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資本在國內外的投資熱情有如此差異,正是因為經濟生態環境成本的剪刀差效應所致。
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高層力推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目前融資需求總量已突破10萬億元。但真正落地的項目投資額,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卻還只有1萬億元左右,其中民間資本心態並不積極,多在觀望。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民營資本與政府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前些年地方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基建投資狂飆猛進,形成了高達30萬億的地方債。為了還款,地方政府捉襟見肘,而PPP正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替代模式。
PPP模式在發達國家運行多年,已經形成了許多現成的模式和經驗。但卻為什麼不受民間資本青睞?這背後有許多深層原因。
一個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信用欠佳。據報導,由於PPP項目周期大都在10年以上,民間投資人擔心政府不履約,後任領導不認帳,對PPP項目多在觀望。誠信缺失是經濟運行的成本,就像物理世界的摩擦力會削弱物體運動速度。民營資本缺少話語權,地方政府的誠信就格外重要,這也是PPP不易推進的重要原因。在工程建設領域中,地方政府部門「老賴」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後來者自然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誠信背後還有經濟生態環境的原因。經濟是一個系統生態,各部分相互影響而構成一個複雜整體。腐敗和審批效率低下等,會推高企業運營成本,其他諸如稅費、融資難度、壟斷,甚至教育、醫療、司法不公等,都會對企業家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總體概括為:經濟治理水平決定經濟運行成本和經濟生態環境。就此而言,民間投資情緒低迷更易看清。
而今,民間投資已佔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0%以上。但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已連續多月下滑,這在近幾年從未出現過。與此同時,民間資本在國外卻十分火熱,有關海外置業的展會,現場往往火爆。英國《金融時報》社論稱:「中國的資金正在湧出國門,進入海外各個領域。所有跡象均表明,這種趨勢將會加速。」
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固然不佳,但企業界卻公認,中國的商機還是遠多於成熟市場的。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在國內外的投資熱情仍有如此差異,正是因為經濟生態環境成本的剪刀差效應所致;中國商機雖多,但被其他因素大大抵消了。
具體到PPP領域,民資參與不積極的因素中,非商業因素佔比更高。因此,只有政府自身先規範起來,使經濟生態環境逐步優化,PPP參與度乃至整個民間資本投資熱情,才會被真正喚醒,這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前提。
□王培霖(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