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增量為何大跌?央行參事獨家解析背後原因

2021-01-08 第一財經

6月12日,央行公布了5月金融數據。5月M2達到174.31萬億元,同比增速持平於8.3%,然而社會融資規模(社融)存量182.14萬億元,增速降至10.3%,且5月社融增量(7608億元)環比下降較多(4月社融增量為1.56萬億元),同比少增3023億元,引發了市場關注。

各界關注的是,究竟是什麼引發了社融增量的大降?M2的下降進一步向社融傳導後,這又將如何影響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央行的貨幣政策未來將如何相機抉擇?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原調統司司長盛松成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他表示,「社融增量大幅下降是金融去槓桿的進一步表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這三項『影子銀行主力軍』的萎縮是主要原因。」根據其最新測算,上述三項指標在2017年1-5月對社會融資規模的拉動率分別是0.8%、1.4%和0.8%,而2018年1-5月則分別降至-0.9%,0.0%和0.1%。最新社會融資規模數據發布後,儘管企業債券融資淨減少,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少減2504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對社會融資規模的拉動率反而上升。2017年1-5月,企業債券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拉低了0.3個百分點,而今年1-5月則拉動社會融資規模增速1.1個百分點。關於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趨向,盛松成對記者表示,「金融去槓桿導致融資環境趨緊,原來還只是在金融市場上,但現在開始傳導到實體經濟,標誌就是社融增量大降。但是,貨幣政策不應就此放鬆,否則金融去槓桿就會前功盡棄。當然,去槓桿的邊際力度應逐步趨緩,預計今年M2同比增速很可能會高於去年。」

社融增量下降是金融去槓桿的進一步表現

儘管社融增量下降,但盛松成認為,大家說的『社融環比腰斬』可能太過片面,「一來觀測同比增速更加客觀,二來社融增量環比下降也源於季節性因素。一般來說,銀行抱著『先放款先受益』的心態,一季度社融增量一般都較多,到了4、5月環比增量就會顯得有所放緩。」

當然,他也認為,金融去槓桿仍然是造成社融增量下降的主因,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影子銀行)增速的大降是關鍵因素。

最新數據顯示,非標融資持續收縮,委託貸款減少1570億元,同比多減1292億元;信託貸款減少904億元,同比多減2716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741億元,同比多減496億元,5月份,這三項合計減少4215億,同比多減4504億元。

另一方面,近期信用違約事件頻發,不少機構出現評級「潔癖」,對於一級信用債融資產生較大壓力。數據顯示, 5月信用債融資總額3681億元,環比減少4489億元。不過就今年1-5月的總量來看,債券融資的情況仍好於去年同期。

去年以來,M2增速大降至個位數始終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相比之下,社融增速的放緩並不劇烈。「M2從金融機構的負債方統計,社融從金融機構的資產方和金融市場的發行方統計,兩者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未來隨著金融去槓桿逐步到位,預計社會融資規模和M2增速的差距將逐步縮小。」盛松成表示。

M2與經濟的相關性將提高

早前各界對社融與M2走勢差異議論較多,認為M2無法真實體現整體流動性情況。今年1-5月,社融與M2增速差距仍然較大,盛松成認為這主要是金融監管加強、金融去槓桿的結果率先體現在了M2之上。而到了5月,社融增量下降也是金融去槓桿效果的進一步顯現。他認為,隨著金融去槓桿的推進,預計社融與M2增速差距將逐步縮小, M2與經濟的相關性會提高。

今年1-4月,M2各來源結構中對其他金融部門債權的下降,導致M2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3.0個百分點。盛松成分析稱,社融與M2走勢從2016年10月開始出現差異,並且差距逐漸擴大。2017年8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高於M2增速4.2個百分點,差距達到最大,比2016年10月擴大3個百分點;截至今年5月這一差距略有縮小,但依然有2.0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略有收窄(2017年5月,社融與M2增速相差3.3個百分點)。

M2早前率先大降的原因之一則在於,金融去槓桿導致銀行體系投向非銀金融機構的資金減少。具體而言,銀行購買非銀機構發行的資管等金融產品,將派生M2,但這是否增加社融,則要看非銀機構有沒有將這筆資金投入實體經濟。如果非銀機構從銀行體系拿到錢後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就會表現為M2與社融增速不一致;只有非銀機構將通過資管等產品融來的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才能增加社融。

不過,盛松成也表示,從歷史上看,社會融資規模與M2增速走勢基本一致,兩者相關係數達到了0.88。個別月份兩者的增速甚至完全一致,如2016年一季度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和廣義貨幣M2增速都是13.4%。

貨幣政策應穩健中性

針對未來的貨幣政策,盛松成認為,金融去槓桿的進程不會逆轉,但相較於此前穩健偏緊的貨幣政策,央行將更可能相機抉擇,使貨幣政策更趨穩健中性,運用定向降準、MLF等量價工具進行調節。

「金融去槓桿的結果就是金融體系內部周轉減少,這並不可怕,但後果是金融體系內部資金緊張、金融市場利率上升,這也體現在此前大量債券棄發一事上。」他稱,央行在金融去槓桿方面的邊際力度不應繼續趨緊,其實這在前期央行降準、擴大MLF擔保品範圍的行動上已經有所體現。

央行6月1日公布將適當擴大MLF擔保品範圍,新納入的包括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和AA級公司類信用債券,以及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此舉是為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和綠色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結合近期民企信用事件的增多,更多的是在去槓桿過程中的結構性調整。

儘管近期MLF的質押範圍擴大,一定程度上使得短期內再次大幅降準的預期有所降溫,但盛松成也認為,降準的必要性仍然存在,未來央行將運用量價結合的工具。

此前,IMF亞太部門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爾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中國16%的存款準備金率仍然是國際最高水平,而且中國貨幣增長模式已然發生改變,2013年以前央行外匯佔款是儲備貨幣(或基礎貨幣)增長的主要來源,但目前這種情況已經逆轉,因此存準率應該進一步下降。當然中國也已經從數量型調控向美聯儲式的價格調控過渡,降準的同時完全可以伴隨公開市場利率提升,因此降準並不一定是寬鬆。

也正是基於上述一系列判斷(金融去槓桿邊際力度不會繼續趨緊),盛松成預計今年M2同比增速將高於去年。

相關焦點

  • M2與社融現「剪刀差」,央行呵護實體經濟丨焦點眾議
    從實體經濟來看,社融存量增速和信貸增速持續超市場預期,表明央行「維穩」態度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未明顯下滑;而在銀監會等嚴監管下,金融體系的空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金融部門去槓桿成效顯著。這是導致M2與社融分歧的第一個原因。表外融資方面,《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中指出,「銀行藉助表外理財及其他類型資產管理產品實現『表外放貸』……而大多尚未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從這個角度看,社會融資規模對表外融資的統計並不完整。而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分項也與表外融資之間存在一定關聯。
  • 2020年社融增量34.86萬億元 「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2020年社融增量34.86萬億元,「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1月12日,央行公布了12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及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數據。數據顯示,12月末,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同比分別增長10.1%、8.6%,分別比11月末低0.6個、1.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M1、M2同比增速回落。
  • 鈕文新:股市是金融質量高低的試金石——M2和社融高增速未必是好事
    而原因當然是食品價格、石油價格等一系列必須消費品價格回落所致,尤其是豬肉和蔬菜價格大幅回落,對CPI漲幅影響最大。鑑於今年年初以來,未見貨幣緊縮,反而是擴張過程,所以整個貨幣和物價的變動過程再次證明:物價變化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物價漲跌未必取決於貨幣多少,而更關鍵因素在於供求關係的變化。我們必須準確理解貨幣學對通貨膨脹的定義。
  • 4月信貸超預期增長 背後原因是什麼?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信貸超預期增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對於經濟增長又有著怎樣的意義?首先,貸款增長較快反映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活動逐步恢復,推動信貸需求改善。這表明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各項經濟活動正在恢復。
  • 財信研究評12月貨幣數據:社融弱信貸強格局有望延續
    12月國內社融增量同比減少4821億元,存量增速較上月大幅回落0.3個百分點至13.3%,大幅低於市場預計。量的方面,降準的概率極低,預計2021年M2和社融增速或分別降至10%和12%左右;價的方面,預計2021年上半年之前降息基本沒有可能,國內利率大概率先波動上行後回落,流動性最緊時點或在二季度;結構方面,央行將繼續強調定向發力實現精準滴管作用,結構性政策工具仍將擔當重任。
  • 央行首次對宏觀槓桿率上升表示「鬆口」
    10月14日,在央行2020年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上,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對宏觀槓桿率的表態引發市場關注。這並不是今年以來央行首次對宏觀槓桿率上升表示「鬆口」。此前,在一、二季度金融數據發布之時就討論過宏觀槓桿率的問題,釋放了特殊環境下應對槓桿率抬升適當提高容忍度的政策信號。如何看待宏觀槓桿率上升?
  • 「雙倍降息」仍然大跌!2020年,為何如此詭異?!
    文/劉曉博北京時間3月3日深夜,為了應對新冠肺炎帶來的經濟下滑、股市大跌,美聯儲突然宣布大力度降息。所謂IOER,是「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是商業銀行放在央行的「超出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資金,主要為了跟央行結算方便。央行也會給利息,如果利息高了,就會吸引商業銀行的錢「趴在帳上睡覺」。降息,可以把這些錢趕出去。
  • 央行連續「地量」放水!會否降準?寬信用進入尾聲?本周五央行一動作...
    來源:金融界網作者:趙路金融界網1月13日消息 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量周三維持「地量」,為20億元。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市場資金較為寬鬆,央行持續進行逆回購操作,或希望向市場傳遞既要維持流動性充裕又將保持克制的信號。
  • 【中國央行:應當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
    2020-10-14 17:27:47來源:FX168 【中國央行:應當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14日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信貸和社融增速合理增長,還沒到偏快增長的狀況。
  • 央行放水是什麼意思?關於降息、降準、M1、M2、社融的那些事
    中國人民銀行:因多次及時出手呵護市場,被稱為「央媽」三、具有中國特色主義的:社融指標▶ 社融的概念社融,即「社會融資規模」,指實體經濟(境內非金融企業和住戶)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其中金融體系泛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故純粹的民間借貸並不屬於社融指標範疇,企業從非持牌機構借貸的錢也不計入統計範圍內。
  • 央行最新定調!不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加強逆周期調節,對...
    不存在持續通脹基礎,為何提「警惕通脹預期發散」?一季度報告和二季度報告都提到「物價形勢總體較為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到了三季度,隨著9、10月份CPI逼近4%,市場對於CPI顯著上升以及可能帶來的通脹壓力給予了更多關注。央行三季度報告中也對物價問題看法發生了微妙轉變。報告稱,CPI同比漲幅走高,結構性特徵明顯,要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
  • 今年房貸增量或與去年大體相當
    原標題:今年房貸增量或與去年大體相當 專家提示避免「虹吸效應」擠佔信貸資源 來源:證券日報去年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建立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 人民幣數字貨幣背後的底層設計,究竟是什麼?
    人民幣數字貨幣背後的底層設計究竟是什麼?本篇文章將為您解鎖所有答案。一、數字貨幣的推出是為了替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認為數字貨幣的推出是為了替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網友,我想說的是,你們真的想多了!不論是紙質貨幣還是數字貨幣,以及數字貨幣背後的技術,對標是否能替代美元沒有任何關係。
  • 央行mlf是什麼意思?央行mlf對股市的影響
    有分析師認為,央行MLF操作,表示了維穩的態度。近期市場跌幅較大導致「人心思漲」,進而對於監管層面的緩和信息反應比較敏感,即使增量信息本身色彩比較中性。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不要對MLF操作過於樂觀。這只是央行正常的流動性管理和基礎貨幣投放的方式。截止4月末,MLF餘額為41083億元。
  • 盛松成、謝潔玉:各國央行盯住2%通脹目標是刻舟求劍
    2%通脹目標的歷史原因、現實約束及理論反思,分析了通脹率的邏輯變化,尤其闡述了構建包含資產價格的廣義價格指數的重要性。 發達國家央行紛紛致力於實現通脹目標,背後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需要。在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框架中,菲利普斯曲線詮釋了通脹率與失業率的反向關係,認為央行一旦實現其一則自動實現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