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定調!不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加強逆周期調節,對...

2021-01-12 新浪財經

來源:格隆匯

作者:孫璐璐

來源:證券時報網

一方面在強調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並不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另一方面,又在強調需警惕通脹預期發散,貨幣政策會預調微調以穩定經濟主體的通脹預期。下一步的貨幣政策方向究竟在何方?

11月16日,央行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加強逆周期調節,加強結構調整,妥善應對經濟短期下行壓力,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注重預期引導,防止通脹預期發散,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堅持用市場化改革方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推動銀行更多運用LPR,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健全可持續的資本補充體制機制,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優化資本結構。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形成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之間的三角良性循環。

與二季度相比,貨幣政策儘管還提保持穩健不搞「大水漫灌」,但不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同時強調加強逆周期調節,這也為下一步維持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留下了空間。比於二季度報告,本次《報告》有以下新表述更值得關注:

1、貨幣政策保持定力,主動維護好我國在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行常態貨幣政策國家的地位,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精準把握好調控的度,加強預期引導,警惕通脹預期發散。

2、繼續平衡好總量和結構之間的關係,從供需兩端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緩解局部性社會信用收縮壓力。

3、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內生增長動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食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幅度較大,未來一段時間需警惕通脹預期發散。

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健全適應中小銀行特點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內控體系,從根源上解決中小銀行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4、央行將繼續完善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的常態化機制,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帶動其他發行主體在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促進離岸人民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5、根據《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框架要求,中國人民銀行正會同相關部門,制定《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擬從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複雜性四個維度確立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指標體系,明確評估方法和流程,擇機發布名單,並提出附加監管要求。

6、包商銀行接管託管工作進展順利,第一階段大額債權收購與轉讓工作順利完成,第二階段清產核資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第三階段市場化改革重組工作正在推進。

不存在持續通脹基礎,為何提「警惕通脹預期發散」?

一季度報告和二季度報告都提到「物價形勢總體較為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到了三季度,隨著9、10月份CPI逼近4%,市場對於CPI顯著上升以及可能帶來的通脹壓力給予了更多關注。央行三季度報告中也對物價問題看法發生了微妙轉變。

報告稱,CPI同比漲幅走高,結構性特徵明顯,要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2019年以來單月CPI同比漲幅有所走高主要受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較快上漲所拉動,關係到居民「菜籃子」消費成本,須引起重視並妥善應對。

PPI低位運行,通常反映工業需求偏弱,但近幾個月PPI同比降幅擴大主要是受基數效應影響,並不意味著存在顯著的工業品通縮壓力。10月份PPI同比下降的1.6個百分點中,有1.2個百分點是翹尾因素,即受上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有0.4個百分點是新漲價因素, 6月份以來PPI月度環比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回升跡象。總體來看,工業品價格並未出現明顯下行壓力,未來幾個月隨著基數效應的逐步消退,預計PPI同比漲幅將回升。

因此,報告認為,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大體平衡,不存在持續通脹或通縮的基礎。預計進入2020年下半年後,翹尾因素對PPI的影響將小於2019年且更加穩定,CPI受食品價格上漲的衝擊將逐步消退,兩者間的差距有望趨於收窄。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穩定經濟主體的通脹預期,促進總體物價水平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對於我國目前的物價水平究竟是處於通脹通道還是通縮通道,市場有不同討論,主流觀點還是認為我國當前並不存在通脹壓力。CF40學術顧問、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也認為,當前市場不宜對通脹過度解讀,目前CPI的上漲主要是周期性和個別因素導致的,非食品價格漲幅比較穩定,因此並不存在通脹壓力。

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也認為,此輪CPI上行與此前有著明顯不同:

第一個不同是過去幾輪通脹是普遍價格上漲,本輪是只有豬肉主導的食品價格上漲,其他價格普遍下跌。

第二個不同是CPI上漲背後,過去通脹背後都有貨幣擴張的影子,本輪 CPI上升過程中M2增速和社融增速則持續下降。

因此,張斌認為,這次CPI上漲背後是供給衝擊而非需求衝擊。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決策依據不宜再過多參考CPI,而應該考慮更全面反映物價水平且較少受到供給衝擊影響的價格指標。

既然市場多數觀點認為當前我國不存在通脹壓力,為何央行還一再強調「未來一段時間需警惕通脹預期發散」?對此,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認為,從中國歷史經驗看,CPI達到3%以上容易出現預期自我實現,帶來通脹壓力,因此需重點防範通脹預期發散。整體看,在經濟出現階段性類滯脹壓力時,貨幣政策首要目標仍是穩增長,且應該適度提高對通脹的容忍度,堅持穩健略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

央行「縮表」並非收緊貨幣

在本次報告的專欄部分,專門就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問題作出回應。今年以來,隨著央行實施了多次的定向降準,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表」,但中國央行的「縮表」與美聯儲不同,並不意味貨幣政策環境的收緊。

專欄稱,不能簡單套用國際經驗通過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來判斷貨幣政策取向,短期要看超額準備金率的變化,長期關鍵要看法定準備金率對銀行貨幣創造能力約束的變化。

專欄解釋稱,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主要反映了央行和銀行之間的關係,資產端以外匯儲備(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外匯佔款形式)和對銀行的債權為主,負債端則以對銀行的債務和現金為主。

「事實上降準操作並不改變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只影響負債方的結構。但考慮到降準是政策效應較強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時會減少逆回購、MLF等操作以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銀行也可能根據經營需要減少對中央銀行的負債,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會出現增速下降或收縮的情況,因此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環比收縮主要出現在降準的當月或次月。」專欄稱,但長期看,下調法定準備金率的貨幣政策操作放鬆了銀行貸款創造存款行為的流動性約束,在信用收縮的背景下起到了對衝作用,使貨幣條件總體保持穩定。

此外,專欄還表示,央行資產負債表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財政收稅和支出、現金投放和回籠,都會引起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因此觀察個別時點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並無太大意義。用較長期的視角看,2005年以來,雖然央行資產負債表增速有一定波動,但除2009-2010年外,中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平穩,也說明中國貨幣政策總體上是穩健的。

李超預計,近期央行資產規模增長放緩甚至下降是降準所致,但降準放鬆了流動性約束,增大了貨幣創造能力,與國外央行量寬結束後的「縮表」有本質區別。後續央行價格型工具受通脹牽制,穩健略寬鬆的貨幣政策將主要通過擴信用發力,預計央行擴表在即,關注PSL等擴表工具。9月央行PSL自5月以來首次出現淨增量246億,10月新增750億,預計未來PSL發力主要方向可能從棚改轉為支持市政建設和公路等地方基建、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房等「類地產」領域。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央行營業管理部聯合北京銀保監局、北京證監局、北京地方金融監管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部門共同制定了《金融支持北京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政策性銀行運用PSL資金支持製造業升級改造項目。

相關焦點

  • 明明:「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是政策收緊的信號麼?
    一是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健康發展,經濟增長保持韌性,增長動力加快轉換」;二是指出「保持戰略定力,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三是提到防範金融風險。具體來看:第一,對經濟形勢判斷更加樂觀,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在預期之內。
  • 財經57號|「央媽」最新季度報告中的貨幣政策傳遞了這些信號|貨幣...
    上半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金融市場春節開市後,「央媽」提供了1.7萬億元的短期流動性;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長期資金1.75萬億元;分層次、有梯度地出臺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與之相應的,一、二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體現了這一「風向」——「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點和節奏」「加強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
  • 解讀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把好供給總閘門
    人民視覺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下半年貨幣政策取向怎麼看?怎樣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如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本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 央行超預期「降息」,信號意義明顯
    與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此次報告將「適時適度進行逆周期調節」說法調整為「加強逆周期調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此次報告重申「實施好穩健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保持定力」「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且明確提出「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但報告未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
  • 對「把好流動性總閘門」的解讀
    事件:  2010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認為,明年世界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增長,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我國經濟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金融體系繼續平穩運行,但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及防範金融風險的任務仍然艱巨。
  • ...適宜貨幣金融環境——2019年央行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實施工作紀實
    如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將穩健的貨幣政策落腳於「靈活適度」,強調要「加強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
  • 央行孫國峰:貨幣政策應加強國際協調,「三支柱」維護宏觀經濟均衡
    不過,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中國潛在增速放緩、去槓桿進程持續的大背景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將將如何推進?針對上述話題,近期,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舊金山聯儲發表了英文演講。孫國峰認為,「當更低的經濟增速是因為潛在產出下降(potential output),而不是產出缺口擴大,那麼過度刺激性的宏觀政策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失衡。」他稱,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宜過緊也不宜過松。
  • 華泰策略:順周期板塊修復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有望持續
    以風險溢價率為標尺,考慮本輪工業利潤率修復斜率較高、對逆周期政策的依賴度較低,我們預計順周期板塊的風險溢價修復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將繼續,我們對金融地產股的排序為銀行>保險>券商>地產。政策:貨幣與信用政策均淡化逆周期色彩,跨周期思路為實體經濟護航11.26央行發布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對國內經濟定調更為積極的基礎上,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社融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呈現穩定宏觀槓桿率的政策態度;新提「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是跨周期政策思路的體現,我們認為流動性精準下沉(區域中小銀行
  • 【前沿新論】對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的思考
    準確把握跨周期政策的深刻內涵  宏觀調控跨周期是相對於傳統逆周期調節而言的,其重在避免因短期過度刺激留下長期發展的後遺症。逆周期調節,旨在熨平經濟運行中過度的周期性波動。這一政策的理論源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逆周期的需求管理政策成為世界各國普遍奉行的宏觀調控圭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逆周期調節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無論是應對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還是今年以來應對疫情影響,我國都實施逆周期調節,為經濟平穩運行注入強大動力,成為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的國家,取得了良好效果。
  • 廣發宏觀鍾林楠: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的七個信號
    第四,對於流動性的要求,相較二季度,一個新增的表述是「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不讓市場缺錢……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前者從歷史經驗看對應流動性緊平衡,後者傳遞出央行以市場需求為錨,控制流動性總量的態度。循著該條線索,我們可以推演未來流動性供給層面的政策紅利將趨於收斂,社融增速在下一階段將更多由實體融資需求決定。
  • 央行報告透露海量信息!貨幣政策更靈活適度、LPR轉換進度納入MPA
    下一步貨幣政策怎麼幹?央行最新出爐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給出了答案。 報告顯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強化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報告提到。 今年LPR改革同步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於3月1日如期啟動。
  • 招商宏觀謝亞軒: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
    第一,2021年政策可能會重提宏觀槓桿率目標,貨幣政策需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適當平滑宏觀槓桿率波動,使之在長期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軌道上;第二,貨幣政策要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既不讓市場缺錢,也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保持貨幣供應與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儘可能長時間地實施正常貨幣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
  • 公司與行研 | 「逆周期因子」淡出,匯改有望加快
    逆周期因子是什麼 逆周期因子是央行主動管理人民幣匯率的一種手段,主要是通過央行調整逆周期係數的方式對「人民幣的市場供求因素」進行逆周期調整,從而弱化外匯市場的順周期羊群效應。:構成、效力與影響》,36氪整理 在沒有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前,央行想要幹預市場供求帶來的人民幣波動,無外乎有兩種方式:一是,消耗外匯儲備直接進行外匯幹預,管理市場供求;二是,引導一籃子貨幣匯率(CFETS等人民幣匯率指數)呈現同向變動。
  • 央行重啟逆回購 利率下降0.05%
    A+ | A- 11月18日,央行公告開展1800億元逆回購操作,同時下調7天期逆回購利率至2.5%,此前為2.55%。央行上周末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要繼續保持定力,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加強逆周期調節,加強結構調整,妥善應對經濟短期下行壓力,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
  • 央行、外匯局調降「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 意味著什麼?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圖/圖蟲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 者丨胡天姣 編 輯丨周鵬峰12月11日,央行發布消息,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
  • 運用四大對策 更好實現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
    除了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還包括規劃和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和區域等供給側和結構性政策工具,形成了「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指導,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並要求「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的機制化」(十九屆四中全會)。
  • 更趨精準靈活 貨幣政策漸回歸常態
    1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發布公告稱,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00億元逆回購操作,鑑於當日有1200億元逆回購到期,人民銀行實現淨回籠1100億元。在跨月的時間窗口,央行連續進行逆回購,更是打破月中續作的慣例開展2000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體現了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政策意圖。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臨近年底時點,央行仍會通過加大公開市場操作方式進行流動性調節。而長期來看,貨幣政策將逐步回歸正常,進一步寬鬆的可能性在下降,降息降準的概率也相對降低。
  • 央行重磅報告來了,貨幣政策後續走向如何?券商點評丨火線解讀
    11月26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已推出涉及9萬億元貨幣資金的貨幣政策應對措施,前10個月金融部門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前瞻性、主動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成效顯著,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