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公布中國6月份M2同比增9.4%,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低。但恰恰相反的是,社會融資規模、新增人民幣貸款均大幅超預期增長,6月社會融資規模17800億元,預期15000億元,前值為10625億元;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5400億元,預期13000億元,前值11100億元。
M2=流通中的現金(即M0)+單位存款+個人存款+非銀存款=貸款+證券淨投資+外匯佔款+其他項目。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發放貸款、積累外匯佔款、進行證券淨投資等方式來創造M2。
而社會融資規模指實體經濟(非金融企業和住戶)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包括了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表外融資(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和直接融資(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等。
M2與社融間既有重合部分又有差異,兩者間出現的「剪刀差」說明了什麼?又預示著中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怎樣的發展狀況?
姜超:M2增速主要受到企業存款的拖累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
儘管6月財政存款投放明顯多於往年同期,但債券和表外融資增速均偏弱,M2同比增速繼續降至9.4%,再創歷史新低,顯示貨幣創造活動放緩。6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64萬億元,同比多增1800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07萬億元,環同比均多增;但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1萬億元,同比少增了1000多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6300億元,投放量明顯高於往年同期;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2200億元。
綜合來看,M2增速主要受到企業存款的拖累,原因可能是貸款以外的其它貨幣創造途徑被金融去槓桿抑制。例如5月份商業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科目同比少增1.42萬億元,而該科目主要包含同業理財、資管計劃、信託計劃等同業投資及影子銀行業務,資金最終主要還是流向實體企業。
6月M1增速繼續回落至15%,主要仍受地產銷售降溫、金融去槓桿影響。2015年以來,房地產銷售高增,企業現金充裕,再加上金融機構借短放長,壓縮長短端利差,存款活期化趨勢明顯。但隨著房地產銷售降溫、金融去槓桿推進,M1增速或仍趨於下降。
鄧海清:去槓桿確實發生了,但是主要發生在金融部門,而非實體經濟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
我們對於「剪刀差」的解釋是,全社會槓桿增速下滑,但實體經濟融資情況良好,去槓桿主要發生在金融部門。從M2、存款的低增速來看(M2、存款增速9%~10%),銀行總負債增速出現明顯下降,但從貸款增速、社融存量的高增速(貸款、社融存量增速12%~13%)來看,實體經濟負債增速並未下降,這表明從全社會來看,去槓桿確實發生了,但是主要發生在金融部門,而非實體經濟。
從實體經濟來看,社融存量增速和信貸增速持續超市場預期,表明央行「維穩」態度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未明顯下滑;而在銀監會等嚴監管下,金融體系的空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金融部門去槓桿成效顯著。
魯政委:M2與社融之間的背離是地方債發行增速放緩的結果
興業銀行、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
M2與社融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融資對象來看,社會融資規模專門統計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資金,而M2對此不作區分。第二,從融資渠道上看,M2主要體現了通過銀行貸款、證券投資、積累外匯等方式提供的資金,社會融資規模體現了通過貸款、表外融資和直接融資提供的資金需求。二者之間既有重疊又有區別。
貸款方面,M2和社會融資規模都反映了實體經濟獲得的貸款支持。直接融資方面,金融機構的債券投資的變動,非常接近地方債與社融中企業債的變動之和。這說明,金融機構的債券投資中相當比例用於購買地方政府和企業債券。由此來看,社融與M2都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債券融資的情況。但是地方政府債券融資的情況體現在M2中,卻不納入社融的統計範圍。
2017年上半年地方債發行節奏較2016年同期顯著放緩。2016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債共增加近3.5萬億元。而2017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債僅增加約1.8萬億元。地方債發行的減少使金融機構債券投資放緩,進而導致M2增速的下降。但地方債發行的變動並不在社融的考量之中。這是導致M2與社融分歧的第一個原因。
表外融資方面,《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中指出,「銀行藉助表外理財及其他類型資產管理產品實現『表外放貸』……而大多尚未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從這個角度看,社會融資規模對表外融資的統計並不完整。
而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分項也與表外融資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數據顯示,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的增速,與基金、證券公司等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的增速較為一致。2016年以來,二者均出現了較快的下滑。
然而,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同比增量從9.6萬億元下降至3.7萬億元,社融中表外融資存量的同比增量卻從0.9萬億元提高至3.3萬億元。一種可能是,在金融去槓桿的影響下,一些不在社融統計口徑中的表外融資出現萎縮,導致融資需求轉移向信託貸款等被社融所覆蓋的表外融資渠道。這是導致M2與社融增速出現分歧的第二個原因。
綜上,M2與社融之間的背離是地方債發行增速放緩、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增長放緩的結果。因此,未來M2增速與社融增速之間的彌合依賴於這兩個因素的變化。一方面,如果下半年地方債發行節奏加快,銀行債券投資增加,有利於提高M2增速。另一方面,如果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的增長加快,可以減弱M2下滑的動能。
任澤平:貨幣政策由偏緊轉為不松不緊,「削峰填谷」,資金面平穩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
社融信貸超預期,源於監管收緊融資回表和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仍旺,委託貸款、票據減少。M2連創新低,「股權及其他投資」下降和同業資產收縮存款派生下降,表明金融去槓桿取得初步成效。
M2增速與信貸社融增速背離,主因是「股權及其他投資」部分投資科目不計入社融,但增加M2。
貨幣政策由偏緊轉為不松不緊,「削峰填谷」,資金面平穩。之前市場較為擔心6月銀行自查、MPA考核、美國加息引起市場流動性緊張,6月初央行重啟28天逆回購操作,同時MLF操作投放流動性。從6月14日至7月7日,Shibor隔夜下降10.3%至2.5330%。一月期Shibor下降10%至4.2150%。其餘中長期利率大部分品種有所下行,均接近1個月低點。市場流動性較為寬鬆。7月前兩周,央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隨著近期DR007的上升,央行重啟逆回購操作。從M2增速及居民房貸佔比可以看出金融去槓桿效果凸顯,未來更多的考量是市場流動性的穩定,央行貨幣政策迎來拐點轉為不松不緊,政策維穩利率指標主要參考DR007。
溫彬:「緊信用+寬社融」的搭配一方面可以確保金融部門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防範金融體系風險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雖然影響M2增長的外匯佔款、信貸、財政存款等因素在6月份有所改善,但在加強金融監管的背景下,從5月份開始,隨著銀行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增速放緩甚至收縮,致使同業業務存款派生效應進一步減弱,下一階段將繼續成為壓制M2回升的因素。
銀行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97萬億元,同比多增4362億元,6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54萬億元,連增三個月。其中居民中長期信貸(按揭貸款)增加2.82萬億元,佔全部新增貸款的35.38%,同比上升0.58個百分點,但較去年全年回落9.54個百分點,預計今年下半年房貸佔比繼續回落。同時,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企穩回升,外幣貸款需求增加,今年上半年外幣貸款增加469億美元,同比多增921億美元。
社會融資規模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7年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66.9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高於12%的增長目標。從結構看,儘管企業債券融資和票據融資連續兩個月下降,但銀行表內貸款持續回升以及信託貸款較快增長對衝了影響,從而確保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今年上半年,央行堅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加強與市場溝通,做好市場預期管理,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搭配期限結構,保持了流動性和市場利率水平總體穩定。以今年M2和社融分別增長12%的目標看,出現了「緊信用+寬社融」的搭配,這種組合一方面可以確保金融部門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防範金融體系風險。
鍾正生:銀行負債來源緊張的狀況仍然可能導致貸款利率明顯上行
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鍾正生
6月的金融數據突出體現了金融監管政策的邊際變化。隨著金融監管從「疾風驟雨」越來越多地走向「加強協調」,加之6月財政存款投放大增幫助緩和了流動性狀況,6月直接融資和表外融資都出現了明顯回升。但金融去槓桿的政策基調未改:融資重回表內的趨勢繼續帶動信貸高增長,非銀金融機構存款繼續大幅收縮,金融體系所持M2繼續拖累M2增速創新低。
對於市場關係的M2低增速對實體經濟的傳導,我們認為:
首先,M2低增速主要源於金融體系的M2派生「冰封」,而這代表著影子銀行業務的明顯收縮,當與此相應的實體融資需求需要回到銀行體系時,信貸的額度與成本,就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實體經濟受到衝擊的強弱。
其次,在融資表外轉表內的情況下,央行有可能適當放寬銀行今年的信貸額度。但銀行負債來源緊張的狀況,仍然可能導致貸款利率明顯上行,從「價」的層面衝擊實體經濟,特別是對融資成本較敏感的民間投資。
最後,近期市場對外匯佔款轉正抱有期待,我們認為,外匯佔款轉正自然有利,但未必能夠扭轉銀行負債來源緊張的現狀。其一,目前的出口狀況並不支持外匯佔款大幅回升;其二,且在央行「削峰填谷」的機制下,即使外匯佔款轉正,基礎貨幣投放總量應也不會明顯擴張;其三,加之下半年美元指數上行風險猶存,人民幣匯率的「蜜月期」也不見得能貫穿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