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夢想,但由於種種因素,中國深潛科考始終不能進入萬米時代。而瀋陽工業大學2003屆校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唐元貴與其團隊研製的&34;號打破了深海萬米屏障,成為中國第一個下潛深度超過萬米的水下機器人,使中國成為繼日、美後第三個擁有研製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也使得中國探索萬米深淵的夢想成為現實。
唐元貴,1980年生,山東德州人,2003年畢業於瀋陽工業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2007年博士提前留所,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工作至今。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6項,參與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1項,主持實施在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7篇,第一發明人申請授權發明專利6項,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34;。
&34;號是一臺全海深無人潛水器,&34;是指它的設計能力可以抵達全球海洋的最深處,完成科學調查和數據採集的任務。唐元貴是&34;號的設計師,&34;號個頭不大:重260千克,長850毫米,寬400毫米,高1200毫米。黃橘相間的顏色讓橢圓形狀的它看起來就像一顆&34;,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就是這個其貌不揚的&34;不斷創造並刷新中國水下機器人最大下潛深度和作業深度的紀錄,使中國成為繼日、美後第三個擁有研製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
在2016年的一次的科考中,&34;號突破了大深度、長距離微細光纖的綜合管理和視頻傳輸等核心技術,實現了利用超長距離微細光纖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萬米深淵海底巡航以及實時傳輸萬米深淵海底視頻影像的功能,為我國&3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海深無人潛水器ARV的研製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這一年,&34;號累計下潛七次,從8201米、9740米、到10310米……創造了國產水下機器人最深下潛記錄,10767米。52天,4名現場科考隊員,朝氣蓬勃的研發團隊,來自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這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縮短了我國與美、日等世界深淵科考先驅國家在萬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表明萬米深海已不再是中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標誌著我國的深潛科考開始進入&34;,成為繼&34;號7000米海試成功後又一個我國海洋科技的裡程碑。
科研航行並不是一帆風順,隨時都有可能狂風大作,海浪滔天。就算在這種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唐元貴與他的科考團隊依然堅持工作。在進行一次&34;號下潛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時,他們衣衫盡溼,已經沒有了換洗工作服,身上全是海水的味道。
此外,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唐元貴和團隊每次出一趟海上作業至少需要三個月,不僅需要確定好工作目標,更要提前做好各種預案。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什麼都沒有,不僅要忍受日復一日的簡單食物,還要經受風吹日曬。平時工作中能見到的也只有團隊中的搭檔們,偶爾能見到一隻從天上飛過的海鷗都能亮麗一整日的心情。但唐元貴果敢無畏,不辭辛勞,面對一次次海上作業的惡劣環境從不退縮,終讓我國深潛科考技術屹立於世界前沿。
2019年11月,唐元貴回到母校瀋陽工業大學。他從&34;、&34;、&34;、&34;、&34;幾個方面,講述了個人從事科研經歷、當前我國深潛領域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展望,向與會師生圖文並茂地介紹了&34;的深淵世界,講述了&34;號坎坷的研發歷程。
畢業十幾年,唐元貴始終懷揣赤子之心,潛心鑽研學術,貢獻自己的力量以開啟中國潛水探測的&34;;他不懼困難,勇於探索,艱苦的海上作業磨不滅他對深海科學的執著。他牢記使命,將自己的青春融入到祖國的深海科考事業之中,實現了一次次的最大潛深的數據突破。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自:瀋陽工業大學新聞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