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致力慈善活動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於1月5日公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他介紹了一種新機器,這種機器能將人的排洩物過濾後淨化成飲用水,蓋茨飲過後還大讚水好喝。
據悉,蓋茨在其博客上稱,2014年11月他親身體驗了一把這種名叫「Janicki Omniprocessor」的龐大機器,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將汙物轉為飲用水。
蓋茨說,喝過這種水後,他發現味道與礦泉瓶水完全相同,「在了解了機器運轉的原理後,我覺得如果每天都能喝這種水真是讓人高興,因為它非常安全。」
蓋茨所創立的基金會近年來一直在尋找可以將汙物淨化成水的方法。蓋茨介紹說,這種新型機器能夠處理10萬人的排洩物,每天能產生8.6萬公升飲用水並提供250千瓦特電力。
事實:「便便變成飲用水」的原理是啥
將排洩物重新變成飲用水,是蓋茨基金會針對改善發展中國家衛生條件的其中一個項目。這套名為Janicki Omniprocessor的汙水處理設備,由Janicki生物能源公司研發,可以將下水道汙水轉化為電、
飲用水和一些灰燼。Janicki Omniprocessor將在年內在非洲的塞內加爾先行試點運作。蓋茨希望這個想法可以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得到推廣實行。
據介紹,排洩廢物先經過1000度高溫乾燥,所產生的蒸汽可以用於發電;而從排洩物中抽取的水分在過濾後,可以變成乾淨的飲用水。據了解,下一代的Janicki Omniprocessor將更先進,可以同時處理10萬人的排洩物,一天將生產86000升飲用水和250千瓦的電。
據悉,現在的汙水處理廠一般會將排洩物燃燒乾燥後堆放在沙漠,而這樣的處理方法需要很多能源(例如柴油或其他不可再生的燃料)。對於大部分能源短缺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汙水處理是奢侈的。而Janicki Omniprocessor的汙水處理系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所產生的電力足以為自己的運作供能。
——粑粑都去哪了?科技變粑粑為寶寶——
NASA擬用航天員排洩物制生物燃料推動火箭
據報導,美國航天局(NASA)和佛羅裡達大學(UF)研究出利用微生物分解航天員排洩物,再把釋出的甲烷和二氧化碳製成生物燃氣,為火箭從月球返回地球時提供燃料。
報導稱,此舉不僅可減輕火箭升空時需要運載的燃料量,亦可處理航天員的人體廢物,一舉兩得。
目前航天員體廢物會先儲存在器皿內,回程時放入載體,穿過大氣層時讓載體自行燃燒。不過若要進行長期任務,根本不可能把大量人體廢物帶返地球,又不能留在月球,因此NASA決定與UF共同研究解決方法。
UF實驗團隊研究利用人體廢物製造甲烷的速度,發現每組航天員每日可產生290公升甲烷,並藉此設計出一套可生產生物燃氣的厭氧消化過程。該過程同時可生產出非飲用水,經過電解可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後者可供航天員用作呼吸。
排洩物能為手機充電 「呼吸」時會釋放電流
對的,你沒看錯!就是這貨!大便!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研究人員說,人和動物的排洩物裡都含有大量細菌和微生物。其中一種名為希瓦氏菌的細菌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它「呼吸」時會釋放出電流。如今,他們正在研究將這種電流加以收集利用的可能性。也許有朝一日可以把它做成生物電池,為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充電。2014年7月,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成功利用尿液為一部三星手機充電,不過尿液產生的電量很少,只能供發簡訊、上網或短時間通話所用。
英國首輛「生物公交」運營 動力主要來自排洩物
英國首輛「生物公交車」投入運營,如果有機會乘坐這輛由巴斯開往布裡斯託機場的公共汽車,感覺會有些許不同,因為沒準你自己就為這輛車直接提供過動力資源。
據英國衛報報導,「生物公交」的動力完全來自於人類的排洩物和食物垃圾,通過處理汙水和廢棄食物而成的生物甲烷氣體,每一罐可供車輛行駛186英裡,相當於5個人一年總共產生的排洩物。
據氣體的生產公司介紹,這種生物燃料比起傳統的柴油,碳排放量較少,屬可再生能源,能夠有效的保護環境。
畜禽排洩物也可以再利用淳安液肥調配盡在「掌控」
方炎軍駕駛著滿載沼液的液肥配送專用車,從杭州銀蜂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養殖場開出,20分鐘後,抵達了位於浪川鄉的杭州千島湖金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果樹生產基地,順利地洩完車上的沼液,完成了這次液肥配送任務。
遠在縣城的縣農業局科教站工作人員,只是動了動滑鼠,通過「液肥配送在線監管平臺」,就實時掌握了整個液肥配送過程。
「有了這套系統,液肥使用情況、車輛配送信息都能實現24小時全程實時監測,實現智能化管理。」科教站工作人員打開液肥配送在線監管平臺介紹說,每天從配送車在養殖場抽取液肥和糞汙那一刻,系統就開始跟蹤監測了。而在這個平臺上,除了能對液肥的運輸監控之外,還有貯液池的沼液監測、視頻監控、數據中心等功能,並可以根據各個貯液池的液肥使用規律、貯液量和基地負責人要求,統一調配液肥。
畜禽養殖排洩物,是農村最大的汙染源之一。為了實現禽畜養殖業中排洩物的循環再利用,淳安縣農業部門從2012年起,就啟動畜禽養殖業排洩物綜合利用工程建設。該工程主要是通過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液肥配送網絡,把縣域內規模養殖場的液肥及汙水,合理地配送到種植基地作肥料,不僅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減少養殖所帶來的汙染,還能大大減少化肥及複合肥的施用量,可使每畝降低150元左右的肥料成本。
據了解,淳安已投入運行的液肥配送物流網絡,是一個由液肥配送指揮中心、液肥配送監管中心、液肥使用檢測中心、基地貯液池、液肥配送車等構成的智能化運行體系。目前,全縣已建成50立方米的基地貯液池35隻,覆蓋種植基地21個、面積5665畝,通過液肥配送物流網絡,全縣年配送液肥能力達2萬噸左右,實現了養殖業、種植業等產業有機結合,並在縣域內形成了一個生態大循環,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
——瞧瞧,還有哪些廢物變成了稀罕貨?——
法庫陶瓷廢料成了「寶」
2015年1月8日上午,在遼寧法庫經濟開發區,利永盛新材料項目正式投產。
「項目總投資5000餘萬元,利用現有拋光磚企業廢料生產發泡陶瓷產品,利用率達到90%以上。」項目負責人介紹。
目前,法庫陶瓷經濟開發區已入駐陶瓷企業180餘戶,每年產生的陶瓷碎片、陶瓷白泥漿、陶瓷碎片角磨廢粉等大量陶瓷廢料。因為陶瓷廢料無法降解,企業只能進行掩埋處理,不算排放費用,光是人工和運費的成本就已令企業難以承受。如何處理這些陶瓷廢料?法庫縣把目光瞄向了發展循環化經濟,引進綠色環保企業,嘗試以全新辦法處理陶瓷廢料。目前,億勝達陶瓷、中法環保建材等項目進展順利,陶瓷研發中心研製的利永勝發泡陶瓷正式批量生產,2014年園區年循環利用各類陶瓷廢料達109萬噸,預計2015年可達到120萬噸。
廢物利用,把塑料帶編織成籮筐
60多歲的沈大伯,年輕時以務農為生,土地被徵用後,就到工廠裡做些碎活。
在工廠裡,沈大伯接觸到了籮筐編織技藝。「看到單位裡有人在編筐,我空時就去旁邊觀察,回家自己琢磨。」沈大伯笑著說。
對一般人來說,包裝盒、紙箱外的扁平塑料帶,使用一次後就成了廢品,但是在沈大伯眼中,這些都是編籮筐的最佳材料。「別人不要了,我就撿來。」沈大伯說,前些年,這些廢舊塑料帶很常見,因此編了很多籮筐。
在沈大伯的家裡,放著兩個大小形狀不一的籮筐,一個是長約四十釐米、高約半米的長方形收納箱,另一個是有著長長拉環的菜籃子。墨綠色的籮筐夾著幾根黃色的條紋,用手捏一捏,籮筐硬得很。如果不說,不敢相信這是用廢舊塑料帶做出來的。「這些都叫方籮筐。」沈大伯指著菜籃子說,雖然它是圓形的,但底部是方的,所以也叫方籮筐。
「沈大伯很熱心,有人看他籃子編得好,就請他幫忙,他就把自己的籮筐分給大家。沈大伯所在的那個居民小組,幾乎每家都有一個編織籃,都是他編好送的。」鄰居餘女士對記者說,沈大伯編的塑料籮筐結實耐用,大家一直在用。
——七嘴八舌:「洋垃圾圍城」,我們該怎麼辦?——
近日媒體報導,紀錄片《塑料王國》的導演王久良用了3年時間,對中國沿海多個省份進行了調查,發現了許多進口洋垃圾的內幕。美國的廢棄塑料、英國的醫療垃圾,最後的歸宿竟是遠渡重洋,在中國沿海碼頭卸貨,一些地方已遭遇「洋垃圾圍城」。洋垃圾有多毒?有些洋垃圾回收工廠附近的河流裡,魚蝦早已死絕;當地農民已經不再喝自家井水,而靠買水度日……新華社發布的一條評論中說:「中國即將或者說已經淪為世界的『垃圾場』之說絕非危言聳聽。」
外國人注重環境保護,把一些難處理的垃圾運到中國,這已經是個老問題。早些年曾經報導過醫療垃圾、電子垃圾、舊服裝等被中國的買主偷偷運到國內,或提取原材料後用地生產,或經過簡單處理後轉手賣給國人,讓一些人深受其害。
王文武:從「劇毒洋垃圾圍城」來看,一些國人的「垃圾靈魂」比「劇毒洋垃圾」更可怕,對這些人,必須好好管一管,並形成讓他們不敢再伸手的制度環境。
何勇:「劇毒洋垃圾圍城」,我們不能只是埋怨其他國家的企業沒安好心,最應該責怪的是我們的少數同胞,招來了洋垃圾。要拒絕洋垃圾,避免「劇毒洋垃圾圍城」並毒害同胞,對於違法違規引進洋垃圾以及不按規定作業分揀、利用洋垃圾,以致汙染環境的商家,必須依法嚴懲,不可手軟,涉嫌走私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侯坤:要破解「洋垃圾圍城」的難題,民族產業尤其是環保再生資源等產業的自強發展,尤為重要。如果這些民族產業得到大力的發展與扶持,形成規模化產業,利潤空間得到有效提升,那麼,一些企業從洋垃圾中提取原材料的依賴性就會下降,就會有能力從國內的垃圾廢品中提煉、分解出足夠的生產原料,洋垃圾入侵國內的腳步必然會受到阻滯。
唐吉偉德:改變「劇毒洋垃圾圍城」的困局,需要有危機意識,更要有創新意識。王友良的攝像和報告,帶給我們的除了心靈震撼之外,更應當有奮起直追的行動。事實證明,將洋垃圾以粗放的方式進行處理,將帶來嚴重的環保、損害公眾健康等問題,而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然難以為繼,當我們的空氣、水和土壤質量越來越差,環境破壞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時,自然與環境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然不多。要從根本上消除「劇毒洋垃圾圍城」,產業轉型升級是不二的選擇,也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直接要求。
相關新聞:
菲律賓發明家巧將塑料垃圾變成液體燃料
烏龜的眼淚:海洋塑料垃圾成奪命兇手
海之殤:如何才能有效去除海洋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