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是2014年,那今天的話題會特別有趣,因為我們不知道結果,一切都是充滿預期。
但,不幸的是,現在是2020年。
所以,不論在IT界、輿論界、新聞界、汽車界、智能化領域,上汽最新搞出來的智己汽車,都沒有引發什麼討論。原因很簡單,首先,它現在還是個所謂的概念,沒什麼實際的樣品,這幾年活著死了的新勢力已經這樣演繹了很多例子,沒法激起人的關注欲;其次,這也不是上汽第一次做這類項目,之前的項目是中國汽車行業裡的創新,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項目已經走上了一條近乎死胡同的路。
上汽智己是個什麼東西?
先來看看這個新的項目準備幹點什麼,實際上,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東西,我們從新聞稿裡摘一些重點。
1. 參與者,是三家:上汽集團、浦東新區和阿里巴巴集團;
2. 股權結構,上汽集團持股54%,浦東新區持股18%,阿里巴巴佔18%,員工和用戶共同持有10%;
3. 多少錢,基金認繳出資總額為人民幣72億元,其中上汽集團認繳出資53.99億元,持有74.986%份額;張江高科認繳出資18億元,持有25%份額;上汽恆旭資本認繳出資0.01億元,持有0.014%份額。
4. 做什麼,智己汽車定位為用戶型汽車科創公司,將更加專注於技術創新和應用;
5. 最後是什麼?上汽集團綁定兩個夥伴,要打造自己的高端純電動汽車品牌,有高智能化、能和用戶實現溝通和共創、智能駕駛、智能網聯、電氣化等等等。
上述的一切,新鮮嗎?一點都不新鮮。中國汽車市場裡已經這麼做的,有比亞迪、長安、長城、吉利,比亞迪已經實打實的靠著Di-Link+比亞迪漢/比亞迪唐在30萬元級別搶市場,這顯然算是高端智能電動車市場;長安、吉利、長城,已經有了相關的應用,共創+智能體系創新,而且更關鍵的是,實際的產品已經完成了落地,而且在市場中的份額和佔有率越來越大。
如果以上汽的現狀作為對比,答案是顯然的。
此前它為人所熟悉的斑馬系統,並沒有達到預期。上汽集團內部的榮威、名爵品牌如今並不能靠著斑馬系統去搶奪吉利的GKUI19、長安的梧桐智聯、長城的咖啡智能、比亞迪的Di-Link,它們的消費者份額。
同時,斑馬系統最早的規劃是,不僅作為上汽集團的自用技術,同時還要成為技術合作的相關供應商,將之推廣向其他車企。但,結果是殘忍的。
最早,斑馬系統與福特進行過籤約,不過如今你能看得到,福特換上了與百度合作的SYNC+作為智能網聯相關賣點;上汽集團內部的相關品牌,大眾選擇的是自研一套不怎麼好用的系統,通用是安吉星與新技術的結合,只有斯柯達"勉為其難"的在部分車型上用上了斑馬,但銷量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好。
上汽智己,上汽自己,都沒預期
歷史可能不會在發生同樣的事兒,但已經過去的事件和案例,會告訴我們此出現的問題。
這一次的上汽智己項目和之前的斑馬系統項目有細節上的不同,但也有本質上的相同。先是參與者從之前的上汽集團+阿里巴巴,變成了上汽集團+阿里巴巴+浦東新區,這意味著能夠在智慧城市等方面進行試點與探索。
但,斑馬項目的後期萎靡裡有明確的信號。誰是掌舵人?
首先,不要神化阿里巴巴,儘管它在大數據方面有著優勢。但,傳統一線中國網際網路巨頭BAT之中,誰都有大數據優勢,百度有著資料庫優勢/娛樂數據/地圖優勢/自動駕駛優勢,騰訊有著娛樂數據優勢/地圖優勢/資料庫優勢,阿里有著地圖優勢(高德)/消費數據優勢,三者之間的對比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而且,如今的格局並非2014年-2016年,一線網際網路巨頭BAT在遭受更大的衝擊,因為下層梯隊T/M/D(頭條、美團、滴滴)在不斷的上升。
其次,從斑馬的歷程中,我們能很明顯的看到它的瓶頸和頹勢。
斑馬系統:2016年推出,實現了通過語音控制導航、音樂、空調等功能,支付寶和淘寶的帳號綁定;
首次大升級:2017年12月28日,時間間隔1年零6個月,新增核心功能:可播放手機中的視頻,增加了情景式對話,,智能設備的匹配,組隊和旅途功能;
二次大升級:2019年7月19日,時間間隔1年零7個月,新增核心功能:AI場景的進一步升級,根據通勤、電影、組隊出遊等主要場景,車機能主動推送一些服務,部分車型上,開放行動支付功能。
雖然,它是中國汽車行業裡最早上車的車聯網智能系統,而從1.0到2.0再到3.0系統的升級更新,它的迭代速度並非最快,且功能是以優化為主,然後在2019年,斑馬將與阿里旗下的AliOS Auto(AliOS汽車)團隊整合,雙方由前後端的支持關係合併為一體。
上汽集團在斑馬項目的進程中,扮演著非常明顯的"工具人"屬性。阿里試水汽車網際網路,上汽承載阿里不懂的汽車領域,但未來的預期和如今的結局並不怎麼樣。
再看上汽能做什麼。
上汽集團內部可以分為幾大板塊,大眾系是它的主要基盤以及未來增長空間,上汽大眾每年有著200萬臺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上汽奧迪項目則是未來的增長空間。不過,從上汽自主品牌所推出的相關車型中,你並不會找到太多和大眾體系相關的技術應用。而且,上汽智己項目,顯然也不能通過上汽大眾給予相應的補給,因為大眾自身也在進行數位化轉型,並且如今它在中國的布局也更迷亂,從此前的南北大眾,變成接下來的南北大眾+南北奧迪+江淮大眾。
通用汽車,這是上汽集團內部比較好實現合作的技術來源。通用泛亞研發中心給上汽集團帶來了1.0T、1.3T、1.5T渦輪增壓發動機以及CVT變速箱、雙離合變速箱等。但,對於智己項目而言,它所需要的是純電動+智能的技術共創,而在這一方面,通用所掌握的並不算先進。
最終,熟悉榮威、名爵品牌的人都知道,它們身上的技術特徵早已不是羅孚當年的參與而是上汽通用的技術分享,在這一領域也沒有太大助力。
整體來看,上汽智己項目想要成功還需要面對兩個層面的加持,一,關於車,包括設計、研發、技術、框架,二,關於智能。但,盤點上汽集團近幾年的發展表現,並無突出之處。
寫在最後:
整體來看,上汽智己項目如今其實幾乎是雛形階段,對比大家熟悉的蔚來、小鵬、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等都有著比較明顯的進步空間。
至於它為什麼要推出,實際上可以歸結為跨過企業發展瓶頸這一原因。
目前的上汽集團在汽車市場中並沒有明確的品牌符號和技術特徵,於是,它需要剛剛推出的R品牌和接下來要發力的智己項目來搞定未來幾年的發展窗口。
但,以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需要時間檢驗,像當年的斑馬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