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李國輝
央行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7萬億元,創歷年同期最高。4月末M2同比增速11.1%,較前值提高1個百分點。一系列數據顯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衝了疫情影響,前期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的效果正在持續顯現。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出臺了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三次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1.75萬億元,增加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發揮政策性銀行信貸支持作用,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金融機構積極調整內部管理和考核政策,增加貸款投放。在各項經濟數據下滑的背景下,信貸投放力度明顯放大,金融數據逆勢增長,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
4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7萬億元,高於市場預期,同比多增6818億元,信貸餘額同比增速為13.1%。
信貸超預期增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對於經濟增長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首先,貸款增長較快反映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活動逐步恢復,推動信貸需求改善。這表明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各項經濟活動正在恢復。
從信貸的結構看,4月信貸投放整體轉好,各部門需求呈現均衡轉好態勢。4月新增非金融企業貸款(含中長期貸款、短貸和票據融資)9395億元,約佔當月新增貸款總額的55%,同比多增6115億元,佔當月貸款同比多增規模的90%。從期限結構來看,4月新增企業短貸和票據融資環比少增6979億元,同比多增3391億元;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環比少增4096億元,同比多增2724億元。居民貸款方面,4月居民短貸同比多增1187億元,反映居民消費活動逐步恢復;同時,4月房地產市場也有所好轉,支撐按揭貸款需求,當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224億元。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總體上看,在房地產政策基調不變的背景下,與企業貸款相比,新增居民貸款同比增速較為溫和。
第二,貸款增長較快反映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順暢,市場機制運行良好。在銀行信貸供給的流動性、資本、利率約束得到進一步緩解的背景下,銀行貸款投放的意願和能動性較強,市場機製作用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提升,前期出臺的各項貨幣政策措施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傳導至實體經濟,貸款增長倍數於央行投放的流動性,解決實體經濟實際困難。
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一季度央行通過降準、再貸款等工具釋放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7.1萬億元,每1元的流動性投放可支持3.5元的貸款增長,是1:3.5的倍數放大效應。
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效果較好,也構成了央行保持定力沉著應對的底氣。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認為,全球疫情蔓延下,海外主要央行快速降息甚至實施無限量化寬鬆,但中國央行重申維護正常貨幣政策地位,彰顯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定力。其底氣,正是來自於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的增強,近兩月的信貸社融數據,可以作為政策效果的最好註腳。
第三,貸款較快增長可以提高企業和居民購買力,從供需兩端支持經濟發展。現代銀行貨幣體系下,貸款創造存款,貨幣就是貸款創造出來的,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目標就是為了增加貸款進而增加貨幣。廣義貨幣M2就是現金加上企業、個人和其他存款,4月末M2同比增速11.1%。存款增加意味著貨幣增加,有效緩解了企業和居民的現金流壓力,企業可以去投資、組織生產、增加就業崗位、發放工資等等,居民可以去消費、增加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逐步體現出來。4月M1同比增速較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達到5.5%,與上年同期相比也加快2.6個百分點,為近22個月以來的最高增速。王青認為,4月M1增速上行,一個重要原因是伴隨當月復工復產進一步加快,企業等微觀主體活動增強,活期存款多增。
同時,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和結構全面開花。4月社融增量為3.09萬億元,也創歷年同期最高,同比多1.42萬億元,遠超季節性表現,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其中,表內貸款、表外融資分別同比多增8708億元、1446億元。企業債券方面,由於流動性充裕帶動債券發行利率走低,加之疫情背景下政策支持企業通過發債來緩解流動性壓力,4月信用債發行量和淨融資額繼續保持同比高增,當月企業債券融資環比少增804億,同比多增5066億元。王青表示,考慮到4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主要源自企業貸款,這進一步印證當前資金正大量流向企業,各項企業融資支持政策的效果正在體現。
總體看,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我國潛在經濟增速相適應,高於受國內外疫情衝擊的實際經濟增速,有助於拉動我國經濟增長逐步回升至潛在增速附近,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