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信貸超預期增長 背後原因是什麼?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2020-12-05 金融界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李國輝

央行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7萬億元,創歷年同期最高。4月末M2同比增速11.1%,較前值提高1個百分點。一系列數據顯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衝了疫情影響,前期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的效果正在持續顯現。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出臺了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三次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1.75萬億元,增加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發揮政策性銀行信貸支持作用,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金融機構積極調整內部管理和考核政策,增加貸款投放。在各項經濟數據下滑的背景下,信貸投放力度明顯放大,金融數據逆勢增長,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

4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7萬億元,高於市場預期,同比多增6818億元,信貸餘額同比增速為13.1%。

信貸超預期增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對於經濟增長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首先,貸款增長較快反映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活動逐步恢復,推動信貸需求改善。這表明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各項經濟活動正在恢復。

從信貸的結構看,4月信貸投放整體轉好,各部門需求呈現均衡轉好態勢。4月新增非金融企業貸款(含中長期貸款、短貸和票據融資)9395億元,約佔當月新增貸款總額的55%,同比多增6115億元,佔當月貸款同比多增規模的90%。從期限結構來看,4月新增企業短貸和票據融資環比少增6979億元,同比多增3391億元;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環比少增4096億元,同比多增2724億元。居民貸款方面,4月居民短貸同比多增1187億元,反映居民消費活動逐步恢復;同時,4月房地產市場也有所好轉,支撐按揭貸款需求,當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224億元。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總體上看,在房地產政策基調不變的背景下,與企業貸款相比,新增居民貸款同比增速較為溫和。

第二,貸款增長較快反映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順暢,市場機制運行良好。在銀行信貸供給的流動性、資本、利率約束得到進一步緩解的背景下,銀行貸款投放的意願和能動性較強,市場機製作用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提升,前期出臺的各項貨幣政策措施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傳導至實體經濟,貸款增長倍數於央行投放的流動性,解決實體經濟實際困難。

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一季度央行通過降準、再貸款等工具釋放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7.1萬億元,每1元的流動性投放可支持3.5元的貸款增長,是1:3.5的倍數放大效應。

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效果較好,也構成了央行保持定力沉著應對的底氣。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認為,全球疫情蔓延下,海外主要央行快速降息甚至實施無限量化寬鬆,但中國央行重申維護正常貨幣政策地位,彰顯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定力。其底氣,正是來自於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的增強,近兩月的信貸社融數據,可以作為政策效果的最好註腳。

第三,貸款較快增長可以提高企業和居民購買力,從供需兩端支持經濟發展。現代銀行貨幣體系下,貸款創造存款,貨幣就是貸款創造出來的,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目標就是為了增加貸款進而增加貨幣。廣義貨幣M2就是現金加上企業、個人和其他存款,4月末M2同比增速11.1%。存款增加意味著貨幣增加,有效緩解了企業和居民的現金流壓力,企業可以去投資、組織生產、增加就業崗位、發放工資等等,居民可以去消費、增加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逐步體現出來。4月M1同比增速較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達到5.5%,與上年同期相比也加快2.6個百分點,為近22個月以來的最高增速。王青認為,4月M1增速上行,一個重要原因是伴隨當月復工復產進一步加快,企業等微觀主體活動增強,活期存款多增。

同時,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和結構全面開花。4月社融增量為3.09萬億元,也創歷年同期最高,同比多1.42萬億元,遠超季節性表現,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其中,表內貸款、表外融資分別同比多增8708億元、1446億元。企業債券方面,由於流動性充裕帶動債券發行利率走低,加之疫情背景下政策支持企業通過發債來緩解流動性壓力,4月信用債發行量和淨融資額繼續保持同比高增,當月企業債券融資環比少增804億,同比多增5066億元。王青表示,考慮到4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主要源自企業貸款,這進一步印證當前資金正大量流向企業,各項企業融資支持政策的效果正在體現。

總體看,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我國潛在經濟增速相適應,高於受國內外疫情衝擊的實際經濟增速,有助於拉動我國經濟增長逐步回升至潛在增速附近,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的形成。

相關焦點

  • 這一數據大超預期,M2連續6個月兩位數增長,什麼信號?股市關鍵指標...
    中長期貸款繼續大幅增長,政府債發行支撐社融超預期 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中,中長期貸款的集中度繼續提高,延續了前兩個月信貸結構優化的趨勢。分部門來看,當月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5571億元,繼續保持穩健增勢,說明8月房地產銷售依然形勢向好。
  • 【中騰信-宏觀】中金:信貸低於預期不意味萎縮
    新增人民幣貸款及社會總融資大幅下跌。對此,中金債券表示,貨幣信貸數據明顯差於預期,但尚未完全破壞經濟復甦動能,貨幣政策中短期內仍將維持中性偏松。  1、信貸較差,意味著將來有更多政策刺激其反彈  7月份貸款增量只有3852億,大幅低於市場預期。
  • 威廉姆-羅茲:美國不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對經濟狀況保持樂觀,美聯儲可能並不急於降息     美經濟下滑將拖累世界經濟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5日發布的年度報告預測,2007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4%,略低於去年的4%,主要原因將是美國經濟增長下滑。
  • 西南財大調研顯示:超一半家庭認為6個月內經濟恢復
    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中低收入階層及自由職業者工作穩定和收入都受疫情影響較大,而且預期也不樂觀,中央提出「保就業、保民生」非常及時和必要。在消費儲蓄方面,今年一季度消費減少,家庭儲蓄增加,與央行發布的家庭存款同比增長6.6%一致。
  • 宏觀經濟研究:哪些「慣性」在2021可能被打破?
    然而,2020 年 10-11 月工業增加值平均同比增長 7%、且 12 月高頻數據繼續強於一般季節性趨勢, 綜合判斷,不出意外,2020 年 4 季度 GDP 同比增長可能超 6%。換句話說,中國可能是 全球第一個同比增長恢復至潛在水平附近的主要經濟體。若 4 季度實際 GDP 同比增長 6-6.5%,則對應(季調後)年化環比增速達 13%-15%。
  •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下 經合組織下調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
    這表明如果新冠病毒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減半。 經合組織表示,如果疫情席捲亞太、歐洲和北美地區,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會降至僅1.5%,遠低於病毒肆虐之前3%的預測數字。目前,新冠病毒在全球的爆發已經讓市場搖搖欲墜,因為投資者預計此次疫情將產生嚴重的經濟後果。華爾街的經濟學家紛紛下調了對2020年的預期,其中一些人甚至預測「如果情況變得足夠糟糕,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
  • ...前有何不同?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威脅是什麼?這五項政策可出臺應對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應有何應對之策?房地產價格與實體經濟又究竟有何關係?10月22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CF40)《2019年第三季度宏觀政策報告》(下稱《報告》)在京發布。與過去幾輪的CPI上行不同,此輪CPI上行的原因並非需求旺盛,而是供給衝擊。結合核心CPI、PPI、PMI、勞動力市場、企業盈利等組合指標來看,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低於潛在增速。2、需求不足的主要反映就是購買力不足,而沒有信貸增長就沒有購買力增長,擴大總需求落在實處的關鍵就在於保障廣義信貸合理增長。
  • M2與社融現「剪刀差」,央行呵護實體經濟丨焦點眾議
    近日,央行公布中國6月份M2同比增9.4%,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低。但恰恰相反的是,社會融資規模、新增人民幣貸款均大幅超預期增長,6月社會融資規模17800億元,預期15000億元,前值為10625億元;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5400億元,預期13000億元,前值11100億元。
  • 穆迪:預計2017年一季度印度經濟溫和增長6.4 經濟活動放緩令印度...
    穆迪:預計2017年一季度印度經濟溫和增長6.4經濟活動放緩令印度零售信貸需求承壓,預計未來幾個月該勢頭將持續相信印度廢鈔在中期內對信用評級影響正面 文/冷靜2017-03-01 15:47:11來源:FX168財經網
  • IMF:預計2020年全球GDP萎縮4.4% 中國經濟將增長1.9%
    在10月《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首次上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IMF預計,2020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萎縮4.4%,比6月的預估上調了0.8個百分點。在此前的6月WEO中,IMF預計2020年全球GDP萎縮5.2%(根據新的統計方式),比4月預測的-3%進一步下調,這是IMF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的最悲觀預測。雖然此次調升預期,但在眾多經濟體中,中國依舊是IMF認為今年唯一能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廢鈔令」掣肘印度經濟增長 一季度GDP增長遠低預期
    印度中央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1%,遠低於經濟學家此前預期的7.1%,也低於此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速。2016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速為7%。而在去年第三季度,印度GDP增速則達到了7.4%。
  • 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以上
    疫情暴發前,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有許多位於亞洲,這些經濟體很有可能在2021年再次成為經濟增速最快的領頭羊。  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後,全球經濟正迎來一個不穩定的新年。有跡象表明,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已經基本過去。進入2021年,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湧現。新冠疫情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角度去發掘經濟增長方式。
  • 專訪全球頂級經濟學家: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將在這些行業
    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當前市場不少悲觀預期,認為此次疫情衝擊或許使世界正面臨類似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新一輪經濟衰退的討論甚囂塵上。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走勢?全球經濟是否會步入衰退?如何儘快提升國內復工復產率?
  • 周景彤、梁斯: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 宏觀經濟
    但在經濟逐步轉暖的同時,相關領域風險也出現抬頭,防風險壓力有所加大。2020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中央已將防風險提升至與穩增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未來,在堅持穩增長基礎上,要加強宏觀調控的協調配合,提高政策效率,推動防風險工作的落實。
  • 央行降準意味寬鬆預期確立 房價仍將上漲
    前期京滬深高漲的房價、頻出的地王,其預期得到確認。但周小川在G20會議上說的寬鬆貨幣政策效應遞減的問題應引起重視。  (搜狐財經思想庫:讓思維有樂趣,讓思想有力量!匯集頂尖財經智慧,分享深刻透徹的調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識,為網友提供思想洞見和專業分析。)
  • 達利歐最新重磅長文:從貨幣、信貸與債務看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建議...
    4月24日,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在他的領英(LinkedIn)主頁上發布了2萬字長文,剖析在長期債務周期中,貨幣、信貸和債務的相互運作方式,以及它們驅動全球經濟和政治變化的方式。
  • 世界銀行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4% 中國達7.9%
    當地時間1月5日,世界銀行組織發布了2021年1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在報告中,世行表示,假設新冠肺炎疫苗在一年中廣泛推廣,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但是,如果決策者不採取果斷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和實施促投資的改革,復甦可能會緩慢乏力。
  • 廢鈔令政策後果不確定,穆迪下調印度經濟增長預期至7.1%
    以印度財年計算(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據印度中央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印度2016-2017財年GDP增長為7.1%,而上一個財年GDP增速為8%。據路透社近期對超過40位經濟學家做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們降低了對印度二季度經濟增速的預期,8月預測值為6.6%,低於7月調查的6.9%,而一季度預測值為6.1%。
  • 248股距最高目標價上升空間超50% 背後邏輯是什麼?
    有了貴州茅臺案例加持,市場對分析師給予個股的最高目標價不再那麼「恐高」,當前市場有哪些個股距離最高目標價仍有不少上升空間?券商分析師給予高目標價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  比音勒芬上漲空間最大  「全面改革激發公司增長潛力,上調五糧液2019-2021年每股收益預測為4.49、5.55、6.49元(原預測4.31、5.15、5.80元),維持『買入』評級,上調目標價至156元,對應2020年市盈率為28倍。」中信證券食品飲料行業首席分析師薛緣28日發布研報表示。
  • 全球銀行業盈利能力疲弱的原因及影響
    新興經濟體銀行業的盈利能力亦受影響,但相對穩定。2010年後,全球銀行業盈利能力逐步趨於穩定,但與危機前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且分化格局加劇。2016年,美國四大銀行平均ROA為0.8%,接近2006年1.0%的水平;但ROE僅為7.9%,較危機前的17.2%差距較大。歐洲和日本銀行業與美國銀行業盈利差距進一步拉大。新興經濟體銀行業盈利能力亦增長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