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寒宮備受矚目的同時,旁邊那3個隕擊坑也絲毫不甘下風。熟悉中國傳統星空命名方案的朋友,大概不會對紫微、天市和太微這「三垣」感到陌生。說實話,它們出現在我們頭頂的蒼穹已經很久了。
與西方的星座對應,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把滿天的繁星編排成彼此相鄰的一簇簇,命名為「星官」。由於星官太多太雜,一定區域內的多個星官就被編入了更大一級的單元,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是指以小熊座的北極星(α Umi)為圓心,以大熊座的北鬥七星為半徑大致轉過的這麼一個圈兒。太微垣則離獅子座的尾巴較近,還記得身為春季大三角其中一角的五帝座一(β Leo)嗎?它就是玉帝在太微垣內的王座。天市大概就是天宮的市場,包含了武仙座和蛇夫座等區域的一大部分。
紫微、太微和天市,都是中國傳統的星空名詞,比如紫微指的就是北極星周邊的這一區域。圖片來源:坐井觀星_徐剛
雖然今天國際通用的天文學術語裡已經不再使用這些中國傳統的名詞,但它們還真沒有就此消失在科學世紀的詞典裡。這不,玉帝的三垣,這就從虛無縹緲的天球,搬到了敦實厚重的月面上,用另一種身份繼承著古老的語言。
那麼,現在這些「實體化」的天宮三垣到底是什麼來頭?其實,它們還真的和月球上別的許多隕擊坑不同,並不是早期太陽系大事件的遺蹟。雨海三垣,不過是在月球的喧囂歷史早已塵埃落定之後,在「沉寂時代」中偶爾泛起的「漣漪」罷了。
道理很簡單,由於這三座隕擊坑砸在雨海玄武巖之上,利用放置四海(這裡還得再加個月海)皆準的地層學疊覆定律,我們很容易判斷它們的形成時代肯定不會老於這些玄武巖的年齡——也就是雨海熔巖大溢流的時間。
月球上的紫微、太微和天市隕擊坑,白色箭頭所指處為嫦娥三號著陸點,即廣寒宮。
在月球紀年表中,由雨海熔巖溢流事件所標定的那段時光被稱為雨海紀(Imbrian),大概在距今39億年到32億年之間。32億年之後的時光,即所謂的「沉寂時代」,也就是愛拉託遜紀和哥白尼紀了。在這段時間內飛到月球上的隕擊天體,不過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偶然邂逅而已。
正是由於月球的地質活動極其微弱,這些坑坑窪窪的地貌才得以保存數十億年之久而不至於風化磨蝕。從這層意義看,倒是也非常有資格來作為玉皇大帝的宮殿之選了。
中國的探月工程依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嫦娥三號和玉兔號的後繼者早已整裝待發,等待不久之後的下一次徵程。在將來,還有哪些神話故事會從縹緲的幻想中,走進科學的位面呢?我們完全可以天馬行空地猜測一下,說不定你的暢想,便是下一次銘刻在星體之上的永恆答案。(編輯:St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