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球頂級經濟學家: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將在這些行業

2020-12-05 正和島

作者: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來源:正和島整理財新雜誌

復工復產難主要是中小民營企業、特別是服務業中的民企。

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當前市場不少悲觀預期,認為此次疫情衝擊或許使世界正面臨類似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新一輪經濟衰退的討論甚囂塵上。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走勢?全球經濟是否會步入衰退?如何儘快提升國內復工復產率?

以下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接受《財經》記者專訪的內容精編:

01經濟衰退比預想更嚴重,全球經濟都可能陷入衰退

近日關於全球經濟已深度衰退的觀點甚囂塵上,我覺得多數國家目前處於「兩難」境地。如果置疫情於不顧,股市會一直處于震蕩不安的狀態;像義大利採取封國、封城,又導致經濟停頓下來。

甭管採用哪種措施,全球經濟恐怕都有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判斷世界疫情,處於中國早期的情況,世界疫情高峰還未到來,達到中國今天的抗疫效果大約需要兩個月時間,算起來到6月。這比我當初預料的衰退要嚴重得多。

近期多次有美股熔斷的消息,美國的股市和經濟實體聯繫緊密,直接和間接渠道都會傳導到實體經濟。與此同時,股市下跌,影響市場對未來的預期,大家的投資意願下降,消費也會下降。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金融部門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暴發類似2008年那樣的金融危機。

美聯儲的無限量QE暫時穩住了美國股市,但並不可持續,待3月的經濟數據出臺,股市可能再次下跌。如果股市價格繼續下跌,危機不可避免。

此外,中國已經深深嵌入到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中,疫情在全球其他國家的暴發將增加中國產業面臨的輸入性風險。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內外部衝擊,疫情帶來的短期經濟影響很可能演化為系統性的經濟風險。

中國疫情初期,製造企業停產,造成產業鏈斷供和內部斷鏈,現在國外疫情持續惡化,全球消費下降,連帶著中國的進出口下降,美國、韓國和歐洲等是中國重要的中間產品進口地,這些國家的疫情惡化可能會對中國產業鏈造成再次的衝擊。

針對以上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加快推進國內產業鏈整體復工復產,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國外疫情對中國產業鏈衝擊的評估,進一步強化產業鏈整體復工的思路,發掘產業鏈配套完善的優勢,加大對重點產業環節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我預測,中國全年的出口恐怕是負增長。

02疫情將催化一批未來經濟增長新興產業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是,疫情之後將會迎來報復性消費,我認為如果5月之前疫情基本結束,管制基本上沒有了,那「五一」小長假肯定會有一個報復性的消費反彈,大家憋了這麼長時間,肯定要出去。

現在看來4月底能夠結束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我還是懷著希望。

目前,許多城市對消費場所已經解禁,但去消費的人還是比較少,原因是大家還是怕傳染。建議,除非國外輸入風險很高的地區,社會防控可以適度放寬,如取消消費場所測體溫、掃健康碼等措施,讓群眾放寬心,減少緊張感。恢復消費,服務業恢復正常是關鍵,因為它把住了消費的龍頭。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此次疫情也催化了一批未來經濟增長的新興產業。比如加快了遠程教育、遠程診斷、在線辦公等新型終端應用的發展;疫情導致員工不能復工,但激發了企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內在動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受到重視。現在網絡會議,網絡直播很火。我最近參加幾個網絡會議,組織方不用出會費,大家不用出去跑,減少交通汙染,會開了,討論也蠻熱烈,所以網上直播行業肯定要大發展。

03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要力量,救濟中小企業是關鍵

這次疫情,企業受疫情衝擊非常大,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和他們的員工。

像餐館、計程車、雜貨店和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它們的經營活動因為疫情的暴發被迫停下來。儘管營業收入沒有了,但它們還需要支付生產經營場所和設備的租賃費、員工工資和福利。

中小企業是吸收接納就業的主要力量,如果這些企業大批量倒閉,社會失業人口將顯著增加。因此,因疫情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最該獲得救濟。

這些中小企業的境況並不能憑貨幣信貸寬鬆得到改善,因為商業銀行體系的信貸制度對小企業並不有利。

民企融資難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中小型民企風險高。這是要承認的,民企平均壽命3-5年。

第二,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業務有限制。給中小型民企放貸相對成本比較高,放貸數額無論大小,審批流程都是一樣。

第三,過去幾年去槓桿把市場中的高風險偏好的機構和業務打壓下去了,貨幣政策的最後毛細血管被堵塞。

那麼寬鬆的貨幣政策如何做到精準「滴灌」?

首先要解決資金流的毛細血管不通暢的問題。比如,我建議把2000多家城商行花三四個月時間治理一遍,搞清楚有沒有掏空行為,有掏空行為送監獄,經過一番整頓,重新上路。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就是這麼幹的,整頓、重新上路,讓有信譽的機構留下來,有問題的機構破產掉。疏通毛細血管,資金才能流向中小企業。

本文精編自財新雜誌《專訪姚洋:當心疫情衝擊演變為系統性經濟衰退》一文。

相關焦點

  • 7本頂級經濟學家著作,帶你看透全球經濟形勢-虎嗅網
    作為一個普通人,宏觀經濟究竟怎樣影響你的個人決策?創新帶來的興盛如何使「庶民」如何獲得自己的美好生活?全球頂級經濟學家著作書單,帶你看透應對動蕩經濟的解決之道。而市場設計者、金融工程師、衍生品供應商、律師、金融顧問、遊說者、監管者、會計師、公共商品融資商、政策制定者,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游離於金融行業周圍的人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通過這本書,你一定會知道,這些幕後策劃者如何操縱了金融社會。
  •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並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對中國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
  • 經濟學家滕泰:2018,中國經濟將開啟新周期
    大變局,就在未來三年。   2018年伊始,中國經濟將向何處去?新的增長點和機遇又在哪裡?帶著這些問題,獨角金融對知名經濟學家、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進行了專訪。  滕泰曾擔任銀河證券研究所所長、民生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著有《軟價值》《新財富論》等專著。
  • 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領銜,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告訴你未來經濟...
    騰訊To B年度最重要戰略大會——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將在9月9日-11日正式召開,與首屆大會不同的是,這屆大會將全部移師線上,以「未來經濟,數字優先」為主題,採取雲上會的形式舉辦。而不變的是,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2020雲上會仍匯聚了多位「重磅嘉賓」,今年領銜的是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若爾(Jean Tirole)。
  • 城鎮化率數字折射巨大經濟增長潛力
    原標題:城鎮化率數字折射巨大經濟增長潛力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意味著什麼?對中國經濟有何推動作用?中國城鎮化還有多少空間?新華社記者近日就此專訪了十九大代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毛有豐。
  • 首席經濟學家前瞻2021: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
    全球疫情步入下半場,中國經濟在全球最先走上復甦之路後,明年又將怎樣?
  • 五大首席看2021:宏觀經濟將這樣表現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宏觀調控著力長遠問題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2021年,宏觀經濟又將如何演繹?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充分肯定疫情後我國經濟恢復取得的成果,諸如疫情防控、「六穩六保」等一切措施使得中國經濟率先得到恢復。
  •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
    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產業鏈重構是雙向的,有一部分企業還是會考慮到種種原因搬到國外,另外有一部分企業更多轉移到國內,服務國內的市場。」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 2020全球智能物流峰會落幕:頂級供應鏈專家同屏對話,洞見未來趨勢
    在此背景下,10月22日由JDL京東物流組局的全球智能物流峰會(GSSC)正式召開,這是行業內首次舉辦全球供應鏈線上峰會,也是疫情以來,由企業主辦的全球供應鏈領域嘉賓最重磅、規格最高的一次對話,不僅為諾獎得主、經濟學家、供應鏈專家、企業家等全球頂級大咖同屏對話提供了舞臺,也為全球和中國企業在供應鏈變革之下洞見趨勢、重拾信心提供了智慧和借鑑。
  •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中國仍是世界增長引擎
    參考消息網2月4日報導 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2月1日刊登《別擔心,中國會保持增長》一文,作者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經濟放緩不足為怪文章稱,中國經濟將要出現的崩盤再一次成為全球媒體的熱門觀點。
  • 專家回應熱點問題:今年經濟增長將顯著加快 科技創新迎來廣闊空間
    2020年,面對疫情帶來的重重挑戰和國內外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國保持了戰略定力,2020年二季度以來國內經濟穩步恢復。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在這一重要時點,宏觀經濟運行將呈現何種態勢?經濟中有哪些潛力蓄勢待發,金融該怎樣發力支持?為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宏觀政策又將往何處去?
  • 8位首席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
    中國證券業協會於2018年12月25日組織召開第一次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季度例會,來自申萬宏源證券楊成長、中泰證券李迅雷、中信證券諸建芳、湘財證券李康、東方證券邵宇、新時代證券潘向東、大成基金姚餘棟、富國基金袁宜等8位首席經濟學家以及5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參加會議。
  • 世界頂級經濟學家警告美國:勿叩響全球貿易戰板機
    FX168財經網>美國>正文 世界頂級經濟學家警告美國:勿叩響全球貿易戰板機 文/星晴
  • 日本經濟學家:期待G20為擺脫世界經濟不穩定狀態發揮作用
    G20在提供穩定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瑞穗綜合研究所市場調查部主席經濟學家武內浩二認為,雖然世界經濟在金融復甦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持續低增長,人們擔心會長期停滯不前。此外,英國脫歐及資源價格走勢等對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因素的問題很多,經常發生國際金融市場的混亂。
  • 標普:疫情存高度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增長將趨近於零
    來源:金融界網站標準普爾全球評級的最新分析預測,隨著冠狀病毒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動蕩,以及主要市場在全國範圍內強制實施的封鎖政策,全球經濟增長將被推向零。標準普爾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保羅·格林沃爾德(Paul Gruenwald)在周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為了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對經濟活動和金融市場持續、非同尋常的影響,我們已經將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下調至僅0.4%,2021年將反彈至4.9%。(經濟)活動下降的幅度將非常大。」
  • 中國實現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正增長,期待2021十大預言
    中國11月製造業PMI升至52.1,連續九個月高於臨界點,預期為51.5,前值為51.4,11月非製造業PMI升至56.4,預期為56,前值為56.2,可見經濟已經逐步復甦,PMI是領先指標,預示著未來兩三個月我國經濟鏈還會繼續改善,這將是推動周期板塊回升的一個鏡面基礎,也是推動A股市場走出慢牛長牛行情的經濟面支撐。
  • 世界頂尖經濟學家雲集首屆「富通全球經濟高峰論壇」
    除了兩位重量級講者外,其他知名經濟學家及資深財金保險業專家,就大會主題「轉型中的全球和中國經濟」發表演說,聚焦環球金融市場最新走勢以及中國財金熱帶來的各種機遇作深入討論。      準確預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魯比尼教授就國際政局對環球經濟的影響、各國面對全球經濟不明朗所採取的保護政策,以及中國及新興經濟體系如何主導未來發展等議題作深入探討。
  • 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以上
    疫情暴發前,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有許多位於亞洲,這些經濟體很有可能在2021年再次成為經濟增速最快的領頭羊。  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後,全球經濟正迎來一個不穩定的新年。有跡象表明,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已經基本過去。進入2021年,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湧現。新冠疫情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角度去發掘經濟增長方式。
  • 高連奎: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
    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將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歸結為儲蓄,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儲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儲蓄率到底是多少最為合適,關於這個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菲爾普斯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資本積累存在一個最優水平,如果一個社會儲蓄率過高的話,那麼便會導致「經濟動態失效」現象,降低了人們的長期福祉。
  •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談雙循環背景下 民營經濟發展新機遇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提出,回顧2020年,看世界經濟正處於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突出、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世界經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一些國家遏制打壓全面升級。看中國經濟"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實現了三大收穫:收穫了豐富的物質成果,收穫了精神財富,收穫了大大提高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