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單位讀書分享會的第一次活動。簡單的開場後就由一位同事介紹他讀書的心路歷程。
以前只知道同事翻譯了《戴高樂將軍》這本書,有一次開會也聽了他的分享,當時就覺得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強。今天一聽,才知道,所有的閃閃發光都來自背後暗暗的努力。
同事的分享分為四個部分。
一、 涉獵多門外語的「無用之用」。
從研究生寫畢業論文時開始,他就開始打磨自己的英語水平。
因為他論文寫的人物中文版的資料少之又少,於是他5萬多字的研究生論文,他大概翻譯了10萬字的材料。
因為論文的主人公的背景文化,他又自學了拉丁語。
參加工作以後,按他的話來說,「不安於現狀,自學法語。」
初衷是想繼續深造,但後來還是留下來工作。而這些看似無用的積累,都為他翻譯《戴高樂將軍》這本書鋪墊。
梁文道曾經說過:"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一直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讀的書。有些東西也許在當下感受不到它帶來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但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在你剛好需要的時候,悄然出現,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所以,永遠不要用當前的利益去衡量做某件事情的價值。不然,可能就像蔡康永說過的那樣:「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錯失了很多機會。
二、 從點滴積累到「水到渠成」
從2005年至今,同事一直在堅持寫讀書筆記,至今已寫了三百餘篇。
也是從2005年至今,他同樣堅持寫日記練筆,至今已寫了60萬字的日記。
當他把一個一個文檔打開的時候,我真的是驚呆了。頓時化身帶著星星眼的小迷妹。
這種只存在於傳說中的人物,居然就在我眼前!
因為自己是很三分鐘熱度的人,所以非常佩服能堅持的人。
也許我們都曾立下flag要完成某某事情,但是堅持一陣子以後就慢慢地懈怠了。
其實,「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能堅持到最後的人並不多。」
三、 嚴抓時間、恪守板凳坐穿之道
同樣是工作繁忙,他是哪裡來的時間做這麼多事呢?又翻譯書,又寫讀書筆記,還寫日記的?
1、利用長短假及周末時間,他說自己是比較典型的宅男,就宅在家裡讀書寫字。
2、擠出碎片時間,早上5點起,晚上10點半睡覺,確保5:30-7:00及19:30-22:00總共四小時不受幹擾的時間。
長期堅持早起,這是一個特別值得膜拜的事情。不過作為一個有家庭的人,白天上班,晚上我還是傾向於照顧家庭多一點,家庭生活、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還是需要經營的。
發現很有成就的人,基本就是早起的人。村上春樹早上4點半起床寫作、鄭淵潔也是早起寫作、《人生效率手冊》的作者張萌也是堅持20年4點半起床讀書寫作。
不過想想也是,白天上班的時間是屬於單位的,晚上回家的時候是屬於家人和孩子的,只有早起的時間是屬於自己的。
如果想要在某個方面有所成長,就必須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3、杜絕浪費時間
同事說自己一來少看影視劇,二來少刷手機,不看朋友圈,少看新聞,幾乎不下載各種類別的app。
他自嘲不看朋友圈是因為看到別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會覺得自己無趣,少看新聞是因為曾經看過的一本書帶來的思想衝擊,這種衝擊大概是即使你了解了再多新聞,也甚少改變自己,更別說改變世界。
雖然他稱這些為「鴕鳥心態」,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高級自律的表現。因為內心是豐盈的,有所依託,所以不需要刷朋友圈找存在感,不需要找其他精神慰藉。
這本給他帶來特別大衝擊的書,是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所寫的《娛樂至死》。
書中有幾句話特別經典:
「早晨的廣播或電視,或者早晨的報紙,有多少次為你提供了需要改變一天計劃的信息,或讓你決定採取本來不準備採取的行動,或幫助你更加了解了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天氣預報有時有用;對於投資者來說,關於股票市場的新聞可能有用……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新聞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為我們提供一點談資,卻不能引導我們採取有益的行動。」
「看了新聞後)對於解決通貨膨脹、犯罪和失業問題你有何高見?對於保護環境或降低核戰爭危險你有什麼計劃?對於大西洋公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反歧視行動計劃和伊朗巴哈派教徒遭受的殘暴行徑,你準備採取什麼行動?我可以大膽地幫你回答:你什麼也不打算做……」
「所以,我們就陷入了一個無能為力的怪圈:你心裡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這些想法提供給記者製造更多的新聞之外,你無能為力;然後,面對你製造的新聞,你還是無能為力。」
「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什麼內容,也不管採取什麼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正因為這樣,所以即使是報導悲劇和殘暴行徑的新聞節目,在節目中結束之前,播音員也會對觀眾說「明天同一時間再見」。為什麼要再見?照理說,幾分鐘的屠殺和災難會讓我們整整一個月難以入眠,但我們卻接受了播音員的邀請,因為我們知道新聞是不必當真的,是說著玩的……
簡單地說,新聞節目是一種娛樂形式,而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淨化靈魂。
同事在分享這幾段話時,語速非常地溜,他也說自己那麼熟悉,是因為幾乎能把這幾段話背下來。
我想,他應該是一直用這幾段話來勉勵和督促自己,靜下心來專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外界打擾吧。
我想我可能很難做到不刷朋友圈,不刷抖音,不下app,但至少我要學會控制自己用在手機上的時間,如果連手機都控制不了,還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四、想通過閱讀獲得什麼?
同事說,想獲得充實的生活、恬淡的內心和超脫的人生態度。
雖然他非常謙虛地說自己都尚未獲得這些品質,因此希望在未來能夠擁有。
但對他有所了解的人,都覺得他身上已經具備這樣的氣質。
有一次我們在等車,和他聊天的時候才知道他身上承擔了特別多的工作,即使這樣,他在說的時候,也只是描述這些事實,並沒有帶著個人情緒,也沒有不滿。
而每一次見他,都是溫文爾雅的微笑,那種氣質和風度,是如沐春風般的感受。
當時,我就在想,是如何的一種修煉,能讓這麼年輕的他心態這麼好?
我想,今天我明白了。
這一切,源於讀書、源於記錄,源於一個人的高級自律。
很喜歡三毛的一句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希望我們讀過的書,都能化在我們的氣質裡,談吐上,成為自己喜歡的人。