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讓書寫變得便捷,他為傳承中華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在當今時代,也有一位傑出科技工作者,他試圖扭轉人們對造紙汙染環境的刻板印象,帶領科研團隊攻堅克難,圓了綠色造紙夢。他就是我國造紙行業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科技大學校友陳克復。
陳克復,製漿造紙工程專家,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輕工、製漿造紙工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陳克復院士的團隊已擁有40多項發明專利,大部分已實現了工程化。他負責的&34;國家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及&34;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及產業化示範工程,以企業為主,建立了產學研用科技平臺,均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實現了我國製漿造紙節能減排的跨越式發展,清潔生產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裝備技術進入先進行列,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1942年日本侵佔廣東香港,陳克復在這極端困難的時候出生,幼時更是經歷了日寇侵略下的兵荒馬亂。他的父親為他起名為&34;,意在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障礙,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1961年,陳克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數學力學系,高中老師高興之餘,幫他把名字從&34;改成了&34;,意思是他們的中學第一次有學生&34;了復旦大學的校門。
畢業近4年後的一天,當時還在部隊農場勞作的陳克復突然接到了天津輕工學院(天津科技大學)的工作通知。&34;陳克復至今仍能記起接到通知時的興奮勁兒。也正是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領路人——我國著名造紙專家隆言泉。
彼時隆言泉的研究組需要一位懂流體力學的人,因此找到了學力學的陳克復。陳克復的辦公室裡至今仍掛著他與恩師隆言泉的合影。&34;老師的夙願陳克復一直銘記在心,&39;汙染&39;落後&34;
1994年發生的淮河流域水汙染事件,曾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全國&39;,造紙行業也被戴上&39;的帽子。然而造紙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僅2011年,中國造紙業年產量就達到約1億噸,佔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但是,隨之而來的水汙染問題卻十分嚴重,當時廢水和COD排放量分別佔全國工業排放總量的1/5和1/4,高居榜首。
陳克復說,在這一年內,國家連續四次發文,明確提出專項整治造紙這一重點排汙行業。國家和行業所需,對長期從事製漿造紙工程和環境工程科研教學工作的陳克復,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但這也激發了他一定要解決環境汙染的決心和信心。
十年磨一劍,陳克復帶領團隊反覆攻關,成功研發了覆蓋製漿造紙所有工藝過程的清潔生產和水汙染控制10項關鍵技術和11項支撐技術,形成了5個方面的科技創新集成技術。&34;陳克復說。
將機械蒸汽再壓縮蒸發技術應用於化學機械製漿廢水的預蒸發,在結合多效蒸發器進一步濃縮後送鹼回收系統燃燒處理,實現水汙染物的資源化利用,陳克復團隊創新性地解決了COD濃度高、汙染負荷重、常規處理方式難以達標的問題。
研發連續水解蒸煮技術和協同深度脫木素技術,實現原料組分全利用、減少汙染,歷經無數次試驗,陳克復和團隊攻克了化學法製漿原料利用率低、汙染大的難題,使COD削減超過30%。
通過研發近中性脫墨技術和造紙廢水梯級循環回用技術實現提質,陳克復團隊的研究成果使廢紙製漿過程中製漿水重複利用率大於95%,造紙水重複利用率大於90%。
&34;讓陳克復倍感欣慰的是,根據有關部門兩年多前發布的環境年報,造紙業已摘掉&34;的帽子。
對於造紙裝備,陳克復在2007年向科技部提出科技支撐課題&34;,並聯合幾家造紙企業及研究單位共同研發。以企業創新為主,在2012年實現了國產高速造紙機&34;的突破,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讓原本最高每分鐘700到800米的運行車速,達到了每分鐘1400米,提高了近兩倍。
&34;,談及於此,陳克復挺有感觸地說道:&34;
他表示,目前我國造紙行業人員正在努力要讓造紙行業做到與環境友好,造紙裝備逐步實現智能化,真正實現造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紙業人有信心實現這一目標。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以陳克復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34;,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面對等身的榮譽,陳克復說得最多的仍是造紙行業未來的發展。&34;陳克復說出了他的造紙夢。
&34;對於與造紙汙染&34;40餘年、已年過七旬的陳克復而言,他的眼光仍在瞄向未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頭條號:天津科技大學招生辦
文章素材來源:中國紙頁網、中國造紙雜誌社 、中華紙業傳媒 、梅隴網、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