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央行將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調降至0後,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又出手了。
10月27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發布消息宣布,陸續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逆周期因子是央行主動管理人民幣匯率的一種手段,主要是通過央行調整逆周期係數的方式對「人民幣的市場供求因素」進行逆周期調整,從而弱化外匯市場的順周期羊群效應。
舉例來看,在2017年4月到5月之間,美元指數從100.5震蕩下跌至99.2,而同期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不僅沒有升值,反而從6.874累計貶值了200多點。
圖1:2007年4月-10月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及美元指數走勢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36氪整理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的單邊預期過強,影響了人民幣的市場供求變化,衝銷掉了美元貶值所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力量。
這種單邊市場預期不斷自我強化的存在,使得一旦美元指數轉升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面臨破7的風險。
在這種背景下,央行宣布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通過調整逆周期係數,弱化市場供需變動對人民幣貶值的影響,從而糾正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無法有效升值的問題。
此後,效果立竿見影,人民幣貶值趨勢得到有效改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近2600點。
根據圖2中間價定價模型,我麼可以看到,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的定價是由上日中間價、一攬子貨幣日間變化以及市場供求因素三個方面決定的。
圖2: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價公式
數據來源:莫尼塔宏觀研究報告《人民幣匯率的逆周期因子:構成、效力與影響》,36氪整理
在沒有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前,央行想要幹預市場供求帶來的人民幣波動,無外乎有兩種方式:一是,消耗外匯儲備直接進行外匯幹預,管理市場供求;二是,引導一籃子貨幣匯率(CFETS等人民幣匯率指數)呈現同向變動。
當逆周期因子引入後,相當於央行多了一種調節手段,央行可以通過直接調整逆周期係數,對市場供求因素進行適當打折過濾,從而起到糾正匯率單邊預期過強的問題。
因此,逆周期因子的出臺,實際上相當於央行外匯管理工具的擴容,使得央行在抗衡外部失衡風險的時候,有了更多的可動用手段。有助於在減少在外匯佔款流出的同時,實現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穩定。
舉例來看,假設投資者A在日間以6.79的匯率買入了1萬美元(花費67900人民幣),到下午收盤,市場匯率變成了6.8。此時,理論上A持有美元就相當於賺了100元人民幣的收益。
但是,為了抑制人民幣貶值,央行在第二天開盤前就會啟用逆周期因子,通過調整逆周期係數,將中間價定為6.793。市場匯率就會從6.8變為6.793。此時,A持有美元的實際收益降至30元人民幣。
這樣一來,A就會更傾向在開盤前賣出美元來兌現收益。當市場行為發生後,因為美元被拋售從而產生貶值預期,反之人民幣就會出現升值。
至此,央行實際上並沒有直接賣出美元、買入人民幣(消耗外匯儲備),也沒有通過調貶一攬子貨幣匯率,僅通過逆周期因子就宣洩了人民幣的貶值預期。
實際上,這就是央行利用逆周期係數,反向調節市場供需變化的影響,從而達到幹預市場匯率的目的。
自2017年引入逆周期因子後,逆周期因子一共使用過3次。如表1所示,當人民幣匯率出現單邊貶值預期時,逆周期因子就會啟動,以對衝順周期波動;當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跨境資本流動穩定時,逆周期因子就會回歸中性。
表1:歷次調整逆周期因子的影響
數據來源:網際網路,36氪整理
相對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而言,逆周期因子的變動對人民幣匯率影響更大,前3次逆周期調節因子變化前後, 匯率趨勢均出現了較大變化。
今年2季度以來,在疫情防控得力、國內經濟復甦強於預期以及美元長期貶值預期走強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出現大幅升值,4月至今升值幅度接近5.5%。
圖3: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年內變動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36氪整理
為了抑制人民幣過快升值對出口產生的負面影響,10月10日央行調整了外匯風險準備金率,10月27日,進一步明確提出淡化逆周期因子的作用。央行匯率政策的密集出臺,實際的目都是弱化人民幣過快升值的預期。
但不同於此前提及的逆周期因子調整至「中性」,此次關於逆周期因子的最新表述是「淡出使用」。這意味著未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逆周期因子會被逐漸剔除。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化,36氪二級市場分析師認為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決定的。
第一,逆周期因子的短期作用在下降。
年內儘管人民幣處於較快的升值通道,但從資本流動角度看,2季度以來,我國的經常帳戶順差為3129億美元,同時,還有1130億美元的外資通過資本帳戶流入債市。可同期外匯儲備僅增加了819億美元。
這就說明,從資本流動的角度,年內資本流入、流出的規模都很大,其背後反映的是當前市場對於人民幣並沒有特別明確的單邊預期。
在這種背景下,逆周期因子對匯率的調節作用在持續下降,逐步淡化退出成為必然。
其次,長期不利於匯改的推進。
短期看,逆周期因子對於緩解外儲流失、分化人民幣匯率的單邊預期,具有明顯的作用。尤其是在匯率單邊下行的情況下,動用逆周期因子,有利於央行平衡外部環境,為國內的調結構、去槓桿、防風險換取更多的空間。
但從長期看,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實質上加大了央行對匯率的幹預力度,使得匯率定價的透明度下降(逆周期係數市場不可知),至少不算是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進步。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隨著未來匯改推進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必然需要進一步降低央行對匯率的幹預力度,增加市場力量對匯率的影響權重。
而當前這種單邊預期不強、人民幣處於溫和升值的狀態,就是進一步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的較好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