑出科技工作者,他試圖扭轉人們對造紙汙染環境的刻板印象,帶領科研團隊攻堅克難,圓了綠色造紙夢。他就是我國造紙行業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科技大學校友陳克復。
  • 「十四五」山東開放應有更大突破
    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近年來,山東主動融入國家開放大局,拓展對外開放領域和空間,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山東對外開放在體制機制創新、平臺載體作用發揮、貿易創新發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約因素。
  • 時間足足縮短1000倍!我國又攻破一技術難關,就連美國也眼紅不已
    而這次,中科院的科研人員發現石墨烯材料可以讓電磁延遲時間縮短到原來的千倍,也就是說將其運用在電池電極材料,半導體器件,透明顯示屏等小型電器或是儀器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有消息稱,如果石墨烯技術能夠被充分利用的話,電磁延遲時間將會被縮短將近1000倍。不管是在經濟還是軍事科研等方面美國都是世界公認的強國,用名聲赫赫的F-35、F-22舉例,這幾款戰機威力大,隱身性能極好,但如果遇到太赫茲雷達的話,戰機還是會被輕易發現。
  • 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
    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後,進入深度調整期——  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  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位於吉林省西南部的梨樹縣,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不僅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國重點商品生產基地,還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綠色畜牧業發展示範縣。11月15日,該縣加入了「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成為我國農機協同創新的試驗場。近年來,梨樹縣全力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建設,全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