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11月18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7天期逆回購1800億元。此次逆回購中標利率為2.5%,較此前下降5個基點,這也是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自2015年10月27日以來首次下調。
在經歷了11月5日調降MLF利率、11月15日超預期新作2000億元MLF後,央行再次送出溫暖,力度遠超預期。
此次利率調整將帶來哪些傳導效應?
央行逆回購,是指央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借出資金,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再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
大型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在收到逆回購資金後,可將資金拆借給中小銀行,從而提升市場資金充裕程度。由此,逆回購放量通常表明市場資金緊缺,央行欲出手緩解短期流動性不足。
目前看來,逆回購操作已經位列各類流動性工具之首,逆回購利率也成為了市場新的利率風向標——央行的逆回購操作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市場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利率和資金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市場情緒、投資者預期幾乎完全決定債市漲跌。
正因如此,此次公開市場操作(OMO)利率的實際影響可能相對有限,但是信號意義十分明顯。
「本次OMO利率下調,應和之前MLF利率下調結合起來觀察,即央行手中的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了5BP。」CF40青年論壇會員、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向CF40表示,此次OMO利率下調表明了央行想要釋放穩增長的宏觀意圖。
CF40青年學者、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分析認為,現在臨近年末,銀行為滿足LCR等流動性監管指標,會傾向於提升同業存單發行利率來衝量,負債成本更可能出現季節性的回升,這就更需要央行有所行動,提振預期。
央行的預期引導與實際操作是否矛盾?
11月16日,央行發布《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與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此次報告將「適時適度進行逆周期調節」說法調整為「加強逆周期調節」。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此次報告重申「實施好穩健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保持定力」「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且明確提出「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但報告未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
整體來看,今年9月以來,儘管央行在預期引導方面堅定強調貨幣政策保持定力,但在實際的貨幣政策操作方面,逆調節力度遠超市場預期——不僅在9月4日全面降準,而且近期接連下調MLF利率、OMO利率。
具體來看:
7-8月份央行表態「準備金率調整空間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大」;9月4日國務院定調全面降準,央行緊接著全面降準。
8月份央行表態「中國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的貨幣政策保持常態的國家」,10月份央行表態「市場利率水平比去年已經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現在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的辦法促進完善利率的傳導機制」;11月5日MLF利率下調。
11月15日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態「貨幣政策保持定力,主動維護好我國在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行常態貨幣政策國家的地位」、「警惕通脹預期發散」、「堅決不搞大水漫灌」;11月18日央行OMO降息。
如何看待央行這種在「保持定力」下的寬鬆操作?
市場普遍認為,此舉體現出「穩增長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2018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9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趨勢性下行,經濟表現低於政府預期。從10月份的PMI創下今年2月份以來新低,新增社融弱於季節性,工業增加值、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均低於預期等宏觀經濟指標來看,現在實體經濟的增長動能依舊偏弱。加上全球經濟的弱勢與地緣政治的影響,新增專項債發行遲遲不見,經濟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此外,儘管通脹已經處於罕見高位,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自2018年初的高點2.5%持續下跌,PPI自2018年以來也呈持續下行走勢,反映經濟景氣程度的PMI指數也持續下降。種種跡象表明,當前經濟低於潛在經濟增速,經濟面臨總需求不足的挑戰。
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指出,擴大總需求需要激發信貸需求,一個主要手段就是降低利率。
降息周期開始?
不到兩周時間MLF利率、OMO利率接連下調,是否意味著中國也開啟了降息周期?
對此,市場有不同看法。
「無論通脹如何,貨幣政策收緊已經徹底不可能。」經濟學家鄧海清提出,對於貨幣政策,看央行「說什麼」的意義已經大幅下降,更需要關注央行「做什麼」。
從過往經驗來看,我國央行從降息、降準轉向加息、提準,最短的一次是2008年12月降息,而後2010年1月提準。這也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方向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
2016年的例子是,在2月最後一次降準後,央行緊貨幣發生在半年之後。「而當前由於不具備因為防範風險而緊貨幣的條件,所以,寬貨幣的持續時間會更久。」 鄧海清說。
對於貨幣政策寬鬆的持續時間,鄧海清提出,央行可能已經做好了維持低利率較長時間的準備,同時不排除進一步寬鬆的可能,這取決於後續經濟數據是否繼續趨勢性下行。「如果2020年經濟數據能夠企穩回升,則央行可能進入觀察期,貨幣很快收緊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張濤則表示,目前我國貨幣政策主基調依然是「穩健中性」,只要經濟運行不出現快速的下降或者上升,預計「穩健中性」的政策基調將不會改變。但是不排除針對短期內經濟波動,貨幣政策通過更靈活的階段性操作來實施逆周期調控。
CF40特邀成員、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同樣指出,短期內貨幣政策可能保持大體「中性」,因為短期內穩增長與穩定消費者價格預期之間的權衡變得更為困難。一方面,央行認為國內製造業需求疲軟,重申「六穩」指導方針,並提及全球央行已啟動「寬鬆潮」。但另一方面,央行對PPI同比降幅擴大並不過分擔憂。
分析《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可知,雖然央行將當前CPI走高主要歸因於供給衝擊驅動,但央行同時強調,貨幣政策也需防止通脹預期發散。
綜合央行表述及專家觀點來看,未來在降成本穩增長真正出效果之前,央行可能還會有若干次的寬鬆調降。但由於央行需要兼顧「警惕通脹預期的擴散」「主動維護好少數幾個常態型貨幣政策國家的地位」,短期內央行可能對降息、降準等寬鬆信號較強的政策工具採取較為謹慎態度。
在強信號面臨掣肘的情況下,央行投放流動性、加強逆周期調節的組合拳還有哪些?
不妨再將目光轉向《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在專欄1「正確看待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 」部分指出:「但考慮到降準是政策效應較強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時會減少逆回購、MLF 等操作以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不僅如此,此次報告明確:「以7天期逆回購為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同時有效對衝稅期、政府債券發行等短期因素的擾動,維護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由此看來,央行或將傾向於採取逆回購、MLF投放等「數量型措施」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但未來更多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創設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