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來源:正和島整理財新雜誌
復工復產難主要是中小民營企業、特別是服務業中的民企。
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當前市場不少悲觀預期,認為此次疫情衝擊或許使世界正面臨類似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新一輪經濟衰退的討論甚囂塵上。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走勢?全球經濟是否會步入衰退?如何儘快提升國內復工復產率?
以下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接受《財經》記者專訪的內容精編:
01經濟衰退比預想更嚴重,全球經濟都可能陷入衰退
近日關於全球經濟已深度衰退的觀點甚囂塵上,我覺得多數國家目前處於「兩難」境地。如果置疫情於不顧,股市會一直處于震蕩不安的狀態;像義大利採取封國、封城,又導致經濟停頓下來。
甭管採用哪種措施,全球經濟恐怕都有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判斷世界疫情,處於中國早期的情況,世界疫情高峰還未到來,達到中國今天的抗疫效果大約需要兩個月時間,算起來到6月。這比我當初預料的衰退要嚴重得多。
近期多次有美股熔斷的消息,美國的股市和經濟實體聯繫緊密,直接和間接渠道都會傳導到實體經濟。與此同時,股市下跌,影響市場對未來的預期,大家的投資意願下降,消費也會下降。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金融部門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暴發類似2008年那樣的金融危機。
美聯儲的無限量QE暫時穩住了美國股市,但並不可持續,待3月的經濟數據出臺,股市可能再次下跌。如果股市價格繼續下跌,危機不可避免。
此外,中國已經深深嵌入到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中,疫情在全球其他國家的暴發將增加中國產業面臨的輸入性風險。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內外部衝擊,疫情帶來的短期經濟影響很可能演化為系統性的經濟風險。
中國疫情初期,製造企業停產,造成產業鏈斷供和內部斷鏈,現在國外疫情持續惡化,全球消費下降,連帶著中國的進出口下降,美國、韓國和歐洲等是中國重要的中間產品進口地,這些國家的疫情惡化可能會對中國產業鏈造成再次的衝擊。
針對以上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加快推進國內產業鏈整體復工復產,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國外疫情對中國產業鏈衝擊的評估,進一步強化產業鏈整體復工的思路,發掘產業鏈配套完善的優勢,加大對重點產業環節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我預測,中國全年的出口恐怕是負增長。
02疫情將催化一批未來經濟增長新興產業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是,疫情之後將會迎來報復性消費,我認為如果5月之前疫情基本結束,管制基本上沒有了,那「五一」小長假肯定會有一個報復性的消費反彈,大家憋了這麼長時間,肯定要出去。
現在看來4月底能夠結束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我還是懷著希望。
目前,許多城市對消費場所已經解禁,但去消費的人還是比較少,原因是大家還是怕傳染。建議,除非國外輸入風險很高的地區,社會防控可以適度放寬,如取消消費場所測體溫、掃健康碼等措施,讓群眾放寬心,減少緊張感。恢復消費,服務業恢復正常是關鍵,因為它把住了消費的龍頭。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此次疫情也催化了一批未來經濟增長的新興產業。比如加快了遠程教育、遠程診斷、在線辦公等新型終端應用的發展;疫情導致員工不能復工,但激發了企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內在動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受到重視。現在網絡會議,網絡直播很火。我最近參加幾個網絡會議,組織方不用出會費,大家不用出去跑,減少交通汙染,會開了,討論也蠻熱烈,所以網上直播行業肯定要大發展。
03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要力量,救濟中小企業是關鍵
這次疫情,企業受疫情衝擊非常大,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和他們的員工。
像餐館、計程車、雜貨店和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它們的經營活動因為疫情的暴發被迫停下來。儘管營業收入沒有了,但它們還需要支付生產經營場所和設備的租賃費、員工工資和福利。
中小企業是吸收接納就業的主要力量,如果這些企業大批量倒閉,社會失業人口將顯著增加。因此,因疫情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最該獲得救濟。
這些中小企業的境況並不能憑貨幣信貸寬鬆得到改善,因為商業銀行體系的信貸制度對小企業並不有利。
民企融資難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中小型民企風險高。這是要承認的,民企平均壽命3-5年。
第二,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業務有限制。給中小型民企放貸相對成本比較高,放貸數額無論大小,審批流程都是一樣。
第三,過去幾年去槓桿把市場中的高風險偏好的機構和業務打壓下去了,貨幣政策的最後毛細血管被堵塞。
那麼寬鬆的貨幣政策如何做到精準「滴灌」?
首先要解決資金流的毛細血管不通暢的問題。比如,我建議把2000多家城商行花三四個月時間治理一遍,搞清楚有沒有掏空行為,有掏空行為送監獄,經過一番整頓,重新上路。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就是這麼幹的,整頓、重新上路,讓有信譽的機構留下來,有問題的機構破產掉。疏通毛細血管,資金才能流向中小企業。
本文精編自財新雜誌《專訪姚洋:當心疫情衝擊演變為系統性經濟衰退》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