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剪刀差」正值現象及其效應

2020-12-03 和訊

  鄧文碩

  2016年7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6月末,我國狹義貨幣M1餘額44.36萬億元,同比增長24.60%,廣義貨幣M2餘額149.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狹義貨幣M1增速與廣義貨幣增速M2「剪刀差」擴大至12.80%,較5月的11.90%繼續上升,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學界的熱烈探討,本文將就此進行分析和探討,解釋這一現象背後的形成原因,並提出政策方面的合理化建議。

  M1與M2的「剪刀差」現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界定,狹義貨幣一般用M1表示,測算口徑等於流通中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之和,狹義貨幣的供應量是中央銀行制定及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觀測依據;廣義貨幣一般用M2表示,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測算口徑大致等於狹義貨幣M1加上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本文選取從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為數據觀測期,該期間涵蓋126個單月數據(圖1)。我們發現「剪刀差」(狹義貨幣M1增速減廣義貨幣M2增速)為正的時候,即狹義貨幣M1增速高於廣義貨幣M2增速的時候集中出現在三個時間段,包括2006年12月至2008年4月、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和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觀測截止期)。從前兩次完整的「剪刀差」周期來看,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現象:一是每一次「剪刀差」出現正值的持續時間基本相同,大致為15個月時間;二是「剪刀差」出現正值的幅度呈現逐次增大趨勢,第一次均值為2.90%,第二次均值為5.24%;三是「剪刀差」出現正值的頻率在降低,第一次「剪刀差」正值結束到第二次「剪刀差」正值出現的時間跨度為16個月,第二次「剪刀差」正值結束到第三次「剪刀差」正值出現的時間跨度則達到57個月(圖1)。

  「剪刀差」原因探析

  「剪刀差」正值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呢?從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的界定就可見端倪。央行將M1範圍界定為「流通中的現金+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將M2範圍界定為「流通中的現金+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剪刀差」出現正值,要求現金與活期存款的增速高於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增速,而「剪刀差」正值擴大效果最有效的路徑便是,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搬家,轉換為現金和活期存款,以下幾類因素可能促成了上述變化的產生,進而導致了正的「剪刀差」。

  投機因素

  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給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帶來投機機會,相比「牛市」帶來的較高資本價差收益,機構定期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所能獲得的利息收益變得微不足道,在火熱的資本市場行情中,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將原本持有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轉換為股票等資本市場有價證券,從而相應地抑制了M2的增速,帶來了「剪刀差」的擴大。

  2006年12月至2008年4月期間正的「剪刀差」出現的時候,正值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一輪火熱行情,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的熱情很高,上證綜指在這一期間(2007年10月16日)達到了峰值6124點,不少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轉換為股票,M2的增速受到了抑制(圖2)。

  投資因素

  房地產市場投資的紅火點燃了眾多房地產企業的拿地熱情和廣大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購房欲望,房地產行業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企業在熱點區域拿地做項目,滾動開發,需要保持龐大的活期存款,其較高的資本回報率,對行業內外企業的定期存款轉換為活期存款有明顯的「虹吸效應」,不動產投資對於老百姓來說屬於大額投資,對其儲蓄存款「侵蝕效應」顯著,該部分資金通常也轉換為房地產企業的活期存款存在(圖3)。

  2006年12月至2008年4月、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和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三波正「剪刀差」的出現基本上都疊加了房地產的三輪上漲周期。

  政策因素

  政府的赤字政策通常給M1和M2的增速帶來猛烈的影響,政府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往往會輔之以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方面擴大貨幣的供應量,帶來M1和M2增速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加大政府債券的發行量,企業的部分定期存款和居民的部分儲蓄存款會轉移到政府債券的購買上來,而政府支出的隨時發生和財政存款的低利率又促使政府將發債籌措來的資金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和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這兩波正「剪刀差」的出現恰好發生在「四萬億」投資和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的赤字財政期間。其他因素

  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息差的縮窄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M1和M2的增速,在息差縮窄的趨勢中,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下降,企業持有定期存款的意願下降,持有活期存款的意願上升,「剪刀差」增大,反之「剪刀差」縮小。

  社會整體經濟狀況的好壞也會通過以下機制影響M1和M2的增速,經濟狀況好的時候,居民儲蓄存款向企業流通機制順暢,企業投資行為活躍,傾向於持有活期存款,「剪刀差」增大,反之「剪刀差」縮小。

  「剪刀差」效應分析

  「剪刀差」為正,是M1的增速大於同期M2的增速,表明貨幣的供應較多分布在流通環節,容易導致如下幾個效應。

  價格效應

  「剪刀差」為正,發揮交易媒介作用的貨幣量相對增多,在社會產出水平穩定的情況下,通常容易造成物價水平上漲,從觀測期歷史表現可以看到,當「剪刀差」開始出現正值,CPI出現上升,一直到「剪刀差」正值消失,CPI保持持續向上的趨勢(圖4)。

  產出效應

  「剪刀差」為正,一方面表現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不是很理想,消費需求往往受到抑制,根據凱恩斯的需求決定供給理論,經濟的產出水平在近期處於較低水平,另一方面,表明企業更多地將資金運用在短端,運用在長期生產投資上的意願較弱,容易帶來產出供給端在中期的不足。

  政策效應

  「剪刀差」為正,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困難,貨幣政策在經濟社會運行中所發揮的作用有限,通常是前期貨幣政策運用過於頻繁所致,連續多次降息和降準後實體經濟對貨幣出現了「流動性陷阱」,這一階段往往是政府經濟政策由較多依賴貨幣政策轉向更多依賴財政政策的轉換階段,貨幣政策更多轉向為財政政策配套,這一期間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較難下調。

  分配效應

  「剪刀差」為正,貨幣增量更多留在短端,在虛擬經濟中循環而非進入實體經濟中循環,實體經濟眾多就業人口並未能同步獲得貨幣收入增加,居民儲蓄存款增速相對滯後,虛擬經濟集聚了大部分的貨幣資金,大量的資金以流動性強的金融產品形式保留在機構或者說是富裕階層手中,加劇了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衡性。

  政策建議

  針對「剪刀差」正值的上述因素和效應分析,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來引導經濟回歸穩定增長路徑。

  強化金融市場運行管理,抑制過度的金融投機行為。合理控制資金過多流向金融領域,針對當前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大宗商品市場、衍生品市場等炒作之風堅決予以遏制,引導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儘量保持金融市場的發展不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求。

  弱化房地產的投資屬性,穩定居民房價預期。政府通過優化房地產市場供給,改革房地產稅費結構,將過去的房地產一次性成本變為持有期成本,從削減房地產投資屬性上著手,保持房地產行業平穩有序發展,而不是「竭澤而漁」式發展。

  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讓貨幣「堰塞湖」消失。貨幣政策傳導的梗塞在企業,企業的投資意願下降,造成貨幣過多保留在短端,過多保留在機構手中,因此必須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政府的經濟政策應當傾向於為企業減負,包括減稅與放權,讓貨幣政策「放出去的水」全局性循環起來,轉化為經濟社會內生需求。

  營造穩定政策環境,避免擾動既有的風險定價準則。政府政策的連貫性能給予經濟主體較為一致的預期,其風險收益定價機制保持平衡能引導企業長期投資,因此,政策制定應當經過充分醞釀溝通,避免倉促出臺及隨後的頻繁修正給經濟運行帶來的風險偏好低落。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

相關焦點

  • 專家:「剪刀差」收窄暗示融資難邊際緩解
    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86.74萬億元,同比增長8%。專家表示,社融持續下滑的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同時,M1和M2剪刀差收窄,融資難問題正得到邊際緩解。新增貸款相對平穩數據顯示,前兩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11萬億元,同比多增3748億元。
  • 貨幣政策的傳導與不平等的社會效應
    價格是一種貨幣現象,但是包括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並不與貨幣供給同步,消費者物價指數細分種類的商品價格變化也有很大差異,而價格一方面是供給者的單位收入水平,一方面是消費者的單位消費成本,由於勞動者收入的變化相對穩定,價格漲跌不一或者幅度不一就會有受益和受損之分。
  • M2與M1的「剪刀差」揭示了什麼
    上月我國市場中M2同比增速下降1.6個百分點回落至10.2%,而M1同比增速25.4%,形成了歷史最高點「剪刀差」。對此,市場監管部門和眾多專業人士有諸多評判。筆者認為,這實質上反映的是貨幣「活性」的複雜化。
  • 經濟參考報頭版評論: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
    綜合來看,年初以來金融數據向好,表明我國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效果開始逐步顯現,貨幣傳導機制也有望進一步得到疏通。  信貸方面,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9萬億元,高於市場一致預期,且大幅高於去年同期(1.12萬億元);1-3月新增信貸累計增加5.8萬億元,同比大幅多增9465億元,且較近五年均值多增1.2萬億元。
  • 消除「剪刀差」PPP才能火起來
    ■ 觀察家  資本在國內外的投資熱情有如此差異,正是因為經濟生態環境成本的剪刀差效應所致。  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高層力推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目前融資需求總量已突破10萬億元。但真正落地的項目投資額,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卻還只有1萬億元左右,其中民間資本心態並不積極,多在觀望。
  • 避免貨幣政策滯後效應與多因素疊加的影響
    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融資總量合理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要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合理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等改革。加強對跨境資本的有效監控。強化銀行表外業務監管。避免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與多種因素疊加,對下一階段實體經濟產生大的影響。
  • ​巨牛觀市:市場「剪刀差」揭示風格已經切換
    大家好: 最近這幾天巨牛深刻的感覺到對現在的指數做預判,難度有點大了,因為市場上的賺錢效應與指數的漲跌情況出現了一定的背離。 上圖完全可以看到2019年一月份以來的市場整體情況,特別是最近指數與漲停家數的「剪刀差」在不斷拉大。這是近期盤面的一種現象,我們要通過現象看本質,既然題材股在不斷回落,那麼能推動市場上漲的還有誰?
  • 2月宏觀數據解讀:三大「剪刀差」回落 開局穩中向好
    此外,三大「剪刀差」——PPI-CPI的「剪刀差」、PPI-PPIRM的「剪刀差」和M1-M2的「剪刀差」均出現回落,喻示著經濟的進一步向好。從短期來看,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底部企穩回暖跡象。然而,也必須看到,我國經濟正處在弱復甦向強復甦過渡的階段,「穩中向好」的基礎並不牢固,經濟運行中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
  • M2與社融現「剪刀差」,央行呵護實體經濟丨焦點眾議
    M2與社融間既有重合部分又有差異,兩者間出現的「剪刀差」說明了什麼?又預示著中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怎樣的發展狀況?鄧海清:去槓桿確實發生了,但是主要發生在金融部門,而非實體經濟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我們對於「剪刀差」的解釋是,全社會槓桿增速下滑,但實體經濟融資情況良好,去槓桿主要發生在金融部門。
  • 「剪刀差」折射經濟隱憂 「雙回落」增大調控空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7%,漲幅分別比上月回落0.2和0.4個百分點,二者之間的「剪刀差」繼續擴大。
  • 招商宏觀:美聯儲超常規貨幣政策的歷史回顧
    為什麼危機後的寬鬆貨幣政策未能加速通脹呢?通脹率是經濟系統運行的核心信號之一,會綜合反映各方面的動態變化。在金融危機後的復甦過程中,經濟面臨著周期性因素、結構性因素、全球性因素的疊加影響,通脹形成機制也會出現相對應的變化。從貨幣供需來看,根據費雪方程式 (PQ = MV ),通脹率取決於貨幣供應量、貨幣流通速度、市場交易量,或者說「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 根治通貨膨脹的 唯一出路——讀米爾頓·弗裡德曼《貨幣的禍害》
    在《貨幣的禍害》這部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貨幣主義大師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對總結近半個世紀貨幣研究的經典之作中,通過多彩多姿的歷史片段,證明由對貨幣經濟學的誤解所帶來的貨幣之禍害。奠定弗裡德曼在貨幣研究領域權威地位的,是他與安娜·施瓦茨合著的那本《美國貨幣史(1876-1960)》。這本《貨幣的禍害》可視為對此鴻篇的濃縮。
  • 高善文:消費增長率不斷下調 跟限制理財產品供應有關
    將2013年12月份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會消費品零售季度同比增速放在一張圖(見圖3,通過左右軸來展示,以直觀地體現數據線性變換後的影響)裡觀察,上述現象則更為明顯。可以看到,2017年以來,兩者之間的相對背離越來越大。
  • 【管濤:赤字貨幣化可能產生擠出效應 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中銀證券...
    2020-06-08 11:00:13來源:FX168 【管濤:赤字貨幣化可能產生擠出效應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在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依然有效的情況下,赤字的貨幣化有可能會產生擠出效應,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果。
  • CNBC名嘴吉姆·克萊默周四讚揚美聯儲及其主席鮑威爾調整貨幣政策...
    CNBC名嘴吉姆·克萊默周四讚揚美聯儲及其主席鮑威爾調整貨幣政策框架,以幫助美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恢復。克萊默稱:「鮑威爾站在多頭一邊。這種調整對投資者『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使美國公司不必擔心美聯儲的幹預。」
  • 數量銳減30%,流量「剪刀差」擴大,精品化強力推進丨2018網大白皮書...
    而此種數量銳減現象自2017年始,至2018年更有所加劇。據骨朵數據統計,2015年全年共有網大總數量611部,2016年猛增至2271部,2017年又降至1763部,同比減少22.4%,到了2018年又繼續降至1241部,同比減少29.7%。
  • 判例自發性運用現象的生成與效應
    >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顧培東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顧培東在《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判例自發性運用現象
  • 貨幣政策的新結構經濟學:觀點及政策含義
    新結構經濟學堅持貨幣非中性論,並不意味著為促進發展中經濟體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其簡單地推崇寬鬆貨幣政策。由於貨幣總量擴張速度超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可能速度會導致通貨膨脹,而低利率對企業家產生的補貼效應還會帶來收入分配失衡,新結構經濟學認為,發展中經濟體在理論上存在一個最優的貨幣增長速度。
  • 小白話文明7 — 外部市場貨幣
    能源、產品和服務顯然是滿足有效需求的最直接的貿易內容,此外,零件、資源(包括更多的能源)、技術、工具這些使得可以自行生產產品的生產要素也可成為貿易內容。對於一個有理想、愛學習、肯努力的內部市場,必然會更青睞資源、技術、工具這些生產要素,因為這樣就能自行生產、降低成本,並且不再受制於外部市場,但外部市場也不傻,不會放棄壟斷優勢、輕易的出售這些要素,特別是頂級的技術和工具這兩個生產要素。
  • 匯率波動效應考驗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
    因此,為了不喪失人民幣國際化改革的寶貴時機,並可能被偽市場化力量處處困擾和無形綁架,我們不能因為對原有利益格局的衝突和變化,就動搖,更不能因為匯率波動伴生的若干突發性事件和現象,就畏懼,不必過於糾結在「競爭性貶值與市場化校正」的漩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