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旅遊季,但對於那些酷愛挑戰自我的年輕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潛水病」「高原病」找上門。在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原海軍總醫院)的高壓氧科,每天都有「驢友」因為「上山」「下海」,引發了與壓力相關的疾病前來就診。他們坐在高壓氧艙裡,一邊看著電視,一邊進行治療,終於找到了平原上那種自在舒服的感受。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主任潘樹義提醒,準備玩「極限」旅遊項目的「驢友」們,最好先評估一下身體狀況再出發。
肥胖的人更易得高原病
高壓氧艙看起來就像「太空艙」。記者在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院中心的高壓氧科裡看到,大大小小的「太空艙」裡坐滿了治療的患者。高壓氧艙外面的操控臺上各種各樣的按鈕,可以控制艙內的各項指標;電腦屏幕上,每一位正在治療的患者的情況實時可見。
剛剛做完治療的小胖,是一名高中生。他今年才17歲,明顯比同齡的孩子更胖。一周前,他和家人一起去高原旅遊。小胖的家長說,很多人都告訴他們小孩上了高原「沒事」、「沒有啥反應」,於是他們帶著孩子到了高原後,也沒有經過適應就開始了旅行。沒想到孩子很快就覺得不舒服,一家人匆匆結束行程趕回北京進行治療。「剛回來的時候胸口憋悶、頭痛頭暈,治療一個星期,現在已經好多了。」
潘樹義提醒,肥胖的人平時心肺功能就處於超負荷的狀態。到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帶,空氣含氧量明顯減少,此時就要減少耗氧量大的運動,像大聲說話、快步走甚至洗澡都會消耗更多的氧氣。「小胖上了高原比較興奮,又跑又跳又喊又叫,很快就進入到缺氧狀態,出現了各種高原適應不全的症狀,只能迅速回到平原進行治療或者就近到當地醫院治療。」
潛水前最好先評估身體
在另外一個「太空艙」裡面,正在接受治療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小琳。她剛剛從東南亞潛水回來,回來之後出現了關節疼痛的症狀。小琳說,這次她的休假時間有限,潛水後沒有在當地休息停留,當天就飛回了北京,回來後關節開始疼痛腫脹。有些潛水經驗的小琳知道自己可能與解壓不當有關,於是就來到高壓氧科進行治療,這是她第二次來進行治療。
潘樹義介紹,潛水這幾年特別「火爆」,但絕大多數人去潛水前都沒有進行評估。「潛水的時候,入水是一個增壓的過程,只要深度不超過10米,入水速度快慢對健康影響都不大;水底壓力大,出水的時候,就需要按照規定程度逐漸減壓。」如果減壓過程太快,體內的壓力超過體外的壓力,人體內的氮氣形成氣泡,氣泡進一步積累到關節處,就會引起膝部、肘部、髖部或肩部痛疼。有些人的症狀表現為皮膚瘙癢,嚴重者可以表現為呼吸困難和休克,甚至死亡,這些都屬於潛水減壓病。「出水後早期出現明顯症狀的減壓病患者,一般都可以在當地及時發現,給予治療。但一些比較輕的潛水病,往往被潛水者所忽視。」
潘樹義說,潛水活動是要有一定的身體條件的,體質弱的、平時忙著減肥的時尚女孩,最好就別去潛水了;還有人在水底由於各種因素導致不能按規定程序減壓出水,而是迅速浮出水面,就更容易出現潛水減壓病。「如果就是酷愛這種時尚項目,出發前應該到醫院做個評估;到了當地等到休息好之後再下水,出水一定要慢。」潘樹義特別建議身體狀況一般的潛水者,出水後最好在當地休息一天再坐飛機回國,「從海平面到空中再到北京,會經歷氣壓從1個大氣壓到0.8個大氣壓再到1個大氣壓的過程,這種變化有可能會加重病情。」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賈曉宏 編輯 丁肇文
流程編輯 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