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它瑰麗而又脆弱,短暫而又堅韌。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可複製,不容踐踏,任何人都無權剝奪他人的生命。或許只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自己扼殺自己。
1989年3月26日,也就是31年前的今天,一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一位才華橫溢的大學老師,用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25歲的那年。
他隨身攜帶的遺物只有自己生前愛看的幾本書,和人們在他的口袋裡發現的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叫査海生,是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我的死和任何人沒有關係。」
這封遺書裡透露出的信息,讓那個年代的青年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人們怎麼也想不到剛剛在兩個月前寫出:「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這樣一個天才詩人,他用溫暖的詩句為別人撥開迷途,自己卻以自殺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
査海生,筆名海子。15歲考入北大法律系,畢業後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他當時已是80年代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死後,每年都會有很多人前往山海關以及他的老家祭奠他。他們中間有海子的生前好友,詩人,文學愛好者,這些前來弔唁者走時總會從內心裡發出這樣的嘆息:海子的死,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情嗎?為名?還是生活的重壓?這些好像都不是。詩人西川在懷念海子時曾這樣寫到:他的死將成為我們那個時代的神話之一,他像一顆年輕的星宿,爭分奪秒的燃燒,然後註定在某一天突然爆炸……
關於海子的死因,隨著時間的流失,不管是哪一種猜測都顯得荒誕無稽。也許當火車的鋼輪滾動著碾過海子身體那一刻,這個答案已隨詩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2018年,我趁出差的機會到了山海關,在龍家營火車站打聽海子的消息。龍家營火車站是一個貨運小站,位於秦皇島站和山海關站之間,只有貨車在這裡停靠。據當地老人回憶,發現海子自殺的時間已是接近傍晚的時刻。
當時,因為停站的原因,每一趟通過這裡火車均會減速。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事故的概率很小,老人還說,那天開火車的司機也告訴警察,在出事那個時間段裡,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沒有發現任何人。
後來經過一番仔細勘察,警方判斷海子或許並非死於臥軌,極可能是趁火車在減速時,自己鑽進了車輪與鐵軌的空隙之中。
可以想像,海子在選擇生與死的一念間,沒有絲毫猶豫,他堅定地用自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離開的地方,不遠處便是碧波蕩漾的大海,這或許也是一種宿命的安排吧,正如他自己在詩中寫的那樣: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