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難得沒加班,蔣玲跑了一趟超市想買點過年回家給爸媽的禮物,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給家人選有年味兒、又真正喜歡的禮物,真的很糾結,很難!」
這問題不只蔣玲有,在微博等社交平臺,「春節回家帶啥」再次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
糾結
蔣玲聽朋友的建議,本要在網上淘堅果禮盒寄回去。但同事勸說她,剛來北京第一年,可以帶點特產。
結果去幾家超市逛了幾個特產區後,最終還是不知道要買什麼。
無奈的蔣玲把大難題拋給了自己的爸媽,父母的一句「什麼都不用買,只要回家就好」,讓她在感動之餘,還是沒得到答案……
「其實我也不知道買啥好了,前幾天在網上給我爸定了一件羽絨服。」同樣在北京生活工作的李宇遇到了一樣的問題,「來這裡三四年了,每次過年臨回家前,都要為帶禮物這件事費一番周折。」
李宇在北京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剛來北京那兩年,他分別帶了烤鴨和稻香村點心孝敬父母和長輩。後來感覺父母對這些吃食不太感冒,就又帶起了煙和酒。
「能帶的都帶過了,現在反而覺得實用最重要,像羽絨服,我買爸爸的,我姐買媽媽的,孝敬一下二老。」
李宇的回鄉禮物定下了,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會計的張楠還在愁這個問題。「之前也想過買特產,但比起特產,感覺酒反而更合適些,所以想過兩天去超市看下酒,看看要不要買點二鍋頭帶回去。」
而在另一家公司當程式設計師的張儉現在還在猶豫中。「我領導建議買點北京的糕點帶回去,但總覺得給父母買個按摩儀會不會更好一些。」
傳統
我們匆匆忙忙從天南海北趕回心心念念的家鄉,我們拿著大包小包只為家人能享受到來自遠方的美味。
在外的人們最愛帶什麼東西回去呢?在帶回家的熱門禮物中,特產是很多人的傳統選擇。
畢業兩年的張雲,去年春節就帶了廣州的糕點回了家。今年她依舊準備買些特產,再在網上買點其他的東西郵回去。
1月25日(周五)的晚上,北京的一家超市裡,熙熙攘攘的人群與平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推著購物車的顧客,很多都向特產區奔去。
「也沒啥其他帶的,帶點烤鴨、糕點等特產回去,讓老人們嘗嘗鮮」,成為很多人的想法。
逢年過節,都是白酒的銷售旺季,今年也不例外。在超市裡,人頭攢動的還有酒類區。
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張雷來說,即使選酒也遇到了發愁的問題。
「嶽父嶽母幫著帶小孩已經3年多,去年給愛喝酒的老丈人買了一瓶茅臺,今年要送啥品牌的酒?檔次不能低於茅臺吧,但今年很難買到茅臺。」
個性
除了買特產,隨著生鮮電商的興起,網購堅果、海鮮等送給家人,也成了很多人送禮物的方式。
「我準備兩手空空回去,網購又方便又省心,比大包小包地帶回去強多了。」在北京工作的湖北人周楊今年就直接在網上買了堅果和酒郵寄回家。
還有很多人從實用出發,給媽媽買了化妝品,給爸爸買了羽絨服,給弟弟買了鞋等。
而對於一些人來說,最實惠最省事的莫過於直接給長輩或晚輩紅包。
孫舟就是一例,這個年他準備和往年一樣,直接給爺爺奶奶錢。
「我從小就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現在畢業掙錢了,自然要孝敬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最需要什麼,就直接給他們錢吧,讓他們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至於要給多少錢,「去年我每人給了兩千,今年只多不少啦!」孫舟笑著說。
對於在外工作的父母們來說,還有重要的一項,就是給家裡的孩子帶些東西。
益智書籍和玩具經常是備選項。
胡林和丈夫一直在上海工作。趁著過年回去,除了會帶些吃的以外,還會給孩子帶一些書籍。
平時為了工作,她把孩子託給父母照顧,犧牲了陪伴教育孩子的時間,因此想趁著春節,多給孩子買點課外書,讓他們補充知識。
家人最想要什麼?
孫舟給媽媽買了首飾。「其實我也沒給媽媽買過什麼東西,前些日子媽媽說想要一個項鍊,我就記在心上,給她買了下來。」
「收到禮物,她還是很開心的,父母也有喜歡的東西,送給他們喜歡的比什麼都重要。」
一些媽媽還想要能滿足「虛榮心」的禮物。
「我媽前幾天突然和我說,想讓我給她買一套化妝品,當時還在想怎麼回事,媽媽從不主動讓我給她買任何禮物啊,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鄰居的女兒給媽媽買了全套首飾,可見父母們也會在私下裡比較兒女們的孝心。」在北京工作的鄭茜說。
對於大齡青年周楊來說,「我能把對象帶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周楊已經邁過30歲的「門檻」,但感情上的事還是沒有著落。他父母心急,一眾親戚朋友也跟著著急。
這也是很多父母的心聲:在外漂泊的兒女們,婚姻大事能夠定下來,就了卻了一塊心病。
同樣是回家,單身、已婚……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問題。
更多的人遇到的是蔣玲這樣的情況,問父母喜歡啥?換來的經常是一句:「什麼都不需要,只要回家就好。」
因為一家團聚就是最好的春節禮物!
無論滿載而歸,還是空手而回,家裡永遠有熱騰騰的飯菜在等著我們。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個春節,你打包好自己,準備帶回去了嗎?(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所出現人物為化名)(謝藝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