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扭的瓜不甜,萬物自有定律,《道德經》不強求不極端

2020-12-04 酒歌說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天下而採用主觀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萬物乃是自然神奇造化,不能夠憑藉主觀意願而改變,掌控。否則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間之物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失落。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以及過度。

老子本章主要論述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意義,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皆有道理,人為強行幹涉違背了大道,自然受到自然懲罰。而老子提出任何事情因為「無為」,也不是說不行動,而是不極端,不過度,在順應發展的前提下適可而止。

何為自然規律?

生離死別是自然規律,泱泱天下從明從暗已經形成了約定法則。這個法則的關鍵就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對於強者而言,總是想成為規則制定者,主導話語權,掌控生殺大權。幾千年來,為了終極話語權,金戈鐵馬強取豪奪,血流成河千裡焦土。而為了維持這種最高的控制,以個人主觀因素試圖改變自然的法則,不管是始皇帝,還是漢武帝,除了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外,適得其反。

在《資本論》對於欲望的揭露更是尖銳鮮明,資本家為了30%的利潤願意承擔絞架的風險。對於商人來說,財富就是規則。為了錢,他們可以肆意妄為,榨乾每一滴血汗,剝奪本就不多的剩餘價值,可以待價而沽,可以囤積居奇。可以魚目混珠,甚至殺人越貨。每一分錢都沾滿了勞動者的血和淚。

別把人性看得太好,在利益面前,從來只有屈服和妥協,而少見堅持。

說到文人也同樣,文人相輕。輕的是彼此,重的是虛名。所謂學貫古今,通曉中外就是文人的遊戲規則。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寒窗苦讀若干年不久等的是暮登天子堂嗎?而那些堅持學習的人,勞其筋骨,傷其體膚。孰不知生命在無止境的學習中,慢慢流逝。恰如走馬觀花,一路上錯過了人生多少美麗的風景。

此生有涯而知無涯,拿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中。圖什麼呢?

再說那些英雄。為了心中的天下,帶著強烈的執念,追求人生理想抱負。以強烈的主觀意志實施行動,其實都是在與自然規律做抗衡。然而人終究無法勝天,即便短暫改變自然風貌,用巨大代價換取眼前短利,還是得不償失。

普通人也是如此,千人千面,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心理素質不同,都會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的喜歡獨立特行,有的人虛汗隨聲附和,有的人喜歡火上澆油,有的人則喜歡雪上加霜。

芸芸眾生,我們該如何確保自己的心性呢?

老子在道德經反覆說的就是隨其自然,按照在經濟的特徵去生存和發展,不要人為幹涉,期望掌控自己或者他人的意志。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在驕陽烈日下冷靜,在寒風暴雨中溫存。

一顆平常心足以。

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博大精深的國學,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相關焦點

  • 強扭的瓜不甜,趁它不注意偷偷剪下就甜了?諺語新解逗逗您
    1.君子動口不動手。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是這個順序:先說,說不過再打,打不過再跑,跑不掉再跪地求饒。即:說→打→跑→說,原來這是個圈啊。2.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人可以貌相:長得醜的人,不一定沒錢;長得漂亮的人,雖然不一定有錢,但一定不缺錢。4.狹路相逢勇者勝。狹路相逢,太勇敢你就輸了。面前這位萬一是碰瓷的,你就得賠錢哦。5.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 當男生對你說強扭的瓜不甜時是什麼意思?(女生必看)
    別人都是女追男隔成紗,男追女隔座山,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有些女生就是好面子不願意去追男的,我覺得如果真的喜歡是可以倒追的畢竟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1、委婉拒絕你如果你對一個男生死纏爛打,那他又不好拒絕你,畢竟女生都是好面子的,那他就會勸導你對你說強扭的瓜不甜,其實就是在拒絕你了,他只是拒絕的方式比較委婉而已。
  •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第一講,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段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話同樣也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對這段話也是甚是喜歡。
  •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佛、道、基督教中如何解讀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中國道家學說的書籍雖然在中國日漸式微,與之相反的卻是,在西方國家掀起來一場道家熱潮。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此時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不要在道德經文字中研究道德經,文字只是思維的工具,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是在講萬物的動態平衡關係,用動態平衡關係思維方式才能真正理讀懂道德經。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父母愛情》江亞菲與王海洋的愛情:愛情沒有對錯,更強求不得
    愛情是世界上最讓人說不明白的感情。有人的愛情甜蜜蜜;有人的愛情斷衷腸;有人的愛情如涓涓細水;有人的愛情轟轟烈烈;有人的愛情平平淡淡;有人的愛情曲折蜿蜒。可謂是百人百樣,沒有對錯可言,沒有道理可講。每個人早晚都會遇到那個屬於自己的另一半。「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是自己的早晚都會來到,不是自己的強求也沒用。
  • 欲為大樹,不與草爭;欲為蒼鷹,不與鳥鳴
    不爭,自有世界,也自有境界。1、不爭勝負《道德經》裡講:「為而不爭。」與別人爭,只會消耗自己;不與別人爭,才能踏實做自己。不爭,並非是種軟弱,而是要讓自己更專注。真正的聰明人,會致力於自身的提高,而非計較眼前的勝負。做人,眼光要向上看,腳步要往下沉。
  • 《一個女人的史詩》:強扭的瓜甜不甜,不啃一口恐難知道
    蘇菲花落誰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本身①先說蘇菲的「下場」:她成功跟了歐陽,從此精心侍奉這個高冷帥哥到老。歐陽也有滿心委屈倒不出來:就在和蘇菲分派兩地時,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女神,孫百合。幸運的是,女神也鍾情於他,只有在她面前,歐陽才會露出由衷的微笑。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很難看懂?歸根結底其實就講了4個方面!
    所以,想不明白,我們還花那麼多精力去研究那些古籍幹什麼呢?還想鑽牛角尖,還想牽強附會地編造些故事出來,然後證明他們的偉大麼?我看不必。Z君說,由於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不可能用今人的思想去強求古人。說得對。但反過來,古人就是古人。我們在尊重他們對歷史所做出的貢獻的同時,也該承認他們思想局限性這個事實。再怎麼吹捧,再怎麼修飾,他們都還是凡人。不是麼?
  • 墨菲定律:「難以割捨已經失去的,只會失去更多」,愛情也是
    在「墨菲定律」中有個叫「沉沒成本」:「難以割捨已經失去的,只會失去更多」,我們做過的事,談過的愛,已成過去覆水難收。一切都已成定局,再不能更改。就好比你家小雞被別人家大狗咬死了,如果你去打死大狗也無法挽回,且可能還要賠償大狗家主人的錢,那是得不償失。這也是經濟學中所說的「沉沒成本」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收回的成本。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老子的《道德經》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道德經》全文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面對紛紜的萬物能夠安靜柔弱嗎?明理通達能夠不依靠知識嗎? 頤卦第二十七 大過卦第二十八 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三十四、五十、五十一章 大過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九章 頤,是養生的意思。頤卦的養生之道不單是個人的養生,還包括天地養育萬物和聖人養育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