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紅豔
吃大席,對每個在北方農村長大的人而言,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些年,隨著農村人的大量外出務工,於是,吃大席的場面,也只有在春節期間,出現的頻率才會那麼密集而熱切。但由於過年前後,氣溫較低,大多是零度以下,因此,這個時候吃大席,也變得愈加非同尋常,冷並享受著,凍並熱乎著。這裡,俺來組在零下四度拍攝的吃席照片,感受下俺豐縣民風的淳樸與彪悍!
說起來,隨著農民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尤其是在過年期間,至於吃什么喝什麼,真的無關緊要,那為何吃大席上還是那麼吸引人,其原因在哪裡呢?
誠然,吃大席能在一頓飯中感受十幾樣菜的口福。可我覺得,吃大席最主要的魅力還在於它的熱鬧。
對於大人來說,由於生活的忙碌,親戚平時不大走動,正好借這個機會見見面,拉拉家常,增進增進感情。
大人們來吃大席雖不是為了吃喝,但還是能吃喝個痛快。比如說菜不夠量,但白面饃饃能管夠,挎櫞子的就在你跟前站著,櫞子裡饃有的是,吃多少都成,儘管要!喝酒也是不限量的,你只要不怕喝醉,盡可以放開量喝。
對於孩子來說,吃大席的樂趣在於人多和熱鬧上。在我們的童年時代,端盤子的把一道菜送過來,坐在席口的人轉身接菜擺在案板上,菜盤子菜碗還沒擺牢穩,七八雙筷子早伸過去了,噼裡啪啦一陣亂搗,盤子碗裡面就什麼都沒有了。
但如今,即便吃大席結束時,桌上的碗碟中,依然有很多的剩菜,如今吃菜,也變得文氣起來。
有人認為農村大席簡陋粗鄙,卻不知這種食文化的源遠流長,自有它存在的意趣與作用,用學術話來講,吃大席是一種共食現象,它是一種良好關係的標誌,源流出自農村喜事的操辦上,一直世世代代流傳至今,應該也會一直流傳到將來。
在如此低的氣溫下吃大席,你想斯斯文文的,等待你的結果,就是餓肚子。在菜上來的當兒,搶著吃,才是大席熱鬧的體現與特色,迅速融入這種氣氛並參與其中,才能真正領會到吃大席的樂趣,這,也是這麼冷的天,大家依然感覺熱乎乎的真正原因。
我始終覺得,吃大席的這種愜意的氛圍,在鄉村獨特的存在,在這裡可以看到鄉村透溢著的原生態,也可以領略鄉村那種與生俱來的質樸與醇厚。
這樣的畫面超親切!當端菜人每上一道菜,都會笑著拖著長音:「讓啦,讓啦,菜來啦,別灑到身上嘍」。
吃大席,其實是喜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但諸如上禮、燒菜等小細節,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風景。
在鄉村,吃大席的地點並不太重要,只要有一片敞亮的地方,能夠放下幾十張桌子就足夠了。
在城市,酒席有個三四十桌,那說明主人的交往層面已經相當了不起,但在鄉村,五十桌以上的比比皆是。因為,吃大席,除了親朋好友之外,也是同村人共同參與的集體盛宴。
在很多人眼中,端盤子的差使都是男人們來完成的,而如今,女人的身影越來越常見。
如今菜的分量大而足,不會像過去那樣瞬間盤盤清,所以,如今和成年人一起吃大席要有一顆沉穩的心……
孩子吃大席,往往會專揀自己喜歡的才吃,因此,在他們的桌上,往往的冰火兩重天,有的菜被吃的底朝天,有的菜卻紋絲不動。
近些年,鄉村的宴席似乎越來越豐盛,這和生活條件提高有關係,十個八個人圍成一桌,各種魚大魚大肉開始端上來,分量之大,讓人敞開了肚皮也吃不完的。
兒時吃大席,甲魚和狗肉根本上不了臺面,如今它們身價百倍,吃大席時少不了這批「明星」上臺。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非昔比啊。
飯後,自然也少不了大家的議論,誰家的大席如何如何,有時,「食客」們幾句溢美之詞,也會讓主人們高興好幾天。
也許有人會說,在零下的溫度裡,露天吃大席就不冷嗎?說真的,那只能說明你沒有身臨其境,因為,凡在現場的人都會告訴你五個字——一點都不冷!
我覺得,吃大席吃出了別有一番滋味,叫人心裡熱乎乎的。如果在城市,你是永遠也無法感受那真正吃大席的壯觀場面了。
在吃大席的場合,還有一個多年流傳下來的習俗——「折菜」。就是吃玩大席的時候,把沒有吃完的剩茶剩飯打包帶回來,然後七葷八素的折在一起,回家溫熱,一家人又是一頓美餐。各種菜折在一起,不僅不會破壞菜的鮮美,反而會增加平時家常菜裡沒有的味道。
如今,「打包」已經變成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現象,杜絕浪費,不剩下一滴湯水,也是吃大席的特色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